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客车车身造型设计的探讨 下载:67 浏览:380

柴黎明 《国际科技论坛》 2019年5期

摘要:
客车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客车的车身造型设计。设计师通过不断完善客车车身造型设计,使得客车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客车的车身造型设计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由最初的引进国外设计理念到如今的自主创新设计。未来的客车车身造型设计会呈现更多的形式,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客车车身造型设计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值得人们不断挖掘创新。传统的客车车身造型设计大多数都是手工设计,因此最终的设计会出现较大的误差,客车的美感不足。本文将介绍客车的整体设计和局部设计,客车的局部设计是对客车前后围和左右侧面的设计。

基于客车倾翻试验的车身加速度波形分析 下载:33 浏览:503

杨鑫 徐海澜 冯弟瑶 《中国机械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利用模拟碰撞台车试验进行座椅及其固定件在倾翻过程中的强度考核,可大大节省企业的试验成本。模拟碰撞台车试验的关键试验条件为加速度波形,因此找到合理的加速度脉冲通道可以极大地促进倾翻车辆座椅及其固定件强度台车试验方法的研究。通过对三十余辆客车倾翻试验过程中车辆质心位置的加速度数据,乘员最小生存空间及上部结构变形时间进行分析,得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拟合了客车倾翻时质心加速度曲线,并对拟合后的加速度进行聚类分析,最终得出针对两类不同上部结构强度车辆的倾翻加速度脉冲通道。为后续倾翻客车座椅及其固定件横向冲击强度试验方法的研究进行了铺垫

客车车身骨架准静态侧翻仿真分析 下载:80 浏览:490

夏德伟 徐志强 施旭峰 范玉良 刘丽霞 王文静 《中国机械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以某客车车身骨架为分析对象,根据ECER66法规的要求,完成客车车身有限元模型搭建、边界约束条件和工况加载。利用准静态的方法计算钢制客车的强度,通过查看钢制客车的应力分布、能量吸收以及是否侵入生存空间等综合来分析客车的安全性能。通过和实验数据对比,来检验分析的准确性,并为客车的侧翻分析提供一种可靠的仿真分析方法。

非晶合金零件成形技术研究进展 下载:87 浏览:414

丁华平1 龚攀1,2 姚可夫3 邓磊1 金俊松1 王新云1 《新材料》 2020年6期

摘要:
非晶合金作为一种结构不同于传统晶体金属、性能优异的新型材料一直是凝聚态物理学家和材料学家关注的热门领域。近几十年来,非晶合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制备工艺都取得了巨大进步,非晶合金作为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正在逐渐由实验室走向商业应用,推动科技发展。一种新材料想要最终走向商业应用,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生产率、低成本的零件成形技术。但是非晶合金的制备需要较快的冷却速率、高真空、高纯原料等苛刻条件,成本相对较高。同时非晶合金在室温下强度高、脆性大的特性使其难以机加工,热塑性成形时又极易发生晶化,难以成形大尺寸、复杂形状的零件,这严重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针对非晶合金的特点开发相应的零件成形技术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非晶成形能力较强的合金体系的出现,相应的非晶零件成形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非晶合金的零件成形技术主要包括铸造成形、热塑性成形、焊接、粉末烧结、增材制造技术等,成形零件的尺寸极限跨及纳米至厘米尺度,复杂程度、制备和成形效率都得到大幅提升。但是每种成形技术都在成形效率、尺寸、性能、成本等方面有些许局限性,难以完全实现非晶合金零件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本文简要综述了目前非晶合金铸造成形、热塑性成形、焊接、粉末烧结、增材制造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现有成形技术的优缺点及非晶合金成形的难点,最后指出外加能场复合、多种工艺复合的复合制造方式将是非晶合金零件成形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动态载荷下7005铝合金力学行为及数值模拟 下载:84 浏览:462

