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
中医药产业发展是中医药整体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支撑,科学定义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是分析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的前提,但学术界尚未对其进行统一的界定。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结合中医药产业的经济属性、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可将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视为一种中医药经济资源优势全面发挥的一种状态。在此状态下,中医药产业总体发展水平更加平衡,能够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方式、发展结构和发展动力。具体而言就是中医药经济资源与一二三产业结合程度更加紧密,中医药产业发展路径与国家战略更加融合,中医药产业链更加完善,创新、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中医药产业更加集聚,中医药产业服务生产和生活的能力更加提高,中医药产业政策体系更加成熟。
2中药材生产现状
2.1 产业链不完整,竞争力不足
现阶段,一些中药材企业在生产方面没有形成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使用的完整产业链。流通环节零乱无序,没有成规模的中药材集散地,农户种植中药材大多是坐等商贩上门收购,现采现卖,无议价权,存在中药材种植环节利润空间小。加工环节薄弱,由于政府引导扶持不够,地方财政对中药材加工基地建设投入不足,同时企业发展受土地、环保、资金、技术以及劳动力成本等多重因素限制,目前加工处于简单烘干等初级阶段,仍以提供原材料为主,缺乏精深加工。品牌意识淡薄,目前中药材产品的企业品牌、区域品牌等集群形成缓慢,市场竞争力不足。面临着技术升级和科技创新、产业集群打造、产业融合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国际市场占领、产业服务平台完善等方面的压力。
2.2 质量标准的不完善
当前,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完善,这成为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的质量评价仍停留在传统的经验评价阶段,缺乏科学、客观、统一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这导致在质量评价过程中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难以准确反映产品的真实质量状况。
2.3 生产工艺的差异性
中药的生产工艺涉及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对最终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首先,浸泡、煎煮、浓缩、干燥等工艺参数的选择和控制都会直接影响药效成分的提取和保留。不同厂家在生产工艺上可能存在差异,甚至同一厂家在不同时间生产的产品也可能因为工艺参数的微小调整而产生质量波动。这种生产工艺上的不稳定性不仅使得中药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也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了风险。因为即使是同一种中药制剂,由于生产工艺的差异,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产生不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这不仅损害了患者的利益,也影响了中药的整体声誉和市场竞争力。
2.4监管力度的不足
尽管国家对中药的监管力度在逐年加强,但由于中药产业链的复杂性和监管资源的有限性,监管仍存在诸多盲区。一些不法商家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采用劣质原料、简化生产工艺、违规添加化学成分等手段来降低成本和提高产量 。这些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中药的质量和声誉,也对患者的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因此,加强中药产业的监管力度刻不容缓。
3中药材高质量发展路径
3.1发挥特色脱贫致富模式效应,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多地具有优势特色和发展潜力的富民产业,在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在此过程中,近年来逐渐成熟的“政府+高校+企业+合作社+农户”五加模式,几乎成为各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政府党建引领,在各级党和政府的指导下,最终任务大都落实在基层党组织。高校科研技术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智慧和方案,进一步发展与升级中药材产业。企业为“五加”模式带来了必要的资本。广大农户在党组织引领、高校技术服务、企业投资、合作社组织下,能够充分激发活力和信心。
3.2建设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完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中医药产业示范基地、产业集群和产业园是我国中医药产业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实现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国际化,提升中医药产业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随着中医药融合新业态的发展,消费需求的升级、科技创新平台的提升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各地立足独特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和中医药产业基础,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培育壮大产业示范基地、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加快打造中医药健康产业新高地。
3.3加大扶持,促进发展
一是强化政策与各项资金支持,加大对特色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良种培育、标准化种植、产品深加工等;二是加大金融信贷投入,制定产业扶持奖励政策,支持企业发展壮大;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培引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当地企业与国内相关龙头企业合作,引进一批深加工且附加值高、带动当地就业与经济增收的中药材重点项目;四是为企业产品建立展销平台和中药材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申请中药材类国家地理标志认定,打造自主产品品牌、区域品牌。
3.4完善质量标准体系
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是确保药品安全有效的基石,而在当前环境下,对原药材农药残留的严格控制显得尤为迫切。针对这一问题,液质联用(LC-MS)和气质联用(GC-MS)等先进检测技术的应用成为关键,它们能够高效、准确地检测出中药材中的多种禁用农药残留。为了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安全,我们应在质量标准体系中明确33种禁用农药的限量标准,并利用液质和气质等技术手段进行严格监控。通过建立完善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和标准操作流程,可以对原药材进行批量筛查,确保每一批次的中药材都符合质量要求。此外,我们还应加强与原药材种植户的沟通与协作,推广环保、可持续的种植方法,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通过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种植户提高种植管理水平,从源头上控制农药残留问题。在完善质量标准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农药残留问题,还应继续运用指纹图谱技术和多成分定量分析等手段,全面提升中药的质量控制水平。同时,积极参与国际间的标准互认工作,推动中药的国际化和标准化进程,为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5强化监管力度
为确保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中药质量的稳步提升,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中药产业的监管力度。这一举措的核心在于确保从原材料的采购到最终产品的销售使用,每一环节都受到严格的监管,从而保障中药产品的质量安全。建立健全全产业链的监管机制是当务之急。这意味着不仅仅是某一个或几个环节,而是整个产业链,包括原材料的种植、采集、存储,以及后续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等所有环节,都应被纳入严密的监管体系之中。通过这样的机制,我们可以实现产品质量的全程可追溯,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迅速定位并采取措施。此外,加强对中药材市场、生产企业以及销售环节的监督检查和抽检频次也是至关重要的。这要求监管部门不仅要进行定期的例行检查,还要不定期地开展突击检查和专项整治行动,以此来防止和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4结语
综上所述,中药材是连接古代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桥梁,更是人类探索自然、保证人体健康的宝贵资源。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中医药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药材的价值和重要性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掘和认可,为中医药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桂琳,李泽生,高燕,等.云南德宏石斛产业及可持续发展[J].热带农业科技,2020,43(2):24-28,33.
[2]廖元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发展问题研究——以云南省德宏州为例[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6,17(4):112-116.
[3]杨俊华,唐李军,陈以相,等.依托德宏优势发展中草药产业的思考[J].热带农业科学,2018,38(3):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