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结构 思维的魂
殷庆华

复制成功

摘要:

属性是物体后来的改变,具有可能属性的未逝物体才是认知的对象。相同部分结构是事物同类的根据,去异留同可以抽象出这部分结构;随着内涵变小,外延相对变大,认知形成。属性随条件变动而变动的趋势不可撼动,顺势推算能够迅速类比出极多属性;随着个体属性愈多,选择余地愈大,认知愈自由。从消亡背景中把握存在,从个别本质中把握一般,从局部趋势中把握全部;这才是逻辑的意义。


关键词: 有效结构观念属性趋势网络去异留同顺势推算
DOI:
基金资助:

一、本质

同类事物的部分结构相同——这很可能是事物的根、思维的据、逻辑的源。理由三:

①它能把控本质。相同部分结构是同类事物的有效部分、有效结构。有效结构作为部分结构身处事物内部,它就是相应这类别属性的事物内在的本质。

②它能把控思维。去异留同,从同类物体的整体结构中可以抽象出有效结构。这有效结构制约的类别可以涵盖同类未逝物体。由此认知的观念事物,正是思维的目的。

③它能把控存在。有效结构作为一般物体抽象于当初现实事物。观念事物是这一般物体的直接体现,是这现实事物的间接存在。如此观念事物,正是一般本体的相对存在。

相互作用、对应改变,是一切现象的唯一存在方式。一事物一作用,总是相应一改变。相对物体改变,整体结构改变只是其现象,有效结构改变才是其本质。把握本质,就是把握事物改变之初的有效结构。

有效结构占整体结构的比例愈小,其内涵就愈小、外延就愈大。内涵愈小,意味着存在愈深刻;外延愈大,意味着思维愈广泛。有效结构这一概念,能在存在与思维两领域同时发挥关键作用,绝无仅有,可见其意义非凡

二、存在                                                                                                                                  

物体结合事件,才能称做事物。事物只考虑物体的后续行为,离开改变、没有结果的物体无为无名。即使物体的先天禀赋,也只有结合后天行为才能彰显出来。

事物的存在过程就是改变过程,而改变是相对的。相对对方改变,存在是一种力量、功能;相对自身改变,存在是一种归宿、属性。可以说,后来物体的形成就是当初物体的改变、消亡、完成、规定、存在、功能、属性、概念。

一切现象、属性、事物,都是相互作用、对应改变的产物。其中一方当做某物对象的话,其他各方就是条件陪衬;改变结果则是各方的功能属性。事物关系式可表述为,某物+条件=后物;意为,某物在条件作用下改变为后来它物。在这里,某物与条件互为作用对象、互为改变原因;后物则是当初某物的属性、条件的功能。

属性是改变。这种改变,应是相互作用下,所有各方改变的总和。但是,日常用语,把属性仅仅归结为其中一方改变,比如说,某物属性是自身改变;这就漏掉了很大一块内容,即其他各方(所有条件)的作用与改变。然而,为了交流简洁,依据社会公认默契,可以将条件作为背景纳入语境、隐而不提;在这意义上,完全可以将某物属性归结为自身改变、或其他任何一方改变。只是,条件这块内容永远不能忘记、丝毫不能忽视,因为它直接左右着存在与思维。

鱼是鸟,指鱼为鸟,把鸟说成鱼的属性,看似荒唐,却是真理,而且是看透世界的真理;生物进化论就是证明,只是时空跨度大了点。时空跨度即使很小,其关系也是如此;比如,鱼的色彩是光线折射,鱼的美味是其他生物的口感,鱼的卵子则是鱼自身的繁殖功能。总之,把结果看做原因的属性、谓语,是唯一正确的看法做法。

改变过程无始无终。同一个节点,相对后节点,是改变的前提、存在的对象,称做主语某物;相对前节点,是改变的结果、对象的存在,称做谓语属性。后来物体的形成就是当初物体的完成、存在、规定。规定被规定无止境。

泛言,事物是具有后来属性的当初物体。在这里,要有时间概念。属性既是改变后的自身,事物就是后来自身规定的当初自身。细分,现实事物的后来属性已经形成、当初物体已经消逝,它是具有现实属性的已逝物体。在这里,还要有形成与消逝(完成)概念的区别。现实事物以自身现实消逝换来自身现实属性、现实存在。这里竭力分清现实事物,专为后面最终认清观念事物做准备。