徐从昌1 叶拓1,2 唐明3 郭鹏程1 唐徐1 吴远志2 李落星1 《新材料》 2019年8期

摘要:
本工作研究了7005铝合金在应变速率为(1~5)×103s-1条件下的力学行为。结果表明,7005铝合金有明显的应变速率敏感性。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得了材料的Johnson-Cook本构参数;应用ABAQUS软件,研究了高应变速率下的帽型试样的绝热剪切变形历程。数值模拟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与实验结果吻合。温度场的计算为绝热剪切带内微观组织是否发生动态再结晶提供了依据,当应变速率为15 000 s-1时,在120~240μs内,相比初始温度,试样的平均温升达到405℃。通过对冲击后试样的微观组织观测发现,绝热剪切带中有大量的等轴晶,具有典型的再结晶组织特征。7005铝合金在高应变速率下的变形温升和动态再结晶软化行为,将为其在汽车碰撞构件中的应用提供指导作用。

碳纳米管在水泥基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方法研究进展 下载:86 浏览:432

朱平1,2 邓广辉1 邵旭东3 《新材料》 2018年1期

摘要:
碳纳米管(CNTs)作为性能优越的新型纳米材料被广泛用于增强基体材料,但是其易团聚且难以分散,使得实现其在基体材料中的均匀分散成为研究的重点。详细介绍了CNTs在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中的分散方法与分散机理,并比较了各种分散方法的优缺点。重点论述了超声时间、酸处理时间、表面活性剂种类与掺量等因素对CNTs分散效果的影响,并讨论了评价CNTs分散效果的表征方法。将CNTs均匀分散到水泥基体中,可以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

某型车车身底部抗爆炸冲击性能仿真研究 下载:82 浏览:465

郑雅丽 《动力技术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为提高某型车车身底部的防护性能,设计了底部带有双V型防雷组件的防护型车身.针对无防雷组件和装有防雷组件的两种车身底部结构,分别进行了基于ALE算法的抗爆炸冲击性能仿真分析.通过对比相同边界条件下两种车身底部结构的抗爆炸冲击性能,得出带有双V型防雷组件的防护型车身底部结构能有效提升车身底部对爆炸冲击的防护性能.通过仿真与试验验证了仿真分析方法的可行性.该研究对军用车辆底部抗爆炸冲击防护性能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基于装夹变形的某车身侧围公差优化分配 下载:78 浏览:472

范满珍1 宋龙龙2 曹菁3 《动力技术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以某车身左侧围为模型,利用三维偏差分析软件3DCS对其进行了装配偏差分析,结果表明该车身侧围后段与后保险杠的间隙和面差公差均不满足设定目标要求.依据分析结果对该车身侧围进行了装夹变形分析,进而结合CAE分析结果,将装夹变形因素添加到装配公差约束条件中,对车身侧围进行了公差优化分配,并利用质量成本理论进行评价.优化后其超差率均不超过5%,装配质量明显提高,并且总损失成本降低了7.16%,验证了该优化分配的合理性,实现了以较低的制造成本提高汽车装配质量的优化目标.

挤压态6013-T4铝合金在动态冲击载荷下的变形行为及其微观机理 下载:60 浏览:417

叶拓1,2,3 吴远志1,3 刘安民1,3 唐徐2 李落星2 《材料科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使用霍普金森压杆试验装置进行挤压态6013-T4铝合金的室温动态压缩实验,应变速率为1×103~3×103 s-1。结果表明,6013-T4铝合金在动态压缩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应变硬化和正应变速率敏感性;随着应变和应变速率的提高位错密度增大,在高应变速率和大应变量变形后试样的位错塞积显著。在相同的变形条件下0°方向试样的应力总是最高,而45°方向试样的应力最低。挤压态6013-T4合金的主要织构类型为{112}<111>和{110}<111>。对于{112}<111>织构,0°、45°和90°方向的最大施密特因子分别为0.27、0.49和0.41。对于{110}<111>织构,最大施密特因子分别为0.27、0.43和0.41。0°方向的施密特因子最小,使该方向的应力水平较高。在相同的应变速率和应变量条件下动态压缩变形时,0°方向试样的位错密度更高。在冲击件的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中有必要考虑材料的应变速率敏感性、力学性能各向异性以及微观组织的演变。

