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济南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打造现代农业新动能
丁有强 王翠 张翔宇 张兴波 宋霞 杨现德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丁有强 王翠 张翔宇 张兴波 宋霞 杨现德 ,. 构建济南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打造现代农业新动能[J]. ,2023.8. DOI:10.12721/ccn.2023.157074.
摘要: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主要指转变农业要素投入方式,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本文立足济南农业基础,提出构建济南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实施路径,培育济南农业发展新动能,助力济南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智能化;现代农业
DOI:10.12721/ccn.2023.157074
基金资助:2022年度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课题编号:JNSK22C15)

济南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先行者和排头兵,乡村振兴战略及新旧动能转换的开启,为济南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构建为突破口,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速升级传统农业,打造样板、形成突破,是加速济南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迫切需要。

一、济南农业突出问题

济南农业基础好,但受传统农业“小而散”、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落后、农民素质不高等因素影响,济南农业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坚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可有力推动济南农业提层次、增实力。

1.资源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偏低、信息化水平差

受限于资金、人才、技术等条件制约,济南市农户、企业在生产、加工、流通、存储等环节投入不足,进而科技含量低、信息化水平差。济南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虽有发展,但整体应用水平依然偏低,农业装备需加速向智能化转型,同时技术上基本具备全程机械化条件,但尚未普及,严重制约济南农业发展。

2.没有形成统一的农作物智能监测网络

农作物智能监测网络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采集大田、温室农作物生长数据,建设大田作物、温室作物生长因子数据库,开展农作物与生长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挖掘最适宜的生长模型,指导农业生产与决策。截止目前,局限于各设备厂商自行研发智能监测设备、自行建设监测网络的阶段,各自为政、独立运行的特点明显,彼此之间硬件软件不兼容,数据无法共享,新的智能信息孤岛现象较为突出。

3.信息库、数据库建设不足,数据利用不充分

受客观条件限制,农作物生长数据、病虫害发生数据历史数据多以纸质形式存在,数据丢失和损毁现象比较突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济南市基于物联网陆续建设信息系统,形成了众多数据库。但是,形式多样、标准不一、存储分散、各自独立是数据库的普遍特点,不利于数据共享、统计分析,与目前大数据化的发展趋势格格不入。

二、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济南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汇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济南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促进济南农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

1.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促农业增产

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标准,协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推进,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完善水利设施,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和水毁工程修复,解决灌区续建配套、老化失修等问题。加强地表水收集利用,加强与现有灌区渠道连接配套,不断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完善田间道路建设,实现机耕路与乡村公路相连接、主要路段硬质化,满足大中型农机无障碍进田作业要求。

2.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农业增值

以“规划布局科学、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设施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为原则,集中力量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整合涉农项目,拓宽融资渠道,推进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园区聚集。结合产业基础、环境容量、主体带动能力,推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休闲观光、农耕体验、文化创意等,拓展园区多种功能,辐射带动农民生产就业、增收致富。加大园区现代科技、灾害防控等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把现代农业园区培育成科研创新基地、成果转化平台、职业农民摇篮。

3.加大农机装备研发力度、人才培训力度,推动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性能低的老旧机械,加强“产业急需、农民急用”的农机装备引进研发。积极推进机具和技术创新,建立完善覆盖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逐步建立完善以农机销售、租赁、维修、作业、推广、培训为一体的农机综合体,深入实施农机修配服务体系,加强农机合作社农机装备、库棚设施、办公条件等硬件建设。

加大对农机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全力打造科技素养好、开拓能力强的农机管理干部队伍,结构合理、业务精通的农机化技术人才队伍,推动农机化发展。

4.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加速推进济南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智能化

基于数据采集、传输与控制系统,完成农产品生产环境因子自动采集、积累与调控,提高农产品品质;结合卫星定位,现场生产人员、作业车辆进行位置定位及工作路径跟踪,提高管理效率及自动化水平;基于农产品深加工、保鲜、冷链运输等技术,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综合运用多种网络、射频标签、条码识别等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流通过程信息管理,农产品生命周期追溯管理等。

5.推广农业大数据技术,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科学指导农业生产

基于育种、耕地、播种、施肥、杀虫、收割、存储、流通等各环节,形成来源广泛、类型多样、结构复杂、具有潜在价值的大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开放与共享,完成测土配方施肥、动植物疫病防控、环境污染检测,进行病虫草害、产量、价格、气象及灾情进行预测预报,实现决策的智能化、精确化和科学化。

6.开展农作物病虫测报预警装备的研究与应用,全面提高济南市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

构建内容完整、技术先进、切实有效的农作物病虫害智能监测网络技术架构,设计精准可靠的农作物病虫害智能监测网。基于智能物联网,统一集成虫情测报灯、病菌孢子捕捉仪、自动性诱监测仪等智能监测设备,开发自动完成农作物病虫害数据采集、存储、无线传输、在线监测的智能物联网数据终端,构建农作物病虫害智能监测网。

开发农作物病虫害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状况基础数据库,建立农作物病虫害智能监测及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基于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状况基础数据库,完成农作物病虫害数据集的构建及特征识别,建立病虫害细粒度识别及预警模型,设计开发移动客户端,实现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警。

结论:济南农业基础好、条件突出,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济南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快速形成突破、做成样板、形成示范,是落实中央新的发展理念,推动农业信息化、标准化、智慧化、现代化,促进济南农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胡正塬,丁有强,胡孝强,肖婕,于丽敏,李萧,雷丙寅.全面优化农业品牌发展,加速山东新旧动能转换[J].中国经贸导刊,2019(第14期):4-8

[2]丁有强,孙向群,黄芳,王翠.数字化手段加速农业品牌建设,打造济南乡村振兴新动能[J].科技信息,2020(第5期):294-295

[3]张强.发展现代农业,引领乡村振兴[J].经营管理者,2020(第12期):46-49

[4]徐隆华,颜晓,杨东成,陈晓黎,郭洪军.农业标准化与品牌化助推农产品质量发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12):51-52

[5]苏甲.济南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分析与对策建议[J].农业工程技术,2017,37(26):38

 作者简介:丁有强(1981.9-),男,山东曹县人,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农业物联网、农业信息化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