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迈克耳孙干涉仪与线阵CCD的金属丝杨氏模量测量方案 下载:71 浏览:324

姜悦 吴官东 《物理进展》 2019年11期

摘要:
杨氏模量是描述固体材料抵抗弹性形变能力的重要力学参数,对它的精确测量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设计了一种金属丝杨氏模量测量的改进方案,使用迈克耳孙干涉仪测定金属丝受力拉伸的微小形变量,用拉力传感器测量金属丝中的拉力,并用线阵CCD图像传感器结合单片机编程实现对干涉圆环移动的自动计数。将该测量方案与传统光杠杆法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可知,该方法能显著提高测量结果的精度,降低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基于半导体工艺的设备调平技术 下载:88 浏览:500

蔡颖岚 邓学文 全晓辉 杨滨 《中国设备》 2018年4期

摘要:
半导体工艺基本流程和要求,调平在各主要工艺中的必要性。调平分为调与测2个步骤,几种常用测平工具和方法和在工艺调平中的应用。

不同注量率质子辐照对CCD参数退化的影响分析 下载:65 浏览:478

李豫东1,2,3 文林1,2,3 郭旗1,2,3 何承发1,2,3 周东1,2,3 冯婕1,2,3 张兴尧1,2,3 于新2 《物理进展》 2018年7期

摘要:
对一款CCD进行了3 MeV质子辐照试验和退火试验,获得了2种注量率质子辐照下CCD参数的退化规律,分析了CCD产生缺陷与质子注量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注量率质子辐照下,CCD中产生的位移损伤缺陷存在差异,但CCD的暗信号和电荷转移效率没有明显改变,且室温退火后,不同质子注量率辐照下,CCD受到的辐射损伤差异更小。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地面模拟实验中质子入射CCD产生缺陷的机制、影响因素及建立质子辐射效应损伤模型提供理论与试验方法的支撑。

不同注量率质子辐照对CCD参数退化的影响分析 下载:95 浏览:488

李豫东1,2,3 文林1,2,3 郭旗1,2,3 何承发1,2,3 周东1,2,3 冯婕1,2,3 张兴尧1,2,3 于新2 《物理进展》 2018年6期

摘要:
对一款CCD进行了3 MeV质子辐照试验和退火试验,获得了2种注量率质子辐照下CCD参数的退化规律,分析了CCD产生缺陷与质子注量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注量率质子辐照下,CCD中产生的位移损伤缺陷存在差异,但CCD的暗信号和电荷转移效率没有明显改变,且室温退火后,不同质子注量率辐照下,CCD受到的辐射损伤差异更小。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地面模拟实验中质子入射CCD产生缺陷的机制、影响因素及建立质子辐射效应损伤模型提供理论与试验方法的支撑。

不同注量率质子辐照对CCD参数退化的影响分析 下载:67 浏览:432

李豫东1,2,3 文林1,2,3 郭旗1,2,3 何承发1,2,3 周东1,2,3 冯婕1,2,3 张兴尧1,2,3 于新2 《物理进展》 2018年6期

摘要:
对一款CCD进行了3 MeV质子辐照试验和退火试验,获得了2种注量率质子辐照下CCD参数的退化规律,分析了CCD产生缺陷与质子注量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注量率质子辐照下,CCD中产生的位移损伤缺陷存在差异,但CCD的暗信号和电荷转移效率没有明显改变,且室温退火后,不同质子注量率辐照下,CCD受到的辐射损伤差异更小。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地面模拟实验中质子入射CCD产生缺陷的机制、影响因素及建立质子辐射效应损伤模型提供理论与试验方法的支撑。

