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新课标下初高中物理知识更加容易理解,但以往存在着的学习难的问题依旧存在。而这个问题的关键原因,便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将学习思维和方法进行衔接,缺少对物理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以至于无法对问题有本质的理解。教师在帮助学生在进行学习思维和方法的衔接时,首先要注重的是抽象思维的锻炼,其次是物理思想的渗透。好的思维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直观,同时好的学习习惯也能够让学生将学习效果最大化。只有将以上内容进行合理的引导和锻炼,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思维和方法的衔接。
一、加强模具具体化能力,锻炼学习思维
对于初高中物理而言,保证其学习质量最关键的一点便是在模具具体化能力上的加强[1]。很多学生在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时,常常因为在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所以出现理解难、学习难、做题难得情况。只有将物理中的知识以及问题具体化才能够更加直观的对其判断和理解,将知识和问题衔接起来达到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初中物理光现象这门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实物结合课堂进行教学,从而为学生锻炼模具具体化能力提供帮助。将三棱镜以及厚的透明玻璃置于水中,或者光正好直射的位置,以将知识还原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理解这些知识点。同时还可以用实物操作的方式,让学生自行操作,从而加深印象。课堂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对比法进行对身边事物地研究,从而让自身有更多的常识积累,对于物理知识也就有了更好的想象能力,起到锻炼抽象思维的学习能力。从而起到将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方法衔接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有学习效率。
二、情景结合,设计问题
教师怎样在新课改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最关键的出发点便是怎么对其这方面的能力进行锻炼[2]。而结合课堂情景结合设计出合适的物理问题,向学生提问无疑是较好的锻炼的方法。通过课堂中的问题或者知识点进行概括,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方向,从而在思考的过程中对其中的本质逐渐了解。先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问题,接着在帮助学生进行解答,便能让学生有物理概念的基础,是学生在学习思维上有所提高。例如,在学习功和机械能时,先设计什么是功什么是机械能的问题,让学生自行对此进行思考。紧着着设计相关的具有渐进性的问题,不断地带领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理解,更加完整地把握学习逻辑,锻炼学生学习完整性的思维。同时也为学生的抽象思维进行提升,帮助其自己课外的学习不会太过吃力,并且有明确的学习方向。
三、锻炼物理思想,促进学习思维方法衔接
物理本身在抽象能力上有很大的要求,缺少这方面的能力或者在这方面的能力不足,对于学生而言将会相当吃力。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应当将自身的思维向物理思维进行转变,锻炼抽象能力才能将学习效果最大化。教师在培养学生相关能力时,首先就是有一套完整的教学逻辑,以科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因为物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在帮助学生锻炼这种能力和思维时,可以结合身边的物品让学生对模型有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学会多利用模型对问题进行解答,从而产生抽象思维能力,锻炼物理思想。例如,初中物理电与磁时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让学生产生想象模型,将模型具体化,找到学习思路。紧接着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答。以锻炼物理思想能力,加强课堂学习效果。因此作为学习物理的前提保障,教师只有通过重视物理思想,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加强学生物理思想上的锻炼,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物理学习思维方法的衔接。
四、重视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加强学习思维方法衔接
学习习惯关乎着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质量,也是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好的方法相比于掌握知识而言更加重要。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当重视,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以往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传输,忽略的知识的理解的重要性。因此新课标之下,教师应当重视这点,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例如在学习运动和力这章课程时,层层递进地进行思考,不能只是单单停留在什么是力什么是运动的浅层次理解上。其次便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教师在新课标教学中,最重要的便是改变以往的师生角色,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通过小组竞争方式,或者“代币制”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能够自己学习。并且教师还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思想的灌输,以便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最后便是养成学生对于知识进行总结的习惯,对于物理而言在学习过程中并不会一帆风顺,因此在学习中容易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何发现这些不足最直接的方法,便是进行总结。养成一个良好的总结习惯的,对于学生而言,是加强学习思维和方法衔接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应当着重引导学生培养的学习习惯。
五、结语
综上,初高中物理在学习思维和方法的衔接上,首先要注重的便是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其次便是物理思想。这两方面的内容是保障学生学习效果的重点要求,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问题更加直观和具体。同时教师还应该合理的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引导,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习方法,从而达到学习思维和方法衔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汪健,袁国道.新课标下初高中物理学习思维和方法衔接的探索[J].安徽教育科研,2019(6):10-12.
[2]邹会坤.新课标下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实践与探索[J].考试周刊,2019,000(004):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