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引入一些生活化元素来丰富课堂,并且作为理论知识分析解读的依托。同时,教师也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思考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以这样的形式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并且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广泛存在。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展开过程,不仅可以化解学生在新知识理解吸收上的障碍,也加深了学生的整体学习印象,让物理课堂的综合教学质量更高。
一、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物理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学科,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叙述性说明,例如物理定义、公式、理论等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表达和使用。但是,在中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这种严格的科学要求已成为制约教学效率的不利因素。一些学生在听到公式和理论时会感到无聊,甚至会产生抗拒心理,学生产生害怕困难的情绪对教师以后开展教学工作是不利的。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巧妙地将物理知识整合到一些熟悉且有趣的故事中,并利用青少年时期对新事物有强烈好奇心的心理特征来激发学生分析事物本质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导体电阻,教师可以使用学生的练习上下楼梯进行演示。学生就像电子,而梯子是连接器,当楼梯上的障碍物很少时,学生会遇到较少的交通障碍,交通速度也会更快,这等于导体内部的小电阻会阻止电子通过,从而使电子更容易通过。较大的电阻等于楼梯上更多的障碍,因此,学生上下楼梯时将面临更多的障碍,并且楼梯通过速度会很慢,这相当于当相同数量的学生从教学楼两侧狭窄的楼梯上来时,高电阻导体中电子的缓慢移动。此外,中央较宽的楼梯缓解了最初的拥挤感,学生运动的速度加快了,这显示了导体横截面的大小和电阻成反比。如果楼梯太长,则学生上楼梯的速度将越来越慢,也就是说楼梯越长学生通过的时间就越多,这意味着导体的长度与电阻成正比。这种接近学生生活的表达方式,清楚地表明了电阻和导体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计算导体和电阻的概念和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在教学“升华”相关知识时,情境分析形状可以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说“大家都知道我国东北地区的冬天很冷。现在有多冷?衣服挂在外面,过了一会儿就结冰了。”学生笑了,教师补充说:“然后洗完衣服在几天后,衣服还是干的,这是为什么?”这时这一问题完全激起了学生的兴趣,面对大家对于问题激烈的讨论,教师应该表现出支持的态度,等待学生的情绪平静下来再告诉大家答案,既压力环境会引起升华,导致衣服上的冰块改变性质。最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与学生一起分析升华有关的物理原理和生活知识,以达到更加高效的学习效果。
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
为了消除学生对困难知识的恐惧,通过栩栩如生的实验来展示物理的有趣方面,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好方法。著名的教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亲身经历的乐趣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并使知识成为幸福的源泉。”教师应当利用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生活经验,精心创建说明性导言,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魅力,然后帮助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产生兴趣。
例如,教学“摩擦力”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摩擦的概念和含义,教师可以问学生:“每两张纸堆叠在一起,在互相摩擦后会分开吗?”接下来,学生开始将纸堆在一起,发现摩擦后很难分开。即使是两叠不同尺寸的纸也看起来像是粘在一起并可以放在一起。在学生感到惊讶后,教师深入介绍了摩擦的特点,使学生对摩擦的理解更加准确,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设备进行实验和演示,有效地弥补了物理书编排不合理,课堂实验不足的弊端并节省实验费用,并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物理知识对生活的巨大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地将学生的积极性内在化,并将相关知识连成一个链,以真正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三、设计生活化的课后习练内容。
教师还可以在知识教学结束后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化的课后习练,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延伸与拓宽的方法,能够起到很好的巩固理论知识的复习效果。教师在设计习练内容时可以多融入大家熟悉的生活化元素,透过生活化问题的产生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可以在问题解析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观察和体验展开分析,这会让问题解答起来更加轻松,起到的教学训练效果也会更为理想.
比如,在学习完《物质的密度》这部分内容后,为了考察学生对于密度这个概念的认识程度,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一道习练内容:一只空瓶的质量为0.1kg,装满水后总质量为0.6kg,则该瓶容积是多少m3?若将0.4kg的另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倒入此瓶时恰好装满,则这种无色透明液体的密度为多少?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于密度的理解,并且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要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透过合理列式算出最后的答案。这个习练设计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程度,并且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问题的解析能力。这是对于课堂教学的巩固与强化,会让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得到很好的锻炼。
结语
总之,学生可能会忘记物理研究的事实和结论,但是物理研究中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向肯定会长期支持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并且这些内容不会“还给”物理教师。因此,物理教师应当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积极树立的态度,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知识,使其掌握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以及思维习惯,以及将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强.情境创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学,2017(4):34.
[2]黄新禧.浅谈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科学,2016(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