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
中国中医药
《中国中医药》系开放获取期刊,本刊以增进中医药学术交流,促进中医药发展为宗旨,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传播中医药文化,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为己任。本刊的办刊方针是提高兼顾普及,继承与创新并重,展现中医药界最具权威的学术成果。主要刊登最新中医学术研究动态和临床运用新进展相关的论文,提倡学术争鸣,活跃中医学术。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中医药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发展的交流平台。

ISSN: 3078-9397

《中国中医药》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 丹参对高血压病血瘀证血清诱导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 下载:92 浏览:518
  • 江小梨1 邓波1 刘彬1,2 张双伟1 张竞之1 《中国中医药》 2019年12期
  • 摘要: 目的:探索丹参对高血压病血瘀证患者血清诱导的内皮功能障碍及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活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丹参保护内皮功能障碍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研究对象,利用高血压病血瘀证患者血清诱导内皮功能障碍,用不同浓度的丹参(50、100μg/mL)处理24 h后,采用试剂盒检测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ET-1)的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及总的一氧化氮合酶(eNOS)、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磷酸化及总的AMPK的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结果:丹参能剂量依赖性的增加NO的含量、降低ET-1的含量、增加eNOS的磷酸化水平,降低内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VCAM-1的表达,减少单核细胞黏附率,降低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水平,升高AMPK磷酸化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能够改善高血压病血瘀证患者血清诱导的内皮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激活AMPK有关。

  • 膈下逐瘀汤加减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下载:89 浏览:506
  • 赵壮志 刘旭东 吕萍 徐新杰 《中国中医药》 2019年12期
  • 摘要: 目的:评价膈下逐瘀汤加减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数据库,纳入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相关临床试验数据。检索时限为自建库开始至2018年3月10日。分析由2名独立研究者独立选择试验和质量评价后,提取数据并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研究,纳入研究对象1151例,其中试验组579例,对照组572例。结果显示:膈下逐瘀汤联合核苷类药物可降低总胆红素指标TBIL[MD=-10.8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95%CI:-14.67,-7.03),P<0.000 01]、有效改善肝功能ALT[MD=-29.19(95%CI:-37.50,-20.87),P<0.000 01]、AST[MD=-28.72(95%CI:-40.47,-16.97),P<0.000 01],降低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水平[MD=-57.39(95%CI:-80.80,-33.99),P<0.000 01]、层粘连蛋白(LN)水平[MD=-17.18(95%CI:-19.93,-14.43),P<0.000 01]、Ⅳ型胶原蛋白(Ⅳ-C)水平[MD=-16.73(95%CI:-18.81,-14.66),P<0.000 01]、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MD=-22.60(95%CI:-25.26,-19.94),P<0.000 01],减少Child-Pugh分级评分[MD=-1.33(95%CI:-1.62,-1.05),P<0.000 01],且均优于单纯核苷类药物治疗(P<0.000 01)。结论:膈下逐瘀汤联合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优于单用核苷类药物。

  •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苋参合剂抗运动性疲劳作用机制研究 下载:79 浏览:497
  • 阮亦 王欢 顾伟 凌昌全 《中国中医药》 2019年12期
  • 摘要: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苋参合剂抗运动性疲劳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及通路,探讨其抗运动性疲劳的可能机制。方法:通过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及文献检索,获取苋参合剂的化学成分;并依据TCMSP数据库的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 OB)和类药性指数(Drug Likeindex, DL)筛选出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借助DRAR-CPI分子对接服务器得到有效活性成分的潜在作用靶点,并以DAVID数据库对进行生物学功能和KEGG通路进行分析,通过已知运动性疲劳相关因素与发生机制,筛选疲劳相关功能通路,并得出苋参合剂抗运动性疲劳相关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苋参合剂的有效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出苋参合剂有效成分15种,抗运动性疲劳靶点172个。并发现该方在能量物质代谢、类固醇激素调节及免疫相关共17个生物学过程及12个通路中显著富集。结论:初步探究了苋参合剂抗运动性疲劳作用的主要潜在靶点和相关通路,为进一步实验和临床研究揭示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 基于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对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证候规律的研究 下载:95 浏览:503
  • 王金侠1 侯燕1 郑慧莉2 张旭2 张莞童2 李晓丽2 贾晓宁2 陈民1 《中国中医药》 2019年11期
  • 摘要: 目的:采用潜在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LCA)方法研究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MCI)的证候规律。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沈阳市2家三级甲等性医院及6家养老中心进行筛查,经纳排标准筛选后纳入符合aMCI诊断标准的老年样本共300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和临床症状学资料建立数据库,以频数分析方法研究患者在aMCI的症状分布情况,再通过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得出aMCI核心的中医证候类型。结果:排在前15位的症状是:善忘、智能减退、反应迟钝、头晕、乏力、腰膝酸软、失算、神疲、尿频、大便干、胸闷、耳鸣、气短、心烦、口干。经LCA分析后,可根据专业知识将aMCI中医证型分为6个潜在的类别,肝肾不足证占34.33%、心脾两虚证占21.33%、痰浊蒙窍证占14.00%、肝郁气滞证占12.00%、脾肾阳虚证占11.33%、肾精不足证占7.00%。结论:aMCI涉及多脏腑的功能失调,以肝肾心脾为核心,痰浊、气郁为标,呈现出本虚标实的证候特征。

