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心理授权对工程项目团队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组织惯例的调节作用 下载:36 浏览:375

孙春玲 姬玉 许芝卫 《中国科学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探究在工程项目团队中心理授权对工程项目团队成员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并引入组织惯例作为调节变量。采用SPSS18.0和AMOS17.0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授权对工程项目团队成员不道德亲组织行为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而组织惯例负向调节心理授权对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正向影响,即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提出工程项目团队管理者对团队成员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权变管理对策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伦理行为 下载:74 浏览:384

柳春迪 《新闻传播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随着新闻采访的越发深入与细致,舆论监督成为了一种常态。肯德基的激素鸡,金华火腿的肮脏制作环境,酸奶添加工业原料等等,这些涉及到企业和公众利益的事件,基本都不是通过相关职能部门,而是从媒体报道中揭露出来的。而这些采访,无一例外的,全都使用了"隐性采访",也就是俗称的偷拍这一形式。它区别于其他形式,往往能深入到事件核心,掌握到关键证据,由于真实的冲击,这一独特效果受到了受众的欢迎,但如何把握尺度,偷拍的伦理道德界线又在哪里?游走在法律边缘的隐性采访道德吗?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DB模式道德风险治理研究 下载:22 浏览:295

杨杰 宋凌川 崔秀瑞 李晓霞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8年4期

摘要:
完善DB模式管理机制既满足国内建筑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又保证了业主的利益诉求。分析DB模式内涵特点及内部关系,构建"委托—代理"模型阐明了工程总承包市场内"道德风险"存在机理以及业主对于总承包商提供激励和约束措施的必要性。通过对模型参数进行分析,提出引入因素激励函数、相对信息强度和监督函数来规范总承包商的行为,并给予制定合同奖励条款、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和拓宽业主监督渠道等相应措施建议。

自然法何以不自然?——菲尼斯自然法理论批判 下载:35 浏览:214

刘清平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7期

摘要:
由于走不出事实与价值的迷宫,菲尼斯想在20世纪重振自然法的努力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理论困境。他不仅将工具性的实践理性等同于目的性的道德价值,而且还把某种特定的规范性信仰说成是对于所有人都适用的普遍行为原则,结果暴露了西方自然法理论其实并不自然的致命伤。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反转新闻频出的探析 下载:67 浏览:378

李美玲 《中国新闻传播》 2020年10期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主的社交媒体已成长为社会舆论的"放大镜",反转新闻时有发生。仅2020年上半年,便有多篇新闻报道发生反转,惨遭"打脸"。不断发生逆转的"新闻剧"逐渐充斥人们的日常生活,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损害媒体的公信力。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角度,探析反转新闻频发的原因及危害,对防范反转新闻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明治中期的德育论争与宗教 下载:87 浏览:482

林子博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1期

摘要:
日本明治中期,在加藤弘之提出依靠宗教发展德育的提案的触发下,关于宗教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德育改革的方针路线问题,出现了百家争鸣的论争格局。这场思想争鸣围绕道德教育的标准和主义问题展开过颇具开放性的讨论,而论争本身又使"道德标准"缺位成为愈发普遍的焦虑。在此氛围下,作为"钦定标准"登场的《教育敕语》在终结论争的同时,也抹杀了论争中出现的对于"创立国教"的质疑,并进而将价值的根源置于国体与天皇。

浅谈职业道德修养对促进体育教师发展的重要意义 下载:73 浏览:495

张宇1 张春龙2 《中国体育科学》 2020年10期

摘要:
随着当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所面临的挑战多样化,其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需要始终不间断的加强自我的人格修养及培养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在教学中,老师转变角色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其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也成为了教学质量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在新课改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也更为重要地影响着教师自身的发展。

王方晨《老实街》中的道德书写 下载:48 浏览:396

张艳庭 《中国文学》 2020年1期

摘要:
作为一部诞生于加速社会中的城市题材长篇小说,《老实街》聚焦于一个传统基层街区,书写了它独特的空间、历史、文化与道德。小说一方面书写了现代性的交换价值对传统道德的侵蚀,另一方面又呈现了传统道德的问题和解决现代社会中种种关系的无能为力。这种辩证的书写,揭示了传统道德与现代性之间复杂的矛盾,展现了现代知识分子的超越立场,呈现出了一种建设性的思考:真正的道德并不是一种地点本质主义的产物,而是一种建立在差异基础之上的主体间性的积极的建构。