不同注量率质子辐照对CCD参数退化的影响分析 下载:96 浏览:508

李豫东1,2,3 文林1,2,3 郭旗1,2,3 何承发1,2,3 周东1,2,3 冯婕1,2,3 张兴尧1,2,3 于新2 《物理进展》 2018年4期

摘要:
对一款CCD进行了3 MeV质子辐照试验和退火试验,获得了2种注量率质子辐照下CCD参数的退化规律,分析了CCD产生缺陷与质子注量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注量率质子辐照下,CCD中产生的位移损伤缺陷存在差异,但CCD的暗信号和电荷转移效率没有明显改变,且室温退火后,不同质子注量率辐照下,CCD受到的辐射损伤差异更小。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地面模拟实验中质子入射CCD产生缺陷的机制、影响因素及建立质子辐射效应损伤模型提供理论与试验方法的支撑。

不同注量率质子辐照对CCD参数退化的影响分析 下载:85 浏览:374

李豫东1,2,3 文林1,2,3 郭旗1,2,3 何承发1,2,3 周东1,2,3 冯婕1,2,3 张兴尧1,2,3 于新2 《物理进展》 2018年4期

摘要:
对一款CCD进行了3 MeV质子辐照试验和退火试验,获得了2种注量率质子辐照下CCD参数的退化规律,分析了CCD产生缺陷与质子注量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注量率质子辐照下,CCD中产生的位移损伤缺陷存在差异,但CCD的暗信号和电荷转移效率没有明显改变,且室温退火后,不同质子注量率辐照下,CCD受到的辐射损伤差异更小。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地面模拟实验中质子入射CCD产生缺陷的机制、影响因素及建立质子辐射效应损伤模型提供理论与试验方法的支撑。

富氧/水–氧条件下准东煤熔融特性研究 下载:25 浏览:267

周昊 陈振寰 张佳凯 周陈颖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煤灰中矿物质在不同气氛条件下的转化机理影响煤的熔融结渣过程。为了研究在富氧/水–氧气氛下准东煤的熔融特性,并为预防燃用准东煤锅炉的结渣提供参考,使用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相机记录准东煤粉样品在热台上形变的过程。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对煤粉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面积变化进行分析计算,得到面积变化特征点对应的煤粉熔融温度,并对比不同富氧/水–氧气氛条件下准东煤粉开始熔融的温度。研究表明,随着氧气体积分数增加,煤粉开始熔融的温度降低;随着水蒸气体积分数减小,煤粉开始熔融的温度升高,水蒸气和富氧气氛能促进准东煤粉熔融行为。

线阵CCD输出特性测量系统设计 下载:20 浏览:406

程瑶 甘婷源 《传感器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为了研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件的输出特性,以典型线阵TCD1209D为研究对象,FPGA为核心控制器件,构建线阵CCD输出特性测量系统。系统由CCD驱动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存储模块和RS232数据传输模块构成。通过FPGA编程产生CCD的驱动信号,驱动CCD能够正常工作。经A/D芯片采集模拟信号后,经过处理后的数字信号缓存于FPGA中的FIFO中。由RS232串口传输模块将FIFO缓存器中的的数据传送至PC端。通过改变实验条件,由测量系统对CCD输出信号进行采集,由PC机获得的数据进行实验分析,从而实现了对CCD器件特性的测量。

基于PSOC技术的线阵CCD驱动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载:10 浏览:414

张学典 顾佳 常敏 张楠楠 《传感器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为保证CCD在实际应用中能稳定高速地运行,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设计可靠的驱动电路。基于PSOC技术设计了一种优于传统驱动的高移植性驱动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时序产生部分和信号处理部分,首先通过对TCD1205DG芯片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处理,提出一种稳定的驱动时序产生方法;然后基于二阶滤波电路对输出信号优化处理;最后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对输出信号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驱动系统符合CCD的工作需求,而且可靠易行。

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特性的研究 下载:24 浏览:174

李炳华1 朱心月2 王成2 常昊2 岳云涛2 《电气学报》 2020年8期

摘要:
通过采集交流充电桩和非车载充电机在充电过程中的实际运行数据,从充电设备的负荷性质(感性、容性)、充电特性(充电电压、充电电流和充电功率)及谐波特征三方面对电动汽车的充电特性进行阐述。