物体消逝后,其属性固定不变时,才能盖棺定论,认定该物体是具有该属性的该事物。亦可说,事物的灵魂(属性)附着在它后来形成又形成的物体身上;这灵魂不会死,该事物将永存,只是存在方式不同而已。事物不是一具静止物体,而是自身内部和外部条件都在对应改变的一个过程。事物是一段时空结晶,现实事物是一段已逝时空结晶。

显然,已逝物体具有现实属性。此时,事物现实完成,属性(存在)形成。

本体不可能认知;原因二:①整体结构无穷复杂,每个个体都独一无二。②存在意味着消亡,消亡的事物不可能复返。然而,一般本体可以相对认知。这种认知直接关系到生活、生命、生物的成败,不可谓不重要。

三、抽象

科学发展到今天,物质可以归结为基本粒子,物体也就可以归结为一定结构。物体既是结构,相同部分结构自然就是这些物体同类的根据。于此,通过对同类物体改变之初整体结构的抽象,即去异留同,便能认知适应该类别属性的那部分相同的有效结构。此时,某未逝物体只要具有该有效结构,它就具有该相应观念属性,成为该相应观念事物。

与现实属性相反,观念属性指未逝物体可能消逝体现的可能属性。与现实事物相反,观念事物指具有观念属性的未逝物体。于物体消逝前认知其观念属性,即认知这样的观念事物,才有利用价值、认知意义。认知无非认知事物,但这事物必须是观念事物;一切观念事物借助抽象才能认知,一切认知只能是抽象产物。

抽象,无异是内涵的扬弃、否定。留下的内涵,都是物体的相应该属性的有用的有效结构。内涵的变小、否定,相应外延的变大、肯定。否定之否定,是有效结构占比变小再变小的抽象过程,是对一物本质深刻再深刻的认知过程,与多物属性的广泛程度无关。否定之否定作为去异留同,是抽象过程的辩证法。

抽象过程无始无终。同一个节点,相对后节点是较大占比的有效结构、较肤浅的现象;相对前节点是较小占比的有效结构、较深刻的本质。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是相对的,再深刻的本质相对更深刻的本质也是现象。本质的深刻程度无止境。

条理化,抽象思维过程三:

①收集。对少量个体的同一现实属性及其整体结构的反映,以收集抽象所需对象。现实属性意味着该物体已经逝去,对这种最为现实的对象的反映是整个认知唯物的基础。

②思索。去异留同,从同类物体整体结构中抽象出有效结构。抽象的神奇在于,剥离出了一般形态的物体。这有效结构就是事物的精气神、思维的根基魂。归纳,具有某有效结构的一切物体,具有该相应属性。

③演绎。大前提,具有某有效结构的一切物体,具有该相应属性。小前提,某未逝物体具有该有效结构。结论,该物体具有该相应观念属性。至此,走完了由现实个性变为共性、再由共性回归观念个性的行程。

无疑,未逝物体具有观念属性。此时,事物观念完成,认知(思维)形成。

通过两种事物比较,更好地理解认知对象:

截图20250826175712.png   

如表,整体结构变为有效结构后,物体的实际消逝才能变为观念消逝、属性的实际形成才能变为观念形成;此时,现实事物才能变为观念事物。观念事物是有效结构指称的含有这一般特性的物体。与现实事物相反,观念事物的当初物体并未消逝、后来属性亦未形成;它只是以自身可能消逝换来自身可能属性、可能存在。观念事物是具有观念属性的未逝物体。在这里,分清已逝未逝、形成完成、现实观念、当初后来、个别一般、物体属性诸多范畴后,才能最终理解观念事物。观念事物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物体并未消逝时,其属性已在脑中涌现;从事前能认知与利用这功利角度考虑,认知对象非此观念事物莫属。现实事物是历史文物,是回忆;观念事物是待开花朵,是希望。

观念事物是抽象出的有效结构的直接体现、是抽象赖以的现实事物的间接存在。认知这种观念事物,就是相对认知一般本体,就是切底认知客观世界。这种抽象是真实而且科学、唯一而不可替代的思维方式。

四、类别

从本源看,类别按属性划分。但是,物体具有现实属性时已经逝去,这种类别不能事前涵盖同类未逝物体,不能成为日常所需的类别。经抽象,求得适应该属性的有效结构后,由该有效结构制约的类别,既不违背按属性分类的初衷,又能涵盖同类未逝物体,而且尊重认知的历史局限。所以说,有效结构制约的类别才是切实可行的类别。

