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构建体系及管理运营模式 —以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为例
沈仰峰 张宇杰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沈仰峰 张宇杰,. 高校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构建体系及管理运营模式 —以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为例[J]. 中国中医药,2023.7. DOI:10.12721/ccn.2023.157092.
摘要:
随着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的建设逐渐形成体系,充分运用网络强大的功能和良好的交互性设计辅助高校构建一站式学生事务中心,辅助高校构建一站式学生事务中心服务体系需要建立高效率的网络管理队伍,构建“1+1”服务模式体系,扩大吸引力,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提高事务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
关键词: 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
DOI:10.12721/ccn.2023.157092
基金资助:

一站式运用网络APP的强大功能和交互性对学生进行服务和管理,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典型经验和工作模式。习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充分展现高校学生社区作为学生党建学习阵地、“三全育人”实践园地、平安校园的育人成效。

1 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服务体系

在现代管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率先提出了一站式服务的理念并加以实施,就其成效而言,一站式服务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逐渐成为现代西方国家最主要的服务模式。随着在政府机构、公司企业等组织机构的逐渐推广,西方发达国家也在高校内部开始了一站式服务模式的应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高校积极向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学习,逐渐也开始了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的探索。就我国高校的实际而言,目前一站式是为高校内部广大同学提供学习、助学、创业等各项咨询和服务的校内机构。

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致力于将分散的办公职能进行集成,通过便捷、专业、高效的服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定制化的服务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帮助学生成长、成才。【2】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可设立若干个服务窗口、一个接待大厅。实行固定窗口与临时窗口相结合、人工服务与自助服务相结合、查询咨询与业务办理相结合、即时办理与定时办理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学校内部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各个部门如团委、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财务处、后勤管理处、网络信息中心、图书馆等都会入驻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目前,部分高校有完整和规范的一站式服务,还会分设接待咨询区、事务办理区、自助服务区、休息等待区等不同功能的区域以满足学生们不同的事务需求。大多数高校的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实行“首问负责制”、“全权代理制”和“办结时”制度,施行事务大厅办理与部门办理相结合,并积极引入社会服务资源,努力提高学校的综合服务水平。目前,随着各个高校对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的不断重视,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的建设逐渐形成体系,逐渐发挥更加强大的作用。

2 高校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服务体系现存问题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经组织成立了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有些学校成立的时间较长已经运营几年的时间,有的学校成立的时间较短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总体而言,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的成立,是对旧有学生事务处理模式的改革,能够更加便捷有效的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但在实际的运营中,由于运营时间较短,尚处于磨合期,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

2.1 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强

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一站式,它的建设起点就是对各个部门职权的集中和资源的整合。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很多高校的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其实只是学工处(部)在唱独角戏,缺乏教务处、图书馆、后勤处、保卫处、研究生处等与学生事务密切相关的其他部门的参与。究其原因,还是和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运营时间较短有关。

2.2 服务意识薄弱

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的另外一个核心是“服务”,在实践中,由于参与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工作的主要是教职员工,许多人仍然以管理者自居,缺乏服务意识。而其实,身为教师也应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有不少老师认为,学生理所当然要听命于老师说一不二的管理与教育。其实,在日益讲究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尊重学生的今天,管理并不就是教师爷式的我管你服,我说你听,而是在管理中彰显人文情怀,在学生事务工作中渗透服务意识。如此,当学生对教师微笑,向教师鞠躬、敬礼、问好时,我们老师完全可以主动向学生问好、微笑。教师的服务意识应大力增强,应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立场,为学生的成长、学习、心理服务。

2.3 信息化办公程度较低

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但是由于尚处于建设的初期,大部分高校都是开设一处大厅作为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的办公场所,各单位派教师或者学生助理来进行现场办公。这种模式下,只不过是将办公的地点进行了整合,此种办公窗口其实并不能完全的处理各项事务,事实上,只能是一定程度接收各种事项的办理申请,在设计的应有功能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仅如此,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作为信息化时代出现的新事物,应该更多的体现信息化的内容,目前的建设状况下,信息化水平偏低。