优化HAD结构提高CCD紫外谱段量子效率的研究 下载:76 浏览:453

王小东1 汪朝敏1 付智红2 王杰2 《光电子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硅基正照式CCD探测器的紫外谱段响应普遍较低。针对如何提高正照式CCD在340 nm~390 nm谱段的紫外光探测性能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对正照式紫外线阵CCD进行了透射膜层优化,达到了光敏区表面对紫外波段光减少反射的效果;对CCD光敏区的结构进行了设计优化,达到光敏区降低界面态干扰的目的;对HAD结构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获得了极浅结的HAD结构。通过减反射膜、光敏区结构、HAD结构等三个方面的优化,较大程度地提升了正照式CCD紫外谱段的相互作用量子效率,从而提升了CCD对紫外谱光探测的量子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正照式紫外线阵CCD探测器在300 nm~400 nm谱段范围内平均量子效率达到46.13%,其中340 nm~390 nm谱段范围内平均量子效率从8.6%提高到了47.48%。

基于线性CCD传感的实训类智能车系统的搭建与调控 下载:77 浏览:462

何恩节 郑磊 《计算机研究与应用》 2019年9期

摘要:
从机械、控制、图像处理、行进策略等角度介绍一种基于线性CCD传感的实训类智能车系统的搭建与调控策略。详细解析车体机械结构,对位置式与增量式两种PID控制方式进行系统分析,详细阐述舵机控制规律,并就图像处理和行进策略方面提出较为新颖的解决方案。实测结果表明,当前智能车系统具有稳定性好、出入弯变速快、道路识别清晰等特点。

3D-DSA三维重建联合TCCD评估Willis环变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AcoA动脉瘤形成的影响 下载:94 浏览:504

​张炘 段传志 何旭英 李西锋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采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三维重建联合经颅彩色双功超声(TCCD)评估Willis环变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形成的影响,为颅内动脉瘤高危人群的筛查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经DSA检查证实的81例颅内单发AcoA动脉瘤患者(AcoA动脉瘤组),采用3D-DSA检查及三维重建图像分析患者的血管构筑特征,判断A1优势征及Willis环变异情况;同时采用TCCD检查获取患者的颅内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切应力、环壁张力大小。选取同期DSA检查结果阴性的118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在血管构筑特征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评估Willis环变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AcoA动脉瘤形成的影响。结果AcoA动脉瘤组和对照组在A1优势征分布、双侧大脑前动脉(ACA)-A2段起始部夹角及切应力大小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双侧ACA-A2段起始部夹角、切应力用于判断AcoA动脉瘤的形成有显著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高血压Ⅱ级、Willis环变异(OR=14.152,95%CI:1.006~199.012,P=0.049)和A1优势征(OR=25.048,95%CI:1.438~436.337,P=0.027)是AcoA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而糖尿病(空腹血糖正常)、切应力(OR=0.053,95%CI:0.011~0.249,P=0.000)和双侧ACA-A2段起始部夹角(OR=0.037,95%CI:0.007~0.211,P=0.000)是AcoA动脉瘤形成的保护因素。结论Willis环变异、A1优势征、切应力和双侧ACA-A2段起始部夹角影响着AcoA动脉瘤的形成,准确评估这些因素对于今后AcoA动脉瘤的防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基于线阵CCD的激光位移传感器标靶自适应算法研究 下载:575 浏览:3589

祁伟光 《光电子进展》 2021年7期

摘要:
设计了基于线阵CCD芯片的激光检测系统和单片机控制的积分时间自适应算法。通过单片机驱动CCD芯片进行检测,采集像素信息,采用中值-均值滤波对像素信息进行平滑预处理,并采用去阈值灰度平方加权方法定位光斑质心位置,实现亚像素定位,提高了检测系统精度。最后依据像素幅值信息进行下一测量周期的积分时间自适应调节,改变CCD芯片受光量,不论目标物更换、距离变化,令像素最大幅值始终保持恒定,有效减小了像素波形受目标物颜色和材质的影响。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