请选择 目标期刊

国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行使机制的完善 下载:78 浏览:472

程雪阳 《中国法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落实来说,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行使机制异常重要且时间紧迫。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行使机制,应当首先将自然资源资产从普通的自然之物与自然资源之中剥离出来,然后通过不动产统一登记体系对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以及相关权利进行确权登记。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应按照"所有者与监管者分开"和"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两大原则,分级授权给不同层级的政府特设机构统一代表行使。国有自然资源的经营管理权则应在区分经营性国有财产和公益性国有财产的基础上,按照混合所有制改革原则组建或委托具体的企业来行使,从而同时实现"政企分开"以及"中央与地方共享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两大目标。

东北典型平原区耕地健康产能评价与验证——以吉林省大安市为例 下载:86 浏览:501

高涵1 陈伟强1 郧文聚2 张超3 代亚强1 《中国土壤》 2020年9期

摘要: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探索耕地资源管理的新方式,急需通过耕地健康产能评价来摸清耕地状况。本文在耕地产能维度选取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四个要素,在耕地健康维度选取耕地胁迫状况、耕地生态状况等三个要素,基于"需求—功能—维度—要素—指标"理论框架构建耕地健康产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算法、最小限制因子法"、1+X"累加模型法定量评价耕地健康产能,选取吉林省大安市验证,并将评价结果与分等定级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安市耕地健康产能总体状况良好,分布有明显的集中性,主要分布在健康和亚健康区间,不健康产能所占比例比较低;西部耕地健康状况明显较东部好,北部耕地产能状况较南部高:根据面积对应关系得出不健康耕地面积主要由利用等10等和利用等11等耕地构成,在空间分布上耕地产能较高的地块与耕地不健康的地块的位置分布具有叠置关系,该结论可为东北典型平原区耕地质量评价以及耕地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提供科学参考与新思路。

基于GIS和RS的矿区土壤侵蚀分级及其适用性研究 下载:84 浏览:470

杨峻1 白中科1,2 《中国土壤》 2018年8期

摘要:
为研究矿区土壤侵蚀的变化特征并探讨土壤侵蚀分级方法的适用性,以平朔矿区为例,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运用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和数字高程数据,借助ENVI与Arc GIS软件,对矿区1986、2000和2013年进行了三期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分析了数量变化和时空变化的特征,并以此对平朔矿区的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分区。结果表明:平朔矿区各土壤侵蚀等级面积有着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烈侵蚀>极强烈侵蚀>剧烈侵蚀的特征,侵蚀状况的时空变化与矿区人为扰动的影响相一致,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的"三因子"法在矿区的应用应得到改进,需综合考虑矿区不同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和地质条件等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使其更适合在矿区内应用。

中国水环境治理机制创新探索——河湖长制研究 下载:68 浏览:471

朱德米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河湖治理是典型的公共事务顽疾问题。河湖长制是我国当下水环境治理机制的创新探索。运用制度理论和自然资源管理理论,对河湖长制的运行实践,从体制、机制与技术三个层面的匹配程度进行系统研究。在制度设计层面,河湖长制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以流域的自然属性(流域空间)为基本管理单位、一体化管理、动态管理以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责任制。在运行机制层面,河湖长制具有发现、反应、督查和责任四类机制。在技术层面,现代信息技术、数据技术和图像技术的发展,为河湖长制的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研究结论是河湖长制在实践运行中体制、机制与技术三者匹配程度较低,导致治理效能不高及治理效果难以持续。建议以河湖长制为平台,将体制、机制与技术进行连接与匹配,以实现河流湖泊的长效治理。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进行资源环境责任审计——基于Y县自然资产负债表编制案例分析 下载:56 浏览:397

耿建新1 郭泽光2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20年11期

摘要:
如何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怎样实施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是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为我国北方X省Y县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施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为主要线索,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构成内容、系列表格的结构与格式、各种数据的取得与计算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以此为基础,又进一步对实施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的基本程序,关于水资源、土地资源、林业资源、矿产资源在审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处理要求做出了严肃、认真的研究。本文还针对上述研究阐述了自身的体会,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建议。

自然资源统一登记的物权法问题及其破解 下载:52 浏览:373

郭洁 《法学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自然资源统一登记是针对生态空间单元进行的整体性确权登记。2019年《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暂行办法》规定了以生态空间为独立登记客体,对国家所有权行使主体及代表行使主体或代理行使主体登记造册,以关联方式公示管制性事项等全新的登记规则。为实现生态功能整体性保护的目标,因应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改革的要求,未来立法应重释"生态一物"的物权客体特定性标准,赋予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以登记能力,将管制性事项回归至权利登记,通过创新物权法相关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

西南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模式研究——以贵州省西江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为例 下载:54 浏览:351