高校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服务体系现存的诸多问题,其实是相互联系的。如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强与信息化程度低就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信息化要求资源整合到位,信息化如果没有资源的整合,就无法真正实现。另外,服务意识薄弱的状况一般存在于传统的行政管理视野下,信息化时代状况下,人人平等,管理观念反倒淡化,服务意识更加能够凸显。因此,不断推进学生事务处理信息化建设的脚步,可以比较顺畅的解决高校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服务体系现存的诸多问题。

3 辅助高校构建一站式学生事务中心服务体系可行性分析

鉴于高校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服务体系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信息化程度较低的问题,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辅助高校构建一站式学生事务中心。辅助高校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的建设, 是通过对当前的网络应用平台,建立资源共享和优化学生服务的应用系统,为学生的生活、学习、资讯等内容的一站式服务。而由于其强大的功能和良好的交互性设计完全可以胜任辅助构建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

3.1 实现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事务工作的信息化

相比传统模式下,学生事务中心存在于一定的地点,有其上下班时间,学生事务的处理只局限于在特定时间和特点的地点才能够进行。通过这个专业化的网络平台来实现学生事务服务网络化,可以使学生事物的处理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等传统因素的制约。甚至于学生不用打开电脑,只需要打开手机,登录到客户端就可以进行学生事务处理。大大节省了时间和运营成本,也使得学生事务的处理更加的专业化。

3.2 提高学生事务管理的规范程

学生事务的处理要求一切遵照程序来办理,但是一方面,可参考的程序一般不会特别细致,对于某些特殊情形的事务处理,只能凭借处理教师的素养。另一方面,负责学生事务处理的毕竟是人,不是机器或者程序,必然有一定的宽松度。因此,学生事务处理的规范化程度还是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尤其是目前高校仍然处于扩招的状态,越来越多的学生,会使得学生事务处理的规范化要求面临挑战。通过这个专业化的网络平台来辅助学生事务服务,可以大幅提高学生事务处理的规范化程度。

3.3 提高了学生事务的民主管理水平

学生事务处理中,很重要的一个民主管理原则就是信息公开透明,这就需要信息的公示及时和有效,处理流程的公正和透明。在传统的学生事务处理模式中,教师们也都在力求保证信息公示的及时和有效,但是由于各种实际条件的限制,效果并不理想。比如,一般都是将需要公开的信息贴到公示栏,而又不可能确保每位学生都可能及时的去公示栏查看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一般的学生也不可能熟悉每一项事务处理所需要的经历的流程。

通过这个专业化的网络平台来辅助学生事务服务,可以使信息公开更为及时和有效,也可以使每位同学都可以轻松了解到各项事务办理所需要经历的各项流程,还可以使各项工作更为透明,更方便学生进行监督,从而提高学生事务的民族管理水平。

3.4 锻炼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加自信更加奔放和张扬,他们渴望更多的参与到自己的成长之中,而不单单满足于教师对他们的指导。尤其是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是信息化应用的主力军,高校中传统的学生事务处理模式,在他们看来是呆板的,无法调动他们的热情。通过这个专业化的网络平台来辅助学生事务服务处理,可以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发展自己的良好平台,可以充分吸引大学生的热情。

通过这个专业化的网络平台来辅助学生事务服务,可以增强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很容易的形成以“学院为指导、辅导员为调节、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模式。【3】这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责任心和自豪感。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品德更加的优秀,自我管理能力更加突出。

总而言之,网络平台能够符合高校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服务体系的实际需要,可以辅助高校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服务体系实现高校学生事务服务的信息化,可以提高学生事务的处理和服务水平,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完全可以担当辅助高校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

