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关于茅盾“雨天杂写”系列杂文的史料问题 下载:66 浏览:341

刘铁群 《中国文学》 2019年12期

摘要:
1942年,茅盾在桂林创作了"雨天杂写"系列杂文。关于这组杂文,很多版本的茅盾全集、选集、年谱、词典在收录或表述中都存在史料错误,包括内容残缺、标题与正文张冠李戴、最初刊载信息混乱等。这些普遍存在的错误导致大量的专著和论文在引用"雨天杂写"系列杂文时陷入了史料的混乱。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对"雨天杂写"系列杂文的史料问题作出系统的梳理与考证。

战时经济视阈下的《清明前后》 下载:56 浏览:354

廖海杰 《中国文学》 2019年7期

摘要:
被视为带有强烈政治性的《清明前后》亦是茅盾剖析40年代战时经济问题的长篇叙事作品,所揭示的不仅是"官僚资本及其爪牙的卑劣与无耻",还有恶性通货膨胀所导致的层层困局和经济大环境黑洞似的卷入效应。茅盾作为第二作者"帮助"宋霖写成的长篇小说《滩》与《清明前后》构成组合式结构,在战时经济问题上,前者对投机风潮的形成及其危害作剖析,用小说文体作尽量宽泛的扫描,后者则用戏剧的文体优势作集中批判。通过对《滩》的改进,经济主题被隐匿起来,《清明前后》建构成型了一种"阴谋式国难财"文学想象,压制了国民党官办剧团所试图制造的"奸商式国难财"模式,凝聚了广泛的社会认同,获得了清晰的伦理正义。

移步换形的抗战书写与仓促换调的《清明前后》 下载:62 浏览:391

李永东 《中国文学》 2019年6期

摘要:
"移步换形"是茅盾抗战书写的基本特征,也是考察《清明前后》创作过程的有效视角。《清明前后》面世后,评论界对作品价值的评判存在明显分歧。剧本政治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失衡,很大程度上缘于茅盾在特定情势和个人心绪的触发下,仓促地、大幅度地改变戏剧的最初构想。从《黄金潮》的创作大纲到《清明前后》,话剧的思想主题、人物性格、戏剧冲突等方面都有所调整,而关键性的调整是在第一幕已发表的情形下进行的,仓促更换主题造成了戏剧艺术的疏漏。由此可见,对抗战文学的研究,不能只聚焦最后完成的文本,还应关注文本的生产过程。

茅盾与《妇女杂志》第六卷革新 下载:51 浏览:346

雷超 《中国文学》 2018年8期

摘要:
结合最新发现的茅盾佚文《本杂志今后之方针》,文章认为茅盾对《妇女杂志》而言是一位对刊物体例与内容在整体上具有明确革新主张、并亲自为之撰文示范、切实推进《妇女杂志》第6卷"改良体例,刷新内容"的改革者兼实践者。此革新实践不仅揭示《妇女杂志》实际改革其实自第6卷就已展开,也体现了主编经王蕴章到章锡琛时期从主体革新到全方位革新的历史过程,同时亦使茅盾革新《妇女杂志》的史实与功绩得以彰显。

1956年中国作协参加亚洲作家会议史料钩沉——兼谈对日本战后文坛的影响 下载:50 浏览:343

曾嵘 《文学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1956年茅盾率领老舍、叶圣陶等12人的大代表团,参加了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亚洲作家会议。这是亚洲结束了长时期的被殖民、第一次以独立姿态展开的亚洲文学交流活动。然而,这次具有纪念碑意义的大会,却因资料匮乏,其会议缘起、筹备过程、参会国家与名单等都不甚明了。基于此,本文汇集出现在《人民日报》《朝日新闻》《纽约时报》等各大媒体和杂志中与之相关的资料,参考中国作家叶圣陶、萧三和韩北屏,日本作家堀田善卫的记录,梳理了新德里会议的筹备过程、厘清了数据混乱的参与国家数目、最大限度地确认了亚洲各国的代表名单,以及整理了为期五天的大会的议程,让原本模糊不清呈碎片状的亚洲作家会议显示其轮廓,并具体呈现在会议期间产生的各种问题与争论,以便发现在1950年代中期冷战格局之下,亚洲作家们所面临的新的使命与矛盾。

从老舍、茅盾对笛福的接受看二者市民社会叙事的差异 下载:82 浏览:496

程丽蓉 《文学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茅盾和老舍对笛福的接受带入了不同的参符,将之渗透于其对京、沪工商市民社会变迁集中持续的书写之中,形成了二人不同的叙事伦理范式。茅盾善于从时代历史的宏阔视野、从宏观经济角度把握和书写现代中国市民社会,其小说的叙事伦理以时代经济与历史趋势作为价值判断标准;而老舍则在中西方文化与人性的比较对照之中确立其叙事伦理,以人性美德和民族文化品格为价值衡量尺度。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