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民间审美与“乡土的逻辑” 下载:41 浏览:257

徐国源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10期

摘要:
谈及民间文艺的审美问题,多数论者往往采用普泛的美学理论做出解释,而较少顾及其生成的语境和逻辑。民间审美植根于百姓的民俗生活,乡土自然、村落文化、农耕生活、民间信仰等民俗因素构成了"乡土的逻辑",规约和影响着民间审美文化。要有效解释民间审美的"真谛",须深入到百姓的民俗生活中才能找到其隐藏的"文法"。

凌叔华致夏志清书信六封辑注 下载:53 浏览:394

孙连五 《中国文学》 2020年12期

摘要:
本文以新发现的凌叔华致夏志清书信为中心,结合信中所附一篇未刊英文稿,对其中相关的六封书信做出注释说明。这批书信对于进一步认识凌叔华与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交往,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1930年代“赛金花”题材戏剧禁演史实考论 下载:55 浏览:344

艾立中 《中国文学》 2020年6期

摘要:
从20世纪初的庚子事变以来,以"赛金花"为题材的文艺创作绵延不绝,成为文艺界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1930年代中后期,夏衍《赛金花》和熊佛西《赛金花》先后问世,名噪一时,但在1937年3月两剧同时被国民党当局禁演。先前还有一部京剧《赛金花》在1934年被禁演。这些戏剧的禁演既和国民党的戏剧审查政策有关,又和德国大使馆的干预密不可分。国民党政府在查禁过程中,既要宣传民族精神,又因国力羸弱而受制于列强,处于一个被动、尴尬的境地。

“后五四”时期的青年与导师关系——以1920年代高长虹与鲁迅的争论为线索 下载:57 浏览:352

张学谦 《中国文学》 2020年4期

摘要:
本文以高长虹与鲁迅之间在1920年代的争论为线索,以两者在争论前后的心态变化以及争论后的差异性的反思情况为视角,探究在1920年代知识青年与青年导师之间由"你的就是我的"到"打杀"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不仅促使鲁迅重新审视了新文化运动后形成的知识青年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其促使一批知识青年完全重构了自己的思想意识、社会身份以及自己的人生道路。

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台湾自然书写 下载:57 浏览:371

魏雪慧1,2 《中国文学》 2020年2期

摘要:
台湾自然书写自1970年代末发端至今,涌现出一批女性书写者,她们不以感性的私语抒悲遣怀,而是选取男女平等的社会公民姿态,表现出清晰可辨的生态女性主义色彩,显示女性书写由"私人领地"向现代"公共空间"的开拓。本文梳理几位台湾女性自然书写者的创作流变,认为1980年代后期,是台湾生态女性主义创作的转型期,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创作文体由"社会批评"式报导文学,转向审美意味的"女性智性书写";二是书写对象由"荒野写作"走向"生活的自然";三是由"二元对立"社会批判转变为鲜明女性特色的"还魅式书写"。

“虚妄”、“油滑”与晚年情怀:《故事新编》新解 下载:57 浏览:468

汪卫东 《中国文学》 2018年3期

摘要:
通过梳理《故事新编》的写作过程,本文考察了"油滑"产生的起因和过程,这背后有鲁迅两次绝望中思想与写作的复杂转换。源于绝望,由荒诞到"虚妄","油滑"潜滋暗长。"油滑"基于"虚妄"意识的形成,"虚妄"超越绝望中的一系列悖论,表现在创作中,"油滑"油然而生。"油滑"在《故事新编》中具有"润滑剂"的功能,让所有矛盾的对立项消除了界限,达到一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多维思想与艺术境界,《故事新编》的奥秘,就在这一情怀和境界中。

在平民与智识阶层间的“游离者”——192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的一种形态 下载:58 浏览:396

张学谦 《中国文学》 2018年2期

摘要:
1920年代中后期"平民主义"与政党革命的兴起也使青年知识分子远离了政治活动。这一时期不少青年知识分子怀揣着新文化的理想走进了文化界。然而,他们却未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理想,反倒变成了游走于知识阶层与平民阶层之间的"游离者"。他们既不认可知识精英的做法,又不满意平民的觉悟,他们独自寻觅自我与文化社会的变革途径。"游离者"形态的青年知识分子既是"五四"后知识青年的一种特殊形态,又是深入理解1920年代中后期知识青年处境的重要途径。

重建民间审美文化的理论逻辑 下载:25 浏览:404

徐国源​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8期

摘要:
论及民间审美文化,有几个基础性问题始终未见"学术的追问":如何看待民众审美能力?如何评价民间文艺的审美价值?应该用怎样的知识视野来重构民间审美理论?这些问题是认识民间审美文化的"逻辑起点",也是建构民间审美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民间审美文化主要体现在百姓的"民俗生活"之中,所以唯有"到民间去",通过对"场域化"的民众生活的研究,才能对民间审美问题做出"学术的解释"。

白羽的文学之路与中国武侠小说的现代化阐释 下载:69 浏览:460

汤哲声 《文学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由通俗文学创作转型为新文学创作的作家不是个别现象。由新文学创作转型为通俗文学创作大概只有白羽一人。他的文学之路的转型有着很多的无奈,体现出中国现代作家的一种生活形态。白羽在新文学的创作中并没有多大的成就,然而,他将新文学的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运用于中国武侠小说的创作之中,促进了中国武侠小说的现代化转型,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他的创作实践,也为中国类型小说如何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思路。