李和平1 靳泓2 吴鹏3 王振建4 《中国城镇》 2020年10期

摘要: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业已成为我国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综合平台和重要抓手。本文针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和规划的编制,以西南典型城镇——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为案例进行研究,运用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索实践西南山地地区特征的"旅游+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模式,并提出以下三点结论:其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可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成为其实施的重要抓手;其二,将城乡规划的宏观统筹与国土规划的实施操作紧密结合,可切实科学指导土地综合整治、各类项目建设、实施步骤和时序;其三,应当客观把握我国各地区地域性特征、乡村发展演变规律,积极探索实践不同地域特征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模式,丰富我国土地整治理论框架和内涵,增强土地整治项目操作性,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空间规划基础评价——以青岛市“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为例 下载:31 浏览:330

于连莉1 罗研2 刘晓东3 梁涛4 《中国城镇》 2019年8期

摘要: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简称"承载力评价")和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科学基础支撑。本文是基于《青岛市"多规合一"空间规划(2016—2035年)》评价工作,从要素分析、因子选取、指标计算、阈值确定、权重确定、等级划分等方面构建了青岛市基础评价的技术框架,着重解决基础评价的交互关系、陆海统筹,提出功能适用性的初步建议,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奠定坚实基础。

杂环烯酮缩胺:构筑分子多样性稠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先导分子 下载:90 浏览:504

孔令斌 严胜骄 林军 《应用化学学报》 2018年6期

摘要:
杂环烯酮缩胺(HKAs)是一类构建分子多样性稠杂环化合物的多功能合成砌块,已被广泛应用于构筑多种多样的类天然杂环化合物和合成药物中。随着杂环烯酮缩胺研究的深入开展,其作为双亲核试剂与多种亲电底物反应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将基于HKAs的结构特征、反应性能,对以HKAs及1,1-烯二胺为合成子构建各种类型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类天然多环稠杂环化合物进行综述。

南宁市房地产投资及其运行状况的调查分析 下载:31 浏览:343

吴金霞 娄信强 《当代市场营销》 2020年12期

摘要:
近年来,在"房住不炒"的调控政策主导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南宁作为二线弱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发展过热态势。为此,应认真研究南宁市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特点及存在问题,为其平稳、有序、健康发展提供相关建议。

自然资源丰裕度、产业承接与区域创新能力——基于西部地区相关数据的空间面板模型分析 下载:84 浏览:483

胡瑜杰 朱万里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18年4期

摘要:
本文利用西部地区11个省(区、市)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自然资源丰裕度和国内产业承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变量之间存在空间关联性,最优模型为时间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2)自然资源越丰裕,越不利于本地区和周边地区创新能力的提高,承接产业转移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本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但与周边地区创新能力负相关;(3)控制变量方面,平均受教育年限有利于本地区创新能力提高,对周边地区创新能力带来负向效应,对外直接投资(FDI)显著促进了本地区和周边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提高,人均财政科技支出增强了本地区创新能力,但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不显著。

油气地质调查参数井成本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下载:51 浏览:490

罗淦 陶明琦 吕晓岚 陈光升 王俣宣 《天然气进展》 2020年8期

摘要:
为了厘清油气地质调查参数井的成本结构,探寻降本增效措施,使财政资金得到合理使用,从油气地质调查参数井的涵义及分类出发,剖析了参数井的成本结构及费用结构,总结出刚性和柔性两大类共43个影响因素,并从有可控空间的柔性因素入手,提出降本增效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油气地质调查参数井的施工作业时,应优选更先进的施工技术方案、使用更先进的技术服务控制成本,避免不必要的开支;②油气地质调查参数井的成本结构中,直接费中的原材料费用占比几乎超过60%,是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而管理费是降低间接费的主要手段,应运用信息化平台大数据技术对各项成本进行实时识别,将不适用于公益性地质调查招投标的费用项目及时清理;③应继续完善地质调查预算标准,规范计价清单,科学合理的降本增效。结论认为,参数井作为基础性、公益性油气地质调查中重要的钻探工程,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应加强财务人员与项目人员的合作,推进清单化计价,进一步定量厘清各项成本,不断降本增效,为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保驾护航。

自然资源分布式GIS服务平台研究 下载:53 浏览:444

龚敏霞1,2 吉波3 徐年峰3 胡岭1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0年12期

摘要:
结合自然资源业务需求,分析了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平台传统技术架构的不足。在介绍分布式计算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云计算架构的自然资源分布式GIS服务平台建设目标。在设计平台总体架构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基于Hbase的海量空间数据存储、检索和查询方法,阐述了基于Spark的分布式GIS计算方案以及基于MPP架构的海量数据渲染模型设计等关键问题。本研究与相应的开发试验为自然资源分布式GIS服务平台的建设落地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思路。

区级地理国情城镇发展专项监测内容与方法——以扬州市江都区为例 下载:55 浏览:449

孙涛涛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0年10期

摘要:
基于第一次国情普查数据,融合经济社会数据,从城镇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人居环境状况、空间交通发展水平4个方面对江都区的城镇发展进行了地理国情专项监测,构建了城镇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实际评价。通过开展城市地理国情监测,对江都区的规划实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综合交通网络设施进行监测与分析。分析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综合交通网络设施建设情况,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和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为低影响开发建设工程立项等提供数据支撑。