“道德价值”与“道德运气” 下载:56 浏览:370

马寅卯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9期

摘要:
"道德价值"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道德运气"论者试图通过对康德道德价值概念的批评从根本上瓦解康德的伦理学。本文试图表明康德的"道德价值"概念具有多重意蕴,它不仅关乎动机和准则,也关乎努力、付出和道德勇气;"道德运气"问题不构成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根本挑战,康德的道德哲学是可以容纳"道德运气"并内在地回应其挑战的;康德伦理学与"道德运气"论尽管存在着诸多根本差异,但都具有各自的价值,并且二者存在融合的可能性。

神圣存在者是“有限的”吗?——《道德形而上学》德性论导论中的一个问题 下载:58 浏览:432

舒远招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8期

摘要:
在《道德形而上学》德性论导论中,出现了一个有争议的术语:endliche heilige Wesen。按照流行的译解,这是指与"无限的神圣存在者"(神)相对的"有限的神圣存在者"。关于该术语,国内学者有如下几种理解:作为有限理性存在者的所有人;达到最高道德阶段的智者或圣人;康德宗教学著作中的耶稣或圣人理想;人和天使;天使。但是,这些观点或多或少偏离了康德的比较框架,未能准确把握endliche heilige Wesen在道德状态上的超人性,以及相对于人类道德进步的终极意义。笔者认为这个术语应该被翻译和理解为"终极的神圣存在者"。

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下载:68 浏览:416

张燕红 《中国职业教育》 2019年7期

摘要:
依据企业对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构建多方位职业素养培养的立体框架,探索采用阶梯培养模式及实训课程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具体方案。通过6S与可视化管理,制定中职生职业规范素养的实施要点;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和行动导向教学法作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手段,为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提供行之有效的帮助。

从黑格尔的“Handlung”到马克思的“Praxis”——19世纪上半叶德国实践哲学的两个主题词及其演替 下载:54 浏览:396

王兴赛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通过主题词研究法,黑格尔的"Handlung"与马克思的"Praxis"之间的演替过程能够得到清楚呈现。"Handlung"在黑格尔客观精神理论中被主题化,它在道德领域指道德意志或主观意志的外显,在伦理领域则既包括市民社会中具有特殊性和中介性的劳动,也包括政治国家中具有普遍性的政治行动。"Praxis"一开始被马克思主题化为理论的现实化和世界化,后来它尤其被理解为一般劳动和革命。19世纪上半叶德国实践哲学中"Handlung"向"Praxis"的演替背后是时代和时代精神的变化。在马克思的时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体现出社会化劳动生产的巨大威力,它支配着包括道德行动和政治行动在内的一切方面,同时引发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冲突和革命。

加洛林“王者镜鉴”:一个整体视野的考察 种法胜 下载:69 浏览:465

种法胜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作为阐说君王统治道德、王权理论与实践的文献,"王者镜鉴"在中世纪早期特别是加洛林时期集中出现,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从整体视角出发,考察加洛林"王者镜鉴"形成的文化起源、与时代需要的关系以及主要关涉主题,最后总结其历史意义,以期探究控制加洛林话语世界的文化精英所建构的理想中的王权模型。

以西释中,还是以西化中?——以康德自律道德哲学为参照 下载:54 浏览:413

张汝伦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康德道德哲学被称为自律道德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自律道德哲学通过理性意志自我立法的学说,对道德哲学的几个关键问题:道德的基础、道德的普遍性和必然性、道德义务的绝对性、道德行动的动力等作出了系统而有创意的回答。然而,康德自律的道德哲学并非凭空提出,而是要回答近代西方道德哲学所面临的一些根本问题。现代中国的某些学者在康德哲学的影响下,将中国古代儒家哲学也说成是康德意义的自律道德哲学,这种以西释中的结论忽视了中国古代哲学特殊的问题语境和切问思路。本文在梳理了康德自律学说的基本原理和立场之后,将儒家哲学与之比较对照,证明将传统中国哲学说成是康德式的自律道德哲学是郢书燕说,不能成立的。以西方现代性哲学来包装中国传统哲学,使得中国传统哲学真正有创见和有普遍意义的贡献被遮蔽和歪曲。

二周还是三周——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的周建人 下载:58 浏览:382

陈平原 《中国文学》 2019年5期

摘要:
本文以"百草园的过客""兄长的提携""大哥的影子"三节,对周氏兄弟中往往被忽视的一人——周建人的既往,尤其是其与兄长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重新梳理,以显现和衡定周建人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存在。

