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异养氨氧化细菌基因组DNA的检测方法比较 下载:72 浏览:494

李梓彤1,2 卢洁1,2 顾宗润1,2 杨帅1,2 衣珊漪3 任灵玲1,2 刘灵芝1,2 《中国土壤》 2019年2期

摘要:
氨氧化细菌是参与土壤氮素循环的重要微生物类群之一,其基因组DNA提取质量的准确分析,可直接影响后续分子实验的可行性和精确性。本试验针对3株异养氨氧化细菌的纯培养菌株,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和Qubit荧光计分别检测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基因组DNA的浓度,同时结合细菌通用引物扩增16S r DNA全长来判定提取DNA的质量,进而筛选出可用于检测可培养氨氧化细菌基因组DNA浓度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不同浓度的DNA样品,尽管3种检测方法获得的结果表现出明显差异,但在16S r DNA-PCR中均仍能获得良好的扩增结果。与微量紫外分光光度法相比,Qubit方法对基因组DNA浓度的检测结果更为精确,特别在低浓度DNA检测中,能够较真实的反映基因组DNA的实际情况。

浓香型白酒窖泥中3株厌氧菌的分离鉴定及代谢产物分析 下载:58 浏览:400

汪文鹏1 王艳丽2 吴树坤1 刘梅1 邓杰1 李永博1 黄治国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8年11期

摘要:
在厌氧条件下,从窖泥中分离厌氧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染色、芽孢染色、生化试验、磷脂脂肪酸分析、16S r DNA鉴定,并采用GC-MS分析其代谢产物,共筛选出3株细菌,即菌株SJ-1、SJ-2、SJ-3。经分析鉴定后得出:SJ-1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SJ-2为空气芽孢杆菌(Bacillus aerius)、SJ-3为丁酸梭菌亚种(Clostridium butyricum subsp.)。发酵产物分析结果表明,3株菌的主要产物如丁酸、正丁醇、乙酸、2,3-丁二醇等均为浓香型白酒微量成分中的骨架成分,其中菌株SJ-3表现较好,丁酸产量为202.56 mg/m L。表明这3株芽孢杆菌对浓香型白酒风味物质的产生起到了积极作用。

紫粒小麦核型及45S rDNA位点分析 下载:67 浏览:515

王妍君1 秦文艳2 郝柳岸1 王秀元1 马有虎1 刘玉玲1 《生物技术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建立紫粒小麦的染色体核型,明确紫粒小麦45S rDNA位点的数量与染色体分布,为育种应用提供细胞遗传学资料。[方法]制备紫粒小麦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制片,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软件进行图像采集、染色体长度测量分析,获得紫粒小麦的核型;以45S rDNA为探针,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其在紫粒小麦染色体上的数量和分布特点。[结果]紫粒小麦的核型特征为2n=6x=42=34m(2SAT)+8sm(2B),染色体上具有3对位于较长染色体臂的近端部45S rDNA杂交位点。[结论]紫粒小麦为六倍体(2n=6x=42),具有不对称的进化属性2B型;在染色体组上有3对45S rDNA位点分布在3对不同染色体,为深入研究紫粒小麦的系统分类提供了细胞学资料。

绿皮地卷可培养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 下载:72 浏览:492

靳文婷 古海尼沙·买买提 艾尼瓦尔·吐米尔 《生物技术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了解绿皮地卷内生真菌多样性,并初步探索抑菌活性研究。[方法]采用匀浆涂布法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内生真菌进行初步的鉴定,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为受试菌,采用菌块法检测内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从绿皮地卷中共分离得到29株内生真菌,分属于6纲7目11科16属;抑菌实验结果表明:筛选得到11株内生真菌至少对一种指示菌有抑菌活性,占分离菌株总数的3. 79%。A3菌株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达到24. 92 mm、33. 00 mm、25. 25 mm。[结论]分离得到的29株内生真菌中青霉属(Penicillium)为优势属,其中A3菌株的抑菌效果最明显,尤其是对枯草芽孢杆菌显示较高的抑菌活性。可作为筛选抑菌活性物质的新资源。

阿尔山落叶松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研究 下载:45 浏览:256

郭振华 陈立红 《农业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为研究阿尔山地区落叶松根际固氮菌的多样性,试验采用平板分离法,结合16S r DNA序列比对,对落叶松根际土壤固氮菌组成类群及其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自落叶松根际土壤共分离纯化细菌菌株28株,分属于10属18种,分别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沙雷菌属(Serratia)、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根瘤菌属(Rhizobium)、叶杆菌属(Phyllobacterium)、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红球菌属(Rhodococcus)、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其中Pseudomonas、Phyllobacterium、Arthrobacter为优势菌属。研究结果阐明了阿尔山地区落叶松根际固氮菌的组成及其多样性。