  • 清肝凉血解毒汤对咪喹莫特诱导小鼠银屑病样模型皮损的干预作用 下载:86 浏览:494
  • 刘正荣1,2 王燕2 赵京霞2 底婷婷2 李宁飞1,2 蒙玉娇1,2 翟春艳2,3 陈朝霞2 解欣然2 刘宇1、2 郭简宁1、2 郭肖瑶2、3 张璐2 王宁2 张蕾2 李萍1、2、3 《中国中医药》 2019年11期
  • 摘要: 目的:观察清肝凉血解毒汤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的影响。方法:72只BALB/c雄性小鼠,背部刮毛,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C)、模型组(Model,M)、复方高、中、低剂量组(Q-H、Q-M、Q-L)和甲氨蝶呤组(MTX),5%咪喹莫特乳膏(IMQ)背部涂抹诱导皮肤银屑病样模型。采用银屑病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每日进行评分,光镜下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变化及表皮厚度;免疫组化法检测皮损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CD3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皮损中CD11c+树突状细胞、CGRP、NK1R表达情况;采用实时PCR技术检测皮损中IL-1β、IL-12、IL-23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皮损中NPY、SP蛋白表达情况。结果:M组小鼠皮损上鳞屑厚,浸润明显,红斑重;其余各组皮损均较M组轻。与C组相比,M组表皮厚度、PCNA、CD+3 T细胞及CD11c+细胞均明显增多(P<0.01);复方各剂量组与M组相比,表皮薄,PCNA、CD+3及CD11c+细胞表达个数均明显减少。M组与C组相比,CGRP、NK-1R、IL-1β、IL-12、IL-23mRNA表达均上调(P<0.05),而余组与M组相比,上述指标的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与C组相比,M组小鼠皮损中NPY的表达增高(P<0.05),MTX、Q-M、Q-L组表达量较M组低(P<0.05);M、MTX、Q-M、Q-L组皮损中SP的表达均呈增高趋势,但组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清肝凉血解毒汤可通过下调NK-1R、NPY、CGRP的表达水平改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降低表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减轻炎症细胞的浸润,减少皮肤中CD11c+树突状细胞数量,下调IL-1β、IL-12、IL-23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