铝合金构件连接及与异种金属接触腐蚀类型 下载:258 浏览:2715

​李永志 赵俊淞 杨文平 《冶金学报》 2021年3期

摘要:
从铝合金的铆接、焊接、粘接三个方面分析了铝合金间的连接,并对铝合金与异种金属接触腐蚀类型进行阐述。

汽车车身控制器输出电路的设计与分析 下载:427 浏览:3270

​黄俊 《电路系统研究》 2021年9期

摘要:
车身控制器(Body Control Module,简称BCM)作为整车电气系统核心零部件,实现了整车电气系统大部分功能,诸如外部灯光、内部灯光、门锁、电动车窗、车身防盗以及后除霜等多个系统的控制。因此BCM控制的负载包括不同类型,如车灯负载、电机负载、LED指示灯等。现以某自主品牌汽车车身控制器为例,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浅析BCM开发过程中输出电路的设计方法。

新能源汽车的车身结构与安全设计 下载:86 浏览:831

刘将旭 《低碳研究》 2024年9期

摘要: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全球对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随着技术的进步,各种新能源车型如电动汽车(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和氢燃料电池汽车(FCEV)相继问世。这些车辆在提供环保出行选择的同时,对车身结构和安全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本文探讨了新能源汽车的车身结构与安全设计,希望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客车铝车身结构优化与研究 下载:331 浏览:2595

刘博 《设计研究》 2021年8期

摘要:
当前,在轻量化技术广泛应用到客车的背景下,铝合金的客车车身所实施的骨架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铝合金客车骨架的连接处理主要可通过焊接和铆接两种技术完成。与钢结构焊接相比,铝合金的焊接技术难度更高,需要技术人员掌握更高水平的焊接技术。同时铝合金的性能也导致骨架变形发生的几率更高,操作的难度也更大。铆接与焊接技术相比,工艺的复杂程度较低,在设备和夹具方面的成本也不高,且在装配车身期间不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形,因此铝合金的铆接技术具有更为简便的操作特征。国内在铝合金客车骨架方面的技术发展较晚,其铆接技术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尤其骨架的接头还需进行创新优化,从而研发出质量更轻便且连接稳定性更高的铆接接头效果。

汽车车身机械工程材料选用与成型技术研究 下载:213 浏览:2176

崔冬桂 《材料科学研究》 2022年12期

摘要:
在新能源浪潮之下,我国汽车工业实现了赛道更替、得到了迅速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在全产业链上大举扩张,整车制造中所用零部件上“国产标签”越来越多。但同时,强大汽车工业体系的形成并非朝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相比德美日等汽车工业传统强国,中国在汽车制造工艺方面还有很多欠缺需要弥补。

汽车车身冲压件材料利用率提升方案的研究 下载:290 浏览:3015

李川1 汪超2 《材料科学研究》 2021年10期

摘要:
在汽车行业逐步进入薄利时代的今天,降低成本费用是挽救企业利润的重要途径。对于车企而言,唯有挖空心思降低成本,才能真正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一台汽车,60%以上的零部件都是冲压件。而影响冲压生产成本的各要素中,生产原材料费用占比最大,约占70%。因此提高生产原材料利用率对整车成本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尺寸工程技术在车身开发中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236 浏览:2112

宋东辉 《建筑技术学报》 2022年10期

摘要:
汽车车身开发过程中需要合理应用尺寸工程技术,帮助设计人员有效控制车身功能尺寸,提高车身生产制造质量。车身开发过程中通过工艺、数模等输入,制定车身定位措施,采用尺寸链分析其功能尺寸,做好优化改进工作,输出最佳定位措施、公差和测点等尺寸工程文件,采用最优化周期和成本确保其功能品质的合格。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