在个人与群体之间:同意论对道德义务的重塑 下载:65 浏览:413

张胜利1,2 冯华南3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现代实践吁求道德义务的解释新论,过往的经验论、超验论、神令论、功利论、边际约束论的解释方式皆存在一定的缺陷。借助挖掘隐伏在西方思想史中的同意论,为重塑西方道德义务观的内在生成机理确立了一个新的解释框架。在回溯霍布斯及洛克的"契约论"、康德的"德性论"和罗尔斯的"正义论"的基础上,发现同意论视角下的道德义务观既具有契约主义的理性,又兼具责任伦理的底色。洛克提出的"自愿同意"假设作为道德义务的确认程序完成了对个体意愿的观照,同时依据罗尔斯主张的正义制度的规制作用,保障了群体意志的在场。在技术加剧伦理冲突的当代社会,同意论的重拾和完善对于道德义务理论重塑以及马克思主义伦理视域下的伦理秩序建构皆彰显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论道德偶然性 下载:68 浏览:408

庞俊来1,2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道德是偶然的吗?道德偶然性理论何以可能?回答它们需要回应"道德的偶然性""道德内偶然性"与"道德间偶然性"三个基本问题。"道德的偶然性"通过对道德与偶然性关系的历史梳理,呈现人类道德认识中的偶然性谱系,揭示道德偶然性世界观的出场;"道德内偶然性",在道德偶然性世界观中,阐释道德偶在、道德偶性与道德偶然的道德哲学范畴,探究道德偶然性理论话语体系;"道德间偶然性",说明道德成为偶然之后,个体的道德行动与社会的伦理准则如何可能,回答道德偶然性的实践问题。道德偶然性理论将为后现代语境中的道德认知、道德行动与道德治理敞开全新的理论视域。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对医生角色行为的道德判断研究 下载:33 浏览:222

潘峰1,2 徐科朋3 许燕4 崔丽娟1 《心理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2020年初,在我国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重大疫情,医生是战"疫"的重要角色,也是最受关注的职业群体。这次疫情是否改变了以往因医患矛盾而引发的大众对医生的道德判断?本研究采用徐科朋(2019)编制的道德判断材料,以非医护专业大学生为被试,用实验法分别比较了疫情前和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道德和不道德行为的判断。结果发现:(1)疫情前大学生对医生在公平行为上的赞扬程度显著高于疫情中,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在关爱、忠诚、权威行为上,赞扬程度显著高于疫情前。(2)在整体不道德行为上,疫情中大学生均对医生的评价比对照组严格。疫情前大学生对医生在背叛、颠覆行为上的评价要比对照组宽松。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在伤害、背叛、堕落行为上的评价要比对照组严格。(3)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在整体不道德行为和各维度不道德行为上的评价较疫情前均更加严格。

儒家道德情感论的核心特质及其内在理路 下载:36 浏览:235

高志强 《心理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直下心源、直契本心是由孔子确立的儒家道德情感论的核心特质,孔子后学由此出发,基于天人合一的视域建构了诚学,将诚提升为了贯通天人、真实无妄的道德情感。儒家从质直、至诚之本心情感出发,涵养与推扩道德情感的内在理路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维度:第一,以反观内省的道德理性时时提撕和体认本心情感;第二,以本心情感为体,以礼乐文化为用,以文质彬彬为旨归;第三,以"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为路径,以四端之心为内在心理情感根据,在由近及远、由厚及薄、由亲及疏的无限推扩中实现对道德情感的涵养、提升与超越。

向死存在对智慧的影响:观点、机制及评价 下载:16 浏览:222

李抗1,2 汪凤炎1,2 王振东1 史娟1 魏新东1 熊咪咪1 《心理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向死存在对智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三种观点及相关证据回答了这个问题,并提供了解释机制:(1)向死存在助推智慧,使人谦卑、超越、利他、公平和宽容等,其主要解释机制是创伤后成长理论;(2)向死存在阻碍智慧,引起心理不健康、自我服务偏见、内群体偏见、贪婪、物质主义等,其主要解释机制是恐惧管理理论;(3)向死存在是否助推智慧受到如自尊、权力感、自我构念、政治信念、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调节。文末评价了过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即概念界定问题、向死存在的心理阶段性问题和文化世界观的内涵问题,并提出了化解之道。
[1/25]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