  •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下载:89 浏览:504
  • 谢志敏1 吴德鸿2 刘东洋1 刘丹1 刘潇1 王新昌2 《中国中医药》 2019年11期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益肾蠲痹丸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查找使用了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8年1月。由2名研究员严格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完成资料提取与录入,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研究,病例总数82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肾蠲痹丸联合西药在治疗RA的总有效率上高于单纯使用西药[RR=1.20,95%CI(1.13,1.27),P<0.000 01],且在改善RA患者关节肿胀数[SMD=-1.03,95%CI(-1.51,-0.54),P<0.000 1]、压痛数[SMD=-1.36,95%CI(-1.92,-0.79),P<0.000 01]、晨僵时间[SWD=-1.07,95%CI(-1.44,-0.70),P<0.000 01]及ESR[SMD=-0.73,95%CI(-1.02,-0.44),P<0.000 01]、CRP[SMD=-0.72,95%CI(-0.98,-0.45),P<0.000 01]、RF[SMD=-0.99,95%CI(-1.70,-0.29),P<0.000 01]水平方面均具有优势,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肾蠲痹丸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在临床疗效上要优于单纯使用西药,同时并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及质量的限制,仍有待于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 消癌平注射液联合紫杉醇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下载:84 浏览:490
  • 陈君君1 杨姣1 石美智1 张湘奇2 张婧娴2 祁美娟3 韩永龙1,2 《中国中医药》 2019年11期
  • 摘要: 目的:探讨消癌平注射液联合紫杉醇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乳腺癌MCF-7细胞,以不同浓度的消癌平注射液联合紫杉醇进行干预,并与消癌平注射液、紫杉醇单药组进行比较,采用MTT法、细胞克隆实验和LDH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ROS的产生,RT-PCR检测Mfn2 mRNA的表达。结果:消癌平注射液可显著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增加LDH的释放,且消癌平注射液联合紫杉醇组较紫杉醇单药组作用更为显著;消癌平注射液可显著增加ROS的生成,但联合用药组与单药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消癌平注射液可上调Mfn2 mRNA的表达,并显著提高紫杉醇引起的Mfn2 mRNA低表达。结论:消癌平注射液联合紫杉醇可能会通过调控Mfn2 mRNA的表达,引起线粒体功能损伤并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对紫杉醇抗乳腺癌发挥增效作用。

  • 基于卵泡液代谢组学的肾阳虚型自然流产中医证候学研究 下载:83 浏览:486
  • 王晓明1 孙振高2 王天琪1 杨毅1 徐凯月1 《中国中医药》 2019年11期
  • 摘要: 目的:探讨与肾阳虚型自然流产发生相关的卵泡液(follicular fluid,FF)代谢物组,以期为科学预测和诊断自然流产肾阳虚证、探讨其证候本质做初步尝试。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HPLC-MS)技术对因输卵管因素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肾阳虚型自然流产患者即肾阳虚流产组(n=32)及分娩者即对照组(n=40)的卵泡液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肾阳虚流产组及对照组卵泡液共计32种差异代谢物,主要有氨基酸类、胆固醇类、维生素类、脂肪酸类、胆酸类、溶血卵磷脂类以及其它等七大类,其中上调的有Dehydroepiandrosterone sulfate,LysoPC(16:0),Palmitoylglycerophosphocholine等8种,下调的有L-valine,6-Oxohexanoate,L-Phenylalanine,2-Oxoglutarate,Linoleate等24种。结论:本研究鉴定的32种特征性化合物与中医肾阳虚证存在相关性,为肾阳虚型自然流产提供可能的诊断依据和治疗靶点,从FF代谢组学层面丰富发展了中医证候学。

  • 黄腻苔舌面菌群分析 下载:95 浏览:475
  • 齐城成 李伟 丁成华 孙悦 王河宝 何愉 周灵情 《中国中医药》 2019年10期
  • 摘要: 目的: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探究病理黄腻苔、生理黄腻苔及健康薄白苔之间舌苔菌群门与属水平上菌群聚集情况。方法:采集病理黄腻苔、生理黄腻苔和健康薄白苔样本各50例,归为3组。对3组舌苔样本提取总DNA,并筛选出12份病理黄腻苔样本、12份生理黄腻苔样本及11份健康薄白苔样本,共35份,以Illumina Miseq PE300为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对35份样本测序后与数据库进行比对确定为12门、23纲、39目、66科、133属、246种的细菌。3组样本的群落构成有一定相似性,在门、属水平上都有相同的优势菌种,但3组样本在门、属水平上种群组成存在差异。结论:在门水平上,病理黄腻苔组与生理黄腻苔组在变形菌上存在差异;病理黄腻苔组与健康薄白苔组在变形菌和放线菌上存在差异;在属水平上,病理黄腻苔组与生理黄腻苔组在奈瑟氏菌和韦荣球菌上存在差异;病理黄腻苔组与健康薄白苔组在奈瑟氏菌、韦荣球菌、放线菌和嗜血杆菌上存在差异;生理黄腻苔组与健康薄白苔组在门与属水平上菌群结构无差异。

  • 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诱导A549细胞自噬性死亡的研究 下载:92 浏览:494
  • 陈雨诗 刘春英 王淳 《中国中医药》 2019年10期
  • 摘要: 目的:研究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诱导人肺腺癌A549细胞自噬性死亡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含药血清,并干预A549细胞,分别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况、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电子显微镜观察凋亡小体、蛋白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能抑制A549细胞增殖并诱导A549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结论: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可诱导A549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

