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MIDAS的塔式仿古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性能研究 下载:50 浏览:458

张思卿1 王立军2 付素娟3 《交叉科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对唐山市某塔式仿古建筑分别建立非隔震和隔震模型,首先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对各模型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得出对应的自振周期、阵型质量参与系数等参数.随后对各模型做罕遇地震下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出结构耗能分布情况及薄弱位置.

老化-海蚀循环作用下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橡胶材料性能劣化规律 下载:87 浏览:411

刘荣1,2 马玉宏1,2 赵桂峰2,3 王康康1,2 《新材料》 2020年6期

摘要:
考虑到设置于跨海大桥位置较低处的隔震支座可能会遭受海水侵蚀和老化的循环作用,开展了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橡胶材料海蚀-老化循环作用试验,研究了橡胶的硬度、定伸应力、拉伸强度及扯断伸长率随劣化时间和劣化深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老化-海蚀循环作用对橡胶性能影响较大。随着老化-海蚀循环作用时间的延长,橡胶的硬度、定伸应力呈增长趋势,试验150 d后分别增长了21.05%和128.87%~244.95%;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则呈减小趋势,试验150 d后分别下降了55.86%和76.52%,这对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的极限变形能力和抗拉能力极为不利。经历150 d老化-海蚀循环作用后,硬度和定伸应力主要在劣化深度20 mm范围内增大,表层橡胶分别增长19.3%和87.04%~100.77%;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在劣化深度10 mm范围内下降,表层橡胶分别减小44%和57.9%,说明橡胶材料性能劣化主要发生在距离表面较近的部分,内部橡胶性能变化较小。

高烈度区高墩大跨桥梁抗震设计 下载:52 浏览:275

胡丰玲 《交通技术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以高烈度区一座高墩大跨桥梁为例,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对其结构动力特性及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约束情况下的全桥地震响应,从而对该桥提出相对合理的抗震设计理念和思路。同时,探讨了大跨高墩连续刚构桥的延性设计方法。

立面不规则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下载:84 浏览:472

吴海波 王新妮 《建筑技术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减震措施是一种有效的地震防御策略,隔震技术变传统结构硬抗为柔性防震,具有明显的效果。介绍隔震结构的工作原理,结合某立面不规则的办公楼结构建立分析模型,进行多遇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各烈度地震作用下层剪力、层间位移角、层加速度等指标,结果表明隔震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有效实现既定设防目标。

隔震技术在宿舍楼加固工程中的应用 下载:73 浏览:468

许静雯 《建筑技术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结合江苏地区某20世纪末兴建的宿舍楼工程,通过框架结构常见加固方法的对比分析,选定以隔震技术为主的框架结构加固方案。运用分析软件对加固后的宿舍楼进行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隔震技术对原结构进行修缮加固后结构自振周期延长,地震作用时上部结构加速度、层间位移及层间剪力均明显降低,加固后结构抗震性能良好。

文物保护隔震技术试验研究 下载:77 浏览:442

陈立东 《建筑技术学报》 2018年1期

摘要:
由于文物自身防震能力较弱,提升文物的地震抗力已成为文物保护的重要措施。对比分析文物保护的方法及抗震特点,按馆藏文物设计试验模型并进行简谐振动加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隔震技术能有效防御地震对文物的损伤。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下载:183 浏览:1785

宋兴涛 《中国建筑》 2022年8期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城市人口的密集程度逐渐加剧,为了缓解人口过于集中造成的混乱现象出现,建筑结构的整体建设高度正在逐渐的攀升。其中,作为维系建筑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技术之一,抗震减震设计技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地震的破坏力很大,所以有关设计中抗震减震的措施应用就需要谨慎对待,设计人员一定要提前对建筑结构所在区域的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进行细致的考察与研讨,要将所得到的具体参数与设计标准进行对比和协调,要对整个设计环节进行综合性的考量,严格依据国家的相关规范标准设定隔震减震设备的具体操作内容。本文阐述了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措施应用的意义,并分别介绍了隔震、减震的主要措施,为提升我国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打下来了牢固的基础。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研究 下载:79 浏览:886

赵亮群1 郭薛雷2 张丹丹3 《设计研究》 2024年7期

摘要:
隔震减震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建筑结构设计合理性与稳定性的必要手段。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教会部位,受板块的挤压作用,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地震活动分布广、震源浅,灾害损失大;故此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设计人员要合理应用隔震减震措施,从而将地震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浅析 下载:232 浏览:1996

杜昀彧 马蛟 《建筑技术学报》 2023年2期

摘要:
土木结构的建筑物上部分结构与基础结构、下部分结构之间应设置好隔震层,在将地震的能量传输到上层结构时,大多数的能量都被软质隔震层所吸收,只有少量的能量传导到上层,以此减少地震对建筑物以及人员造成的危害。目前,我国隔震技术突破了传统的“硬碰硬”,采用“以柔克刚”的新思路,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按照结构体系,设置好隔震层,确保建筑物整个结构系统“软化”,以提升自振周期、阻尼,减少地震能量对上部结构的传递。同时,随着结构振动周期的延长、加速度响应的降低、位移响应的增强,增大了结构的阻尼、降低了加速反应,位移响应也被减小,进而使土木建筑结构达到良好的抗震效果。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