有效结构在整体结构中所处位置,取决它相对的属性。相对的属性不同,它所处事物中的位置也就相应不同。这不同部位,才是不同现象的不同本质、不同事物的不同一般实体、不同归纳的不同类别范围、不同趋势网络的不同构成元素(后话)、不同思维的不同精灵。事物的某部位(某结构、某内涵),相对有关属性是本质、宝贝,相对无关属性就是垃圾、累赘;它本身无是否之分、好坏之别,一切取决属性。

有效结构在整体结构中所占规模,取决它的占比。占比不同,它所占据的实体规模也就相应不同。有效结构占比愈小,意味着内在本质愈深刻、一般实体愈精致、类别范围愈广阔、网络元素愈强劲、思维精灵愈灵验。抽象程度直接关系到认知的深度与广度。有效结构所处位置与所占规模,没有定式,随境况变化而变化;而其功能亦将随这变化而神奇变化。

有效结构制约的类别范围,小于纯粹类别。但是,基于同类且整体结构愈异之典型对象,就能抽象出愈小占比的有效结构,愈大程度地扩大类别范围、接近纯粹类别、提高认知效果。类别范围内,属性即公理;理从属性来,公由类别定。一切公理,乃至一切认知,包括一切想法、技能、智慧,都离不开类别、离不开有效结构的抽象。类别,同一功能物体的集合,其属性受制条件,其范围受制本质;它集成因、用途与范围之因果度这哲理全要素于一身;每一类别的出现,都使相应认知成为可能,都使这个世界更加井然有序。

试想一下,认知如果仅仅停留在整体结构,不能深入一些、从中看到小一点的有效结构、大一点的类别范围,这种认知即使重复千万遍也不会留下一丁点认知痕迹。这种没有类别意识的认知行为,叫迟钝、甚至是痴呆。反而言之,认知如果多一点比较、抽象、联想,多触及一点本质、类别、类似,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进入理想认知境界。类别意识与聪明程度成正比。

五、条件

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作用、对应改变的结果。任何事物的任何改变、属性、存在,都是相应条件作用的结果。条件是启动事物生机的钥匙、确保事物存在的背景、构成事物概念的内容。事物是条件产物。事物的属性随条件确定而确定;可谓,世界本空、皆缘。事物的属性随条件变化而变化;可谓,道可道,非常道(没有不变的道理)。没有条件就没有属性,没有属性就没有事物、没有是非,没有是非就没有发言权,一切取决条件。

作用是相互的;强调条件作用其实就是强调相互作用,包括某物对象自身作用、主观能动作用。某物在条件作用下所以具有相应属性、条件在某物存在中所以具有相应功能,都可以追溯到各自有效结构这本质。条件赋予事物属性,本质赋予事物物体;后来属性与当初物体构成事物组织的完整成分,外部条件与内在本质成为事物存在的全部原因。

一观念改变,既是某物的一观念属性,同时也是所有相关条件各自的一观念功能。对任一条件这一观念功能的认知,同样需要借助有效结构的抽象。认知任何一物一观念属性,都得是该物及所有条件各方各自有效结构抽象的总和。语言交流时,抽象可局限在该物一方,简洁;实际操作时,抽象须涵盖所有各方,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随着对条件有效结构抽象的深入,其认知效果三层:①效果在意料之中,叫功能学习;②效果在意料之外,叫方法发明;③效果达到一定规模,叫具有战略功能。战略眼光指看穿条件深层结构、理解其规模功能的能力,战略高度等同这眼光深度。其实,某物抽象效果亦然,只是三称谓改为:属性学习、现象发现、具有战略属性。其实,结合这两抽象才能成为完整科学,因为现象是方法定理、方法是现象定律,两相辅才能相成。

实事,作为认知对象,不是指现实事物,而是指观念事物。观念事物的实要落在两处:①观念条件要实。抽象,基于有效结构制约的类别,变现实条件为观念条件。观念条件决定观念属性,落实观念条件等同落实观念属性,就是说,属性目标实现所需的众多条件已经考虑到位。②一般本质要实。抽象,基于更小占比的有效结构,求得更为一般的本质。一般本质构成未逝物体,落实一般本质等同落实未逝物体,就是说,该物(包括所有参与方)自身物体所需的精致结构已经考虑到位。观念事物无非是具有观念属性的未逝物体,观念属性与未逝物体都已如此考虑到位的观念事物无疑是标准的实事。如此实事,才是求是的物质前提。

