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四苯乙烯衍生物与大环主体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下的聚集诱导发光 下载:59 浏览:418

李亚雯 敖宛彤 金慧琳 曹利平 《应用化学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化合物的发展不仅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有机分子发色团在高浓度、固态或者薄膜等形式的聚集状态下荧光猝灭的问题,而且扩展了有机发色团在荧光探针、传感器以及细胞成像等方面的应用。其中,四苯乙烯及其衍生物作为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典型化合物已被广泛应用在材料化学、生物化学等相关研究领域。受此启发,超分子化学家也将这类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四苯乙烯及其衍生物作为研究对象引入到超分子化学的领域,特别是利用大环主体与四苯乙烯客体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有效地限制了荧光客体分子的分子内转动或运动,增强了这类超分子体系的发光强度,并为其在刺激响应性传感器、智能探针等方面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涉及四苯乙烯衍生物与大环主体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形成聚集诱导发光超分子体系的发展,并按照大环主体进行分类简要介绍其应用。

新型大环超分子化学:从杂杯芳烃到冠芳烃——纪念黄志镗先生诞辰90周年 下载:90 浏览:502

王梅祥 《应用化学学报》 2018年8期

摘要:
本文介绍了杂杯芳烃和冠芳烃的研究起源,总结了杂杯芳烃和冠芳烃的设计与合成、构象和大环空腔结构特征,展示了杂杯芳烃和冠芳烃的分子识别和组装性质,概述了杂杯芳烃和冠芳烃在功能材料的制备中的应用,展望了大环超分子化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七、八元瓜环与3-氨基香豆素的主客体相互作用 下载:23 浏览:242

黄净净1 谢军1 陶朱1 周清娣2 张前军1 卫钢3 《化学研究前沿》 2019年4期

摘要: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等温量热滴定法和核磁共振波谱法考察了七、八元瓜环(Q[7]、Q[8])与3-氨基香豆素(3-AC)之间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结果表明Q[7]与3-AC在pH=1.03的条件下形成包结比为1∶1的主客体配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吸收光谱测得的主客体包结稳定常数分别为3.789×10~4 L·mol-1、4.136×10~4 L·mol-1;Q[8]与3-AC在pH=1.03~6.97条件下均形成包结比为1∶1的主客体配合物,在中性条件下,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吸收光谱测得的主客体包结稳定常数分别为2.551×10~5 L·mol-1、2.455×10~5 L·mol-1。其包结模式为3-氨基香豆素分子完全进入Q[7]或Q[8]分子空腔,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主要由焓和熵驱动。相溶解度法研究表明Q[7]、Q[8]的介入使3-AC在水中的溶解度分别增加了1.26倍和2.04倍。

黄颜木素与羟丙基-β-环糊精的主客体络合行为研究 下载:225 浏览:1070

梅燕飞1 周所鸾2 陶欣2 胡承诺2 钟雯雯1 马水仙(通讯作者)2 《国际教育论坛》 2024年6期

摘要:
以天然药物黄颜木素(FT)为客体,β-环糊精衍生物(HP-β-CD)为主体,采用饱和溶液法制备FT//HP-β-CD包合物。通过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FT/HP-β-CD进行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UV-Vis)分析FT/HP-β-CD的包合比。采用核磁共振(1H-NMR、2D-NMR)及分子对接模拟等方法推测FT/HP-β-CD的包合模式。结果显示,包合物FT/HP-β-CD制备成功,包合比为1:1,其络合常数为1.6082×104 L/mol,FT从HP-β-CD的小口端H5端进入空腔内部,主客体之间主要以氢键作用力形成。本文为天然药物FT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