浙图藏《九宫谱》版本与查继佐曲学思想考 下载:47 浏览:384

黄金龙 《当代艺术》 2019年9期

摘要:
《九宫谱定》十二卷《总论》一卷,清东山钓史、鸳湖逸者同辑,浙江省图书馆孤山馆区藏有完整版本,但破损较为严重,原书版本信息页和序文页均缺损不见,内文字迹亦多有模糊。经与郑振铎藏本、苏州图书馆藏金阊绿荫堂刻本对比分析,可以确定三者为同一刻本。《九宫谱定》最终完成于查继佐入粤期间的顺治十四年(1657)至顺治十六年(1659),最终刊行应在顺治十七年(1660)的四月到秋末。该曲谱上承沈璟《增定查补南九宫十三调谱》、王骥德《曲律》,在理论与舞台实践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有一定的创见,其曲学思想影响了《钦定曲谱》,张大复的《寒山堂曲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吴梅的《南北词简谱》《曲学通论》,许之衡的《曲律易知》,王季烈的《螾庐曲谈》等曲谱的编排和对南曲格律方面的订正,因此,在南曲谱研究上应引起重视。

《花月痕》之“痕”——兼论中国现代小说抒情传统 下载:57 浏览:384

张蕾 《文学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把《花月痕》作为"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源头是有据可循的,鸳蝴派小说的哀情叙事可以看成是中国现代小说抒情传统的开端。《花月痕》开篇第一句"情之所钟,端在我辈"抒情意味浓厚,在鸳蝴派作家中产生共鸣。内在于其中的主观、自我、悲剧等意涵成为现代文学的一种抒情表述,在李定夷等人的创作与观念中有具体呈现。值得注意的是,《花月痕》描述的"上既不能策名于朝,下又不获食力于家,徒抱一往情深之致,奔走天涯"的情形在清末以后的文人身上更为普遍。就《九尾龟》《人间地狱》《春明外史》等小说而言,如果考虑到主人公的冶游身份和他们的情感取向,那么从《花月痕》引发出的失意文人的狭邪故事,可以成为追踪传统文人如何应对现代生活的一条线索。

汉语新诗的“百年滋味”——以来自旧体诗词的责难为讨论背景 下载:58 浏览:401

朱钦运 ​ 《文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自新诗在百年前诞生起,它与以旧体诗词为代表的古典诗歌传统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一个不断被提及而从未有定论的话题。无论是用古典诗词的美学标准或历史成就来衡量、校准新诗,还是以旧诗创作的"道统未绝"来反向证成对新诗合法性的质疑,甚或认为新诗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诞生夺取了文学的主流地位而挤压了旧诗的生存空间——这些命题都如话语幽灵般缠绕在关于新诗的认知上,同时也构成了人们看待旧诗在当代的生存处境的一大迷思。本文拟从以上命题出发,针对已满百年的新诗历史,基于古典传统及当代诗词对新诗在普遍意义上的责难,再行讨论这种"新"与"旧"之间的纠葛。

再现一个不浪漫的乡村民间——纪录片《乡愁》的民间建构与表达 下载:49 浏览:376

曹志伟 《当代艺术》 2018年8期

摘要:
纪录片《乡愁》勾勒了一个"不浪漫"的乡村民间,它真实再现了吴老家村一年四季的农事农情,也真切反映了城市与农村的碰撞。它以一种民间的视野观察民间、书写民间、重塑民间,一改过去浪漫化、城市化的单一语调,将中国农村生活完整地予以复制再现。《乡愁》塑造了一种乡土民间题材的创作氛围,并提供了一些再现民间的方法;重视民间题材、重塑民间审美,继承和改良纪录片创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文学史“过渡状态”中的文艺界“拨乱反正”——以1975-1983年为论述中心 下载:57 浏览:452

王布新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6期

摘要:
文艺界"拨乱反正"通常被当作政治"拨乱反正"的构成部分来研究,双方既合谋共生又相互背离的复杂关系被当代文学研究者所忽略。本文以重返历史现场与史料重读的方式,将其重新放置到1975年至1983年前后文学史的"过渡状态"中加以考察,对其发生的时间范围和历史进程提出新的看法。重新厘清文艺界"拨乱反正"的历史过程,既对新时期文学史的论述有着重要影响,也对反思文学史分段研究及其理论局限具有范式重构的借鉴意义。

地方与空间:《山河故人》中文峰塔影像的符号隐喻 下载:68 浏览:501

王海峰 《当代艺术》 2018年1期

摘要:
电影《山河故人》中出现了大量的符号隐喻,文峰塔既是一个地方的位址,它也与周边建筑组成了一个传统文化、现代资本和权力交织的空间。地方与空间的张力,权力与资本空间的压迫,对远方与生俱来的渴望,现代空间的流动性等诸多因素,促使张晋生和儿子远赴国外,却又进入了一个焦虑与抵抗的异质空间,而选择坚守的赵涛也处在失落之中。文峰塔隐含了处在地方与空间紧张关系中人的焦虑以及从中国传统"寄居"的思想中寻求解决的办法。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