  • 组分配伍四逆汤对被动型Heymann肾炎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 下载:77 浏览:494
  • 叶文冲 王艳 王瑞忠 曾桐春 李国艳 裴妙荣 《中国中医药》 2019年10期
  • 摘要: 目的:研究组分配伍四逆汤对被动型Heymann肾炎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兔皮内多次免疫制备兔抗鼠Fx1A抗血清,然后大鼠尾静脉注射Fx1A抗血清,建立被动型Heymann肾炎(PHN)模型。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4组,为正常组、模型组、肾衰宁组和组分配伍四逆汤组。造模成功后,每天用相应的药物进行灌胃给药治疗,持续8周。第8周末收集各组大鼠尿液用于检测大鼠24h尿蛋白。给药治疗结束后,收集各组大鼠的血清用于检测血清中的肌酐(Scr)、尿素氮(BUN)、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等指标;取肾脏,进行HE染色,观察组分配伍四逆汤对PHN大鼠病理损伤的影响。结果:连续灌胃8周后,组分配伍四逆汤可以明显降低PHN大鼠24h尿蛋白含量(P<0.01),显著降低PHN大鼠血清Scr(P<0.01)、BUN(P<0.05)、TC(P<0.01)以及TG(P<0.01)水平,并显著升高PHN模型大鼠血清Alb(P<0.01);HE染色结果表明,组分配伍四逆汤能减轻PHN模型大鼠肾组织的病理变化。结论:组分配伍四逆汤对被动型Heymann肾炎大鼠具有改善作用。

  • 生、酒大黄对大承气汤小鼠泻下作用的比较研究 下载:87 浏览:490
  • 魏江存1,2 秦祖杰1 谢臻2 陈勇2 李耀华2 黄冬美1 马艳1 阙祖亮2 《中国中医药》 2019年10期
  • 摘要: 目的:研究生大黄和酒大黄的大承气汤对其泻下作用的差异性。方法:将72只试验小鼠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及生、空白对照组、生大黄的大承气汤(生DCQ)6、10 g·kg-1剂量组、酒大黄的大承气汤(酒DCQ)6、10 g·kg-1剂量组,按容积20 mL/kg的剂量给药后,分别用代谢笼积分法、炭末推进作用及Na+-K+-ATPasc活性实验,比较生、酒大黄的大承气汤对小鼠的正常泻下作用、炭末推进率及Na+-K+-ATPasc活性的差异。结果:生、酒大黄对大承气汤的泻下作用的影响有差异,但其变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与生、酒大黄存在着联系。生DCQ组、酒DCQ组与空白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比较,其对正常小鼠正常泻下作用、炭末推进作用、抑制Na+-K+-ATPase活性的作用有差异,且给药组间比较,生DCQ组泻下作用的影响差异最显著,给药剂量6、10 g·kg-1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生、酒大黄对大承气的泻下作用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性,这可能与君药生、酒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变化引起大承气汤复方中蒽醌类化合物的溶出量变化有关。

  • 四神丸对慢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下载:83 浏览:483
  • 刘億1 葛巍2 刘雪珂1 陈芳1 张晓云1 刘馥春1 赵海梅3 刘端勇4,5 《中国中医药》 2019年9期
  • 摘要: 目的:探究四神丸对慢性复发型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酶(MPO)、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参考文献复制慢性复发型SD大鼠结肠炎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四神丸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沙拉嗪对照组。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进行结肠肉眼下及镜下损伤评分,分别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检测总蛋白量、化学比色法检测SOD、MPO、MDA、T-AOC、NO和i-NOS的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对比,四神丸各组大鼠结肠重量明显减轻,结肠重量指数明显下降,结肠长度增长,同时结肠肉眼下及镜下损伤评分均明显降低,而SOD和T-AOC的活性均显著升高,但MPO、MDA、NO和i-NOS的活性却显著降低。结论:四神丸可能通过恢复结肠黏膜氧化代谢平衡而达到改善或减轻慢性复发型UC大鼠的目的,但是否通过i-NOS/NO途径仍需进一步研究。