4 有效利用辅助高校构建一站式学生事务中心服务体系的策略分析

学生即是培养对象,又是服务对象,学生的各方面的需求和管理需要积极改进服务方式。高校应当积极建立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积极的建立完善学生事务服务平台,真正的做到应用一站式服务体系“方便学生办事、解决学生的困难、维护学生的权益、促进学生的成长”。借助网络平台,积极的对学生事务进行改善。

4.1 建立高效率的网络管理队伍

好的运营管理队伍是一个平台成功的重要保证。通过专业化的网络平台来辅助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建设最起码需要两支力量的保证。第一只力量就是处于幕后的平台网络技术人员,需要负责平台的建设、维护和更新工作,对上传信息的过滤和监管工作以及硬环境的管理。另一支力量是处于台前的学生工作者们,根据学生事务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相近的培养目标和内容以及实施计划,定时向学生提供在线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各方面的问题。网络管理队伍的成员构成方面不只局限于技术人员和教师,也可以挑选懂网络技术又比较优秀的学生进行兼职。

4.2 构建“1+1”服务模式体系

“1+1”的服务模式体系指的是在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上匹配一个勤工助学小组管理,通过学生信息服务中心对学校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服务:包括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指导、思想指导以及行为上的指导,为学生解决即时困难,同时也包括学生在权益维护等服务。 【4】勤工助学小组管理可以借助一站式服务体系管理和运作,其中包括对勤工助学学生的招聘和职位的调动,不仅可以充分挖掘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工作实践性,降低学生管理的成本。网络平台就是专为大学生用户以及工作而产生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一个交互性网站,具有信息咨询、发布以及事务办理和项目运作等一系列的功能性网站。

在信息化网络的平台上构建“1+1”的服务模式体系使得学生的事物管理形式开发而且多样化,学生事务服务也相对比较集中、全面和便捷。“1+1”服务模式体系在“的”平台上建立,有利于学生随时随地的对一站式服务进行访问,学生事务工作者也可以随时随地的对学生的需求就行服务,开展各项学生事务管理活动。这样的服务模式体系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大大的提高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水平,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一站式服务平台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及自我教育等。

4.3 扩大吸引力

通过专业化的网络平台来辅助学生事务中心建设,还必须想方设法的扩大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扩大吸引力,是助力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发挥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发挥专业教师的榜样作用、发挥学生网络红人的群聚效应,将身边的学生都凝聚到“”上来。【3】一般说来,扩大的用户群体规模,借助功能开展各种工作,可以有效提升的吸引力。

4.4扩大的用户群体规模

目前,除了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已经较为普遍的运用之外,在其他地区的学生对还相对较为陌生。扩大用户群体规模的方法有很多:在施行之初,可以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全校性的师生动员。在正式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可以用信息发布平台,举办各种活动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不断提升的吸引力。

4.5借助功能开展各类工作

借助的功能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学生会发现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再加上其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的专业化设计,必能俘获大学生的心,定能培养一大批粉丝。

4.6完善激励机制

完善激励机制是学生事务服务体的重要保证。一项好的机制的良性运行,既不能脱离大众的监督,也不能没有完善的激励制度,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服务体系的发展也是如此。

总的来说,要切实转变工作,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尽最大努力将服务学生的工作做实做精;高度重视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工作,不断完善与优化进入事务服务中心的工作项目,简化办事程序,提升办事效率;加快事务服务中心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全面提高事务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组织网上事务大厅建设,真正做到线上线下同时运行,全面提升学生事务服务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张娟,林彬,陈彩英.试论高校学生事务的内涵与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01-20(01).

[3]陈魏巍.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作用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1-09-10

[4]王萍,刘佳丽,周晶楠.澳大利亚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鉴析——对创新构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体系的实践思考.黑龙江史.2014-05-08

作者简介:沈仰峰(1978-),男,讲师,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学工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学生事务与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张宇杰(1997-),男,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学工处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