吉陶单极虫地理分布新记录及不同地理株系间的比较 下载:83 浏览:453

陈鸿真 赵元莙 杨承忠 《水产研究进展》 2021年3期

摘要:
为获知吉陶单极虫不同地理株系间的遗传变异及系统发育关系,实验对吉陶单极虫中国重庆、中国湖北、中国四川、日本盐田、韩国全北、韩国首尔等地理株系进行形态学比较及基于18SrDNA序列的变异位点、相似度、遗传距离、基因型的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发现,吉陶单极虫各株系孢子形态特征基本一致;18SrDNA序列相似度为99.5%~100.0%,变异位点数为0~6个,遗传距离为0.000~0.004;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大部分有鞘膜的单极虫聚为一支,无鞘膜的单极虫聚为另一支;无鞘膜单极虫依据寄生部位的不同形成了特殊的鳍寄生支系和鳃寄生支系。研究表明,吉陶单极虫鞘膜不宜作为该物种鉴定的主要依据,该物种的鉴定仍应以孢子本身的形态及量度为主;虽然单极虫鞘膜的形状和大小并不稳定,但物种自身有无鞘膜一般与其系统发育相关,且单极虫有鞘膜支系与无鞘膜支系可能有着不同的进化模式;吉陶单极虫并未形成与寄生部位相关的特殊分化也未形成地理种群特有的单系。这种遗传格局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各地理分布区吉陶单极虫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株系且各地理株系之间隔离的时间较短或存在较频繁的基因交流,尚未形成较大的种群分化。

杂交三倍体泥鳅染色体C带及rDNA序列的FISH定位 下载:91 浏览:497

周贺1 徐其征1 高养春2 张蕊1 李霞1 庄子昕1 梁雨婷1 李雅娟1 《水产研究进展》 2018年5期

摘要:
对杂交三倍体泥鳅(4n♀×2n♂)的胚胎染色体进行了C带及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首次探讨了杂交三倍体泥鳅C带特征,为准确鉴别染色体提供依据,研究了核糖体5.8S+28S r DNA在杂交三倍体泥鳅胚胎中期染色体上的数目和位置。C带结果表明,杂交三倍体泥鳅的染色体C带包括臂端C带和着丝粒C带,没有发现臂间C带。M染色体只有1号染色体既有臂端C带又有着丝粒C带,但臂端C带均比着丝粒C带大,信号也比着丝粒的强;而其他M染色体及SM染色体、T染色体只有着丝粒C带。FISH分析显示,核糖体5.8S+28S r DNA清楚地定位在杂交三倍体泥鳅中期染色体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的端部区域,在杂交三倍体泥鳅中期染色体上可以检测到三簇杂交信号。该结果从分子细胞遗传学层面进一步证实了杂交三倍体泥鳅是含有三套染色体组的遗传三倍体。

斑马鱼肠道细菌的16SrDNA分子鉴定及PCR-SSCP分析 下载:81 浏览:509

胡秀彩1 吕爱军1 孙敬锋1 石洪玥1 裴超2 张超2 李莉2 《中国水产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为了解斑马鱼Danio rerio肠道细菌多样性,采用细菌分离纯化、16SrDNA基因分子鉴定技术,对斑马鱼肠道细菌进行PCR-SSCP分析。结果表明:从斑马鱼肠道分离纯化出12株细菌,分别命名为Zf1、Zf2、Zf3、Zf4、Zf5、Zf6、Zf7、Zf8、Zf9、Zf10、Zf11和Zf12,其中对7株分离菌构建p MD18-T/16SrDNA的阳性克隆测序显示,Zf1、Zf11菌株与Aeromonas veronii的16SrDNA序列一致性为99%,Zf4、Zf8菌株与Sphingomonas sp.的一致性为99%,Zf5菌株与Bacillus subtilis的一致性为99%,Zf7菌株与Aeromonas sp.M10的一致性为99%,Zf10菌株与uncultured bacterium clone GI3-M-5-G01的一致性为92%;16SrDNA分子鉴定表明,Zf1、Zf7和Zf11属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Zf4、Zf8属于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Zf5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Zf10为一种新菌株;采用PCR-SSCP技术对12株细菌16SrDNA基因V3区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斑马鱼肠道细菌16SrDNA基因V3区存在多态性,其中Zf1与Zf11菌株带型一致,Zf4与Zf8菌株带型一致。本研究结果可为揭示鱼类肠道菌群结构对其生命活动的影响提供科学参考。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