  • 健脾止动汤对多发性抽动症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下载:84 浏览:483
  • 于文静1 张雯1 史晓伟2 钮妍1 崔霞1 《中国中医药》 2019年9期
  •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健脾止动汤治疗多发性抽动症(TS)脾虚肝亢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TS患儿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56例符合TS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期就诊的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其血清BDNF水平。观察组予健脾止动汤配方颗粒口服治疗12周,对其中临床数据完整的48例TS患儿,于疗后再次检测其血清BDNF含量。结果:观察组TS患儿临床疗效达91.7%,运动性及发声性抽动积分均显著下降。观察组患儿血清BDN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后观察组血清BDNF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脾止动汤可改善TS患儿的抽动症状,其抗抽动作用可能与提高患儿血清BDNF含量相关。

  • 通窍活血汤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口腔扁平苔癣的临床疗效分析 下载:86 浏览:454
  • 戴巧群1 史芳萍1 吴寅1 王人可2 《中国中医药》 2019年9期
  • 摘要: 目的:分析通窍活血汤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口腔扁平苔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就诊时间分为参照组(就诊时间2016年1月—2016年12月)与治疗组(就诊时间2017年1月—2017年12月),参照组给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治疗组在参照组基础上配合通窍活血汤。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参照组总有效率(66.67%)显著低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黏度与红细胞压积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浆黏度改善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红细胞压积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为口腔扁平苔藓患者进行通窍活血汤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治疗后血浆黏度得到明显改善,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 甘露消毒丹及其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黏膜免疫的影响 下载:91 浏览:496
  • 刘光华1 杨慧2 王子3 韩波3 郝欧美3 吴振起3 《中国中医药》 2019年9期
  • 摘要: 目的:观察甘露消毒丹(GXM)及其挥发油对流感病毒(IV)感染的BALB/c小鼠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以探讨其对黏膜免疫的影响。方法:SPF级BALB/c小鼠10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GXM灌胃组(C组)、GXM滴鼻组(D组)、GXM合用组(E组)、奥司他韦组(F组),每组18只。除A组动物外,其余5组均以流感病毒FM1-6-E2滴鼻制备感染模型。于造模后第3、7、10天采集标本,采用ELISA方法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及鼻咽冲洗液(NAIF)中sIgA、血清中IgA、IL-5、IL-6含量。结果:IV感染小鼠后,NAIF和BALF中sIgA含量降低;血清中IL-5、IL-6水平升高,而IgA含量降低。与B组比较,D、E组能够升高NAIF中sIgA含量,而C组在第10天升高明显(P<0.05),F组作用不明显(P>0.05);E组能够升高血清中IgA、BALF中sIgA含量,而C组、D组分别在第7天、第10天升高明显(P<0.05),F组作用不明显(P>0.05);C、E、F组能够降低IL-5、IL-6含量(P<0.05),而D组作用不明显(P>0.05)。结论:GXM挥发油可促进sIgA的分泌且起效迅速,GXM醇提物可升高IgA、sIgA含量,降低IL-5、IL-6含量,两种给药方式合用效果更佳。

  • 基于“脏腑风湿”论治消化性溃疡——仝小林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新视角 下载:97 浏览:478
  • 杨映映1,2 邸莎1 顾勤3 黄飞剑4 李青伟1,2 仝小林1 《中国中医药》 2019年9期
  • 摘要: 消化性溃疡这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人群患病率高达5%~10%[1]。西医在治疗方面主要是运用抑酸药和黏膜保护剂,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时可联合使用抗生素。这一经典的治疗方案,虽然大大提高了消化性溃疡的愈合率,但是复发率仍居高不下。脏腑风湿是仝小林教授提出的一个新学说,即风寒湿邪既可从体表传入脏腑,亦可直中脏腑,久而风寒湿邪伏于脏腑,盘踞痼结,发为脏腑风湿病。仝小林教授基于"胃肠黏膜是风寒湿邪易伏之地"的认识,同时结合伏邪与消化性溃疡均具有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脏腑风湿密切相关。治疗时则在脾胃病常规辨治心法的基础上,流转中气,适时透邪,同时结合益气健脾、活血化痰、发散火郁等法。通过临床验证,此法可有效提高消化性溃疡的愈合率,降低了复发率。

[1/31]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中医药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92
访问量 162876
下载量 60952
总被引次数 596
影响因子 1.398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