条件异于某物,才能影响某物。某物与条件,作为对立面,统一于改变——这就是矛盾过程。泛言,矛盾指所有参与方相互作用、对应改变的关系;但就某生活细节言,矛盾仅指条件。无关条件不构成矛盾;但这不妨碍这些条件,相对该物的另一改变方式,构成相应矛盾;矛盾如此无时无处不在。矛盾、条件,外在于物体(观念事物的未逝物体),内在于事物。对立统一是矛盾规律、存在规律、条件作用下的改变规律。

相对某物及诸条件之间的矛盾关系,各自整体结构呈现出该矛盾的特殊、唯一、局限,各自有效结构呈现出该矛盾的普通、一般、广泛。就是说,各自有效结构的占比愈小,矛盾的普遍程度就愈高;此时,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意义就愈大。矛盾的任何一方都很重要,这是决定问题性质的依据。矛盾的普遍程度永远有待提高,这是提升适应范围的途径。尽可能的完整、尽可能的普适,是矛盾最为看重的两个特征。

遗憾的是,对本质(最小占比的有效结构)与条件(全部条件,包括条件所须条件、后续变动条件)的认知,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穷尽。这是认知的两个历史局限,也是怎么认知的两个努力方向。

六、具体

相对多种条件,一个物体也可以具有多种有效结构、多种观念属性。有效结构愈多、观念属性愈多,这个观念个体就愈具体。抽象是从同类众多物体的整体结构分析出一个有效结构,具体是将相关众多有效结构综合成一个物体的整体结构。愈抽象,有效结构占比愈小,即内涵愈小、外延愈大,等同类别范围愈广、个体功能愈精;愈具体,有效结构种类愈多,即内涵愈大、外延愈小,等同类别范围愈窄、个体功能愈多。

观念个体的整体结构,作为相关众多有效结构的整合,可以叠加重复,但它只会小于、顶多等于原整体结构。观念个体的观念属性,对应自身各有效结构,它们数量众多,性质各异、甚至相反,但都是内部各本质的本能表现。如此观念个体,结构来路清楚、属性去向明白——一个完美之至的认知对象。如此认知对象,既是客体的真实面目,很大程度上也是相关主体的存在方式、相关主体的需求、努力与意志的体现。

一个观念个体,完美的认知对象,可以与外界无数事物发生关系,从而具有无数乃至世间所有观念属性。它是过去世界的现实存在、未来世界的观念存在。它是整个未来的世界、整个世界的未来。

七、类比

认知,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一定还会找到一种尽可能简洁的思维方式——类比。

某物+条件=属性。在这三种有效结构的关系式中,任何一方有效结构的规律变动,必然引起其它各方有效结构的对应规律变动,由此形成一组对应变动趋势,进而形成多组变动趋势,乃至形成整个网络趋势。趋势网络由本质、因果、规律三重磅范畴构成,它是各人头脑里的意识结构。

在一组的一条趋势线中,一点位就是一种有效结构、一种属性、一种事物、一种类别。点位间的距离差异,等同有效结构间的结构数量差异、属性性质差异,即等同事物类型差异。诸点位的连线及延伸线上,呈现由这些点位有效结构形成的差异规律变动趋势。这条趋势线所含无穷点位有效结构,与原始点位有效结构相比,其差异同样成比例地呈现规律变动趋势。就是说,趋势线上任何一点位都成比例地对应既定有效结构。

为此,基于原始点位有效结构形成的差异规律变动趋势,按照距离差异成比例的对应关系,通过结构数量、属性性质的类比,即顺势推算,便能认知该趋势上所有点位的有效结构,进而如此认知该组其它趋势、其它各组趋势、整个网络趋势上所有点位的有效结构,最终也就认知了世间所有观念个体都具有的世间所有属性。

趋势网络是世间所有物体相互作用的场所,它们对应改变显示的属性其总和等同世间所有属性。当然,这世间所有属性分别隶属网络中的每个物体,尽管它们相同属性的形成途径各不不同。自然,类比一旦认知整个趋势网络,等同认知世间所有观念个体都具有世间所有属性,尽管只是一定程度的认知。

