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变思维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接受力
合作学习作为一项集体性的教学活动,其组内成员的分工,对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实施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教师应从具体学情入手,及时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需求,保证各组与各组之间的统一性和层次性,这对下一步的整体教学起到铺垫效果。第一,混编分组。混编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分组策略之一,将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混合编排,并形成交叉结合、优势互补的帮扶关系,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思路,进而提高学生整体的认知力和接受力。第二,同层分组。同层分组是区别于混编分组的一种组建形式,将同一层次的学生划分到相同一组,并根据该组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学习目标,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降低学习难度,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向上意识,树立良好的学习自信心。
2时刻关注学情、注重细节引导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因此,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情、重视细节引导,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紧密的互动关系,保持其通畅的语言交流,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顺利实施。第一,合理分工。合作学习是一个集体性质的学习活动,每一名学生在组内活动应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任务性。对此,教师在合作分工环节上,应考虑组内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水平和组织能力等因素,合理分配岗位和职务,如小组长、发言人、记录员、检查员、监督员等,各司其职,全面互动,保证组内成员交流与讨论的能动性。第二,指导倾听。因年龄和心智影响,大多数小学生急于表达自身想法,易出现打断、打岔、插嘴等现象,导致组内交流存在隔阂。对此,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有序、礼貌地表达自身观念,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尊重,基于他人陈述结束之后进行发言,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礼让、和谐、共进的合作氛围。
3设立小组目标,确保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与传统学习相比较,合作学习更易于激励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这对学习质量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小组目标的有效设立,也是合作学习质量保障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根据各组情况,合理设计、优化目标,为学生提供更为精准的学习任务和课堂要求,保证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在之前的学习中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因而在本课的目标设定方面,教师可采取混编分组的方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并将“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学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等作为本课的学习目标,运用画一画、找一找、量一量、折一折等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保证合作学习的效率与质量。此外,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积极参与其中,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纠正错误观点,使学生在互帮互学、相互启发的交流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4运用情景建构法,确保合作学习的探究与沟通
兴趣是驱使主体行为的关键动因,保持其积极的合作兴趣和学习热情,将对主体发展产生推动效果。同时,小学生正处在感性认知阶段,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对此,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构建的方法,以形象化、具象化、直观化的形式代替枯燥数字,一方面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合作学习的探究性和交流感,进一步满足小学生的感官需求。
例如,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教学中,本节内容涉及一些空间方面的知识,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学习难度,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数学现象或情境进行具象展示,如行驶中的火车、商场的观光电梯、飞机的螺旋桨、吊扇的扇叶、窗花剪纸、交通标志等,使学生在生活情境的引入和观看中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图形的运动特点,进而说出平移、旋转、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或概念,保持其积极的探究心理和学习态度。
5通过对有趣游戏的优化设计,增强合作学习的互动作用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以趣味化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更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合作学习的互动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游戏或项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感知快乐。
例如,在“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教学中,基于学情考虑,教师可以引入“小青蛙过河”“智勇大通关”“消灭狼外婆”等游戏,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计算技巧,加深学生对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算理的理解,还使学生在游戏参与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培养兴趣。此外,除了适当组织一些趣味游戏,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课外调查活动,提高学生实践探索的能力。例如,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教学中,为使学生更为熟练地运用统计表整理和分析数据,教师可以开展“体育爱好大调查”的统计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同伴,建立友谊,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借助数据分析,了解男女之间对体育爱好的选择取向,进而获得积极体验。
6巧设问题,引发学生合作探究
课堂提问是引思探究的主要环节,也是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教师应针对各组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提出一些课堂问题,引发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既要注重问题的难易度和层次性,还要保证各学习小组的互动性和参与感,使合作更加便捷、思考更具深度。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的教学中,通过直观图示的方法,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掌握分数的意义,并了解分数各部分的具体名称,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巩固其认知基础,教师可从以下问题中开展合作探究。①填空:五分之四里面有()个五分之一,再加上()个五分之一就成了自然数1。4/5里面有()个1/5,2/3里有()个1/3。②比大小:2/5○3/5;5/10○8/10;4/8○2/4;③计算:1/4+2/4;4/7+2/7;5/8-3/8;④解答:桌上有一杯水,小明先喝了它的,又倒进去,此时这杯水还有多少?通过对课堂问题进行多样化的设计和引入,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对分数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质量,使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从而达到查漏补缺、巩固提升的目的。
7结束语
综上述,新课改的推行让广大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寻找更加适合学生学习成长的方向,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合作探究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建立一致的学习方向和发展方向,进而营造良好的小组氛围、班级氛围,影响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韦月娟.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小团队合作学习模式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8):127-128.
[2]赵青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智力,2021,(0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