江苏省陆域地理几何中心的研究与确认 下载:58 浏览:459

段春华1 周松2 邢策梅2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0年9期

摘要:
陆域地理几何中心是指特定陆域范围内处于均衡位置的点。由于客观条件所限,目前中国大陆尚无正式认定的省级陆域地理几何中心。为发挥测绘地理信息的基础性作用,江苏省率先启动了相关研究。以官方权威发布的行政区划数据为计算依据,在明确陆域地理几何中心定义的基础上,对相关算法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后,建立了一种基于离散数据的不规则多边形重心加权计算模型。然后分别根据地理坐标和平面投影坐标两种方法进行计算和比较,确定江苏省陆域地理几何中心点位于扬州市高邮市周山镇境内。

近40年大兴区耕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下载:34 浏览:237

廖宇波1,2 温良友1,2 孔祥斌1,2 张璐1,2 程静怡1,2 孙晓兵1,2 《土壤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研究长时期的土壤有机质(SOM)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对指导大都市边缘区耕地保护、农田土壤肥力提升和农业生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合运用GIS、地统计学与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北京市大兴区近40年来五个时期(1980、1990、2000、2006、2017)耕地SOM的时空变异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大兴区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变化表现为短期下降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Ⅴ级地为主到2017年以Ⅳ级地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从9.36 g kg-1上升到14.87 g kg-1,增加了58.87%;大兴区五个时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异系数范围为0.22~0.38,均属中等程度变异;五个时期SOM的块金系数C0/Sill分别为50.00%、45.45%、49.92%、43.19%和38.17%,说明随着时间推移区域耕地资源的本底因素引起的异质性愈占主导;SOM的空间最大相关距离在8.14~14.57 km范围内波动;大兴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整体上升,其主要受到土壤质地、土壤类型、种植作物类型和人为耕作管理活动的影响。在未来的农田管理过程中,应改善土壤结构,施用有机... 更多

基于时空大数据的江淮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 下载:70 浏览:482

邵轩 张良 时绿艳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0年5期

摘要:
基于智慧时空信息云平台时空大数据成果,融合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数据、人口和经济等各类专题数据,围绕资源、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采用空间分析技术、熵值法等定性、定量分析评价方法,构建区域城镇发展为主题的大数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行政区划、社会经济区域等统计分析单元,开展数据处理、指标计算与综合评估工作,制作综合分析报表、专题图,从人均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人均第三产业生产总值、非农产值比例、经济密度等4个方面统计分析江淮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质量,从而促进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内在联系。

基于地理国情数据的常州市生态空间质量指数研究 下载:89 浏览:500

陈成1,2 殷美元1,2 秦慧杰1,2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0年3期

摘要:
选取江苏南部常州市为研究区,利用2016-2018年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根据市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常州市域及按主体功能区分组的镇(街道、开发区)为研究单元,分析常州市地表覆盖三类空间面积组成与变化,构建生态状况、生态压力等指标,综合各指标建立生态空间质量指数,进行精细化的生态空间质量评价,并针对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常州市农业空间在三类空间中占比最高,生态空间其次,建设空间最低;优化提升区域、适度发展区域、重点拓展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生态空间质量指数依次升高,与主体功能区定位较为一致,但内部结构仍有提升空间;未来各区应对照各自功能需求,明确发展方向,实施重点保护,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胶西北金矿集区深部成矿构造三维建模与找矿意义 下载:67 浏览:483

毛先成1,2 王琪1,2 陈进1,2 邓浩1,2 刘占坤1,2 王金利1,2 陈建平3,4 肖克炎5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2期

摘要:
胶西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金矿集区,近年来深部资源勘探在胶西北地区取得重大成果。深部勘探显示,胶西北深部金矿体的产出规律与浅部一致,严格受区域走滑断裂控制,因此深部资源的增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深部成矿构造形态、分布与结构等的认识程度。本文提出深部成矿构造三维建模方法,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等数据,建立浅部建模与深部推断相结合的初始模型,进而,采用多源数据耦合处理的方法,构建胶西北金矿集区三山岛断裂、焦家断裂和招平断裂三条断裂带地下3000 m以浅的深部成矿构造三维模型。基于深部成矿构造三维模型,圈定了研究区深部金矿的12个找矿靶区,对深部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GIS的湿地保护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 下载:78 浏览:484

严瑞仇 海亮 汪洋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0年3期

摘要: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它是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功能。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了日趋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在多地建成了国家湿地公园。聚焦地理信息与湿地管理工作的结合,通过发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可视化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管理与应用方面的优势,整合湿地环境、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调查数据,以建立基于GIS的湿地保护管理信息系统为例,分析湿地保护的信息化管理需求,详细介绍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数据组织、系统功能设计等内容,为开发湿地等自然资源的管理与保护信息系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参考。
[1/26]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