类比过程如下:设,趋势线中,原始两点位A与B,其距离由0到1;须认知的三点位e、f、g,分别落在0.2、1.3(未来延伸线0.3)、-0.8(过去延伸线0.8)处。则,e、f、g三点位的类似度分别为:+0.2B+0.8A(即e属性,两成似B,八成似A)、+1.3B-0.3A、-0.8B+1.8A。

量变质变,提法不妥;应更改为,量度质互变。理论上,任何量变都是质变;问题在于,这些变动在宏观与微观上都无穷尽,无法服务实际。实际是,任何变动都须意识表述,都受意识制约。这种相应某意识的变动界限就是度,度是结合主体意识的客体量的概念。当量的变动突破度时,这种度变就是这种意识制约的质变。任何量变一定都是质变,任何度变一定都是意识制约的量变质变;这才是生活真相。

类比,无疑是趋势的变动、推算。在这过程中,类比赖以的趋势体现为量变,类比需要的推算体现为度变,类比追求的意识体现为质变。量度质互变,是有效结构种类变多再变多的类比过程,是对多物属性广泛再广泛的认知过程,与一物本质的深刻程度无关。量度质互变作为顺势推算,是类比过程的辩证法。

假设,度的界限小到极致的话,抽象出的有效结构同样独一无二。此时,有效结构就没有类别概念,抽象环节也就不能认知任何观念事物。这样,类比就是一切观念事物最终认知的唯一途径,而抽象的功能仅仅局限在趋势及趋势网络的建构上。简洁起见,把认知的质量托付给抽象、把认知的数量托付给类比,似乎更妥。假设虽不真实,但有些问题只有在极端假设下才能理解得更透切、安排得更到位。

支撑网络的有效结构都是抽象结果,它们是网络中的显意识;该网络的其他时空包括延伸时空体现的所有点位,作为尚未认知的有效结构,就是庞大无比的潜意识。这些潜意识的显现,只能靠类比。任何人,轻轻松松一类比,都可以瞬间获得所需类似的系列认知、更多认知、乃至一切认知。

条理化,类比思维过程三:        

①收集。对少量有效结构形成的成比例规律变化趋势的反映,以收集类比所需依据。少量仅就类比结果众多而言,其实,其数量愈多愈好,其占比愈小愈好。

②思索。顺势推算,从趋势关系中类比出全部点位上的有效结构。类比的神奇在于,一泻千里,成系列地有效认知。它迅速、面广,能在较短时间内认知整条趋势、整组趋势、整个趋势网络。归纳,所有观念个体具有所有属性。

③演绎。大前提,所有观念个体具有所有属性。小前提,面对某未逝物体,给出一个需求。结论,该物体具有适应该需求的观念属性。至此,走完了由少量现实变为全部、再由全部回归单个观念的行程。

无疑,类比是日常所须的迅速大量认知的思维方式。

事物是什么?事物是你所想,你想什么它就是什么,心想事成。认知是什么?认知是自由,做你想做的事,随心所欲。

 八、自由

自由、方便才是认知的终极目的,不管自觉与否都是如此。自由是在事物存在之前就能事先认知的喜悦,是认知事物时要它怎样它就怎样的舒畅。基于抽象与类比,一定认知应该获得一定自由。

自由的前提在于,所有个体都具有所有属性。有限本质可以形成无限趋势、构成整个趋势网络、对应所有种类的属性。顺势而为,焉有不成之理。基于抽象与类比,一定认知能够获得一定自由。

自由来临时双手欢迎,善于付出更要善于收获。只要走在认知路上,再残缺的趋势网络也很美。不管认知水准如何,有认知就有相应的认知效果。基于抽象与类比,一定认知已经获得一定自由。

通过两种思维过程对象的数量比较,更好地理解其机理:

截图20250826175455.png

如表一行,收集的对象数量相同,都是少量。所有思维的成败都取决由少及多的归纳;在这里,归纳得到完美解决,那就是抽象的去异留同、类比的顺势推算。如表二行,思索的对象数量不同,抽象是一个、类比是无数。抽象讲究认知深刻,是思维的质量保证;类比讲究认知广泛,是思维的效率保证;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思维体系。如表三行,演绎的对象数量相同,都是一个。抽象与类比,目标一致,殊涂同归。

把每一个认知(尤其抽象出的有效结构)都整理进趋势网络,具有双重意义:

①为此认知提供一系列的验证、支持。该认知一旦放入网络,网络就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渠道最大程度地验证修正该认知,这对该认知的信心增强至关重要。认知不惧类似、不惧残缺,因为任何认知都需要实践检验,而且认知变为现实才算存在、才叫真实认知。

②因此认知引发一系列的趋势、可能。该认知一旦放入网络,就能相应地改善网络、更新趋势、发现可能、带来惊喜,最大程度的发挥该认知的作用。认知需要沉淀、培育;网络的这种逐步完善,是知识积累、能力积聚、素质积攒的日常最为重要的举措。

任何信息一旦进入人体,都会立即引起相应的生理改变、形成相应的认知意识;任何意识一旦用语言、产品等肢体符号表现出来,都已成为有效结构、深刻本质、一般物体、整个类别。反映是认知的物质基础的话,抽象与类比就是认知的逻辑保障。抽象是精细认知的雕琢坊,类比是批量认知的生产线。

公理作为认知,同样最终来自类比。经验、假说、修正、预见、后验——这是科学巨匠的公理形成逻辑。说其正确,因为它们来自类比及前期抽象这种唯物辩证的做法。反之,难以正确;错,很少错在属性陈述,更多错在范围确定,即未能按照有效结构制约的范围归纳。显然,抽象与类比是保证范围准确、公理正确、认知正常的唯一途径,是终极的认知原理。至于概率统计,只是认知历史局限下的阶段性替代。

九、顿悟  

灵感顿悟,是认知高招,也是认知的基本能力。就抽象去异留同言,发现其异离不开灵感、捕获其同离不开顿悟。就类比顺势推算言,趋势形成离不开灵感、类似确定离不开顿悟。某知识已有时的灵感顿悟利于正常学习,某知识尚无时的灵感顿悟利于非常创新;学习与创新两领域的理想认知效果都离不开灵感顿悟。灵感顿悟不神秘、不稀罕,它寓于每个生物的每个行为中,体现在每个创新与学习中。

灵感顿悟,往往闪现无意瞬间。比如,身遇某现象瞬间,就能立即看透它的深层本质,触类旁通,以认知同类的新颖精致属性;其实,脑中已存储众多同类现象,只是此时借助此境激起抽象灵感而已。再如,身临某状态瞬间,就能立即深感它的广泛趋势,举一反三,以认知类似的新颖大量属性;其实,脑中已存储众多类似状态,只是此时借助此景引发类比顿悟而已。灵感顿悟并非偶然,而是厚实知识储备的必然,仍是抽象类比的产物。此境景,是新颖认知的源泉;由此进一步隶属思索,即更深层次理论道理、更表层次操作细节的思索,就会更容易地获得这些更有用的新颖认知;事后回顾,不泛欣喜的经历熟悉感。

在既定趋势网络中,有什么显意识就有什么相应潜意识,在没有显意识的地方肯定没有相应潜意识。只是显意识愈密集、与之距离愈接近,相应潜意识就愈明朗,反之就愈模糊。即使显意识极其疏落、与之距离又极其遥远,相应潜意识被发现的可能几乎为零,但这潜意识仍在。就是说,世间只有尚未发现的潜意识,没有称作无意识的意识。无意识及基于其上的顿悟,无根无据,不可取。

顿悟无论如何神秘,都有切实出处。其出处二:①极典型(同类极异形)对象的抽象,②极模糊趋势的类比。如此顿悟可遇亦可求。着眼有效结构的悟性,培育典型现象的好奇心、模糊趋势的沉迷性,是值得攀登的文化高地。因为它们能提升单位努力的成效,造就天才。

十、逻辑

逻辑三条:

①改变,构成属性,最切底的存在逻辑。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作用、对应改变的结果。当然,结果是当初原因的规定,改变是当初物体的属性。不忘条件背景,就可以说,改变即存在,属性即事物。改变、相互作用、对立统一,从消亡背景中把握存在。

②抽象,去异留同,最深刻的思维逻辑。有效结构占比愈小,等同物体的精致程度愈高,等同概念的内涵愈小、外延愈大,等同它的一般意义愈强。去异留同,世间最宝贵的本质如此自然天成。抽象、不断扬弃、否定之否定,从个别本质中把握一般。

③类比,顺势推算,最普遍的思维逻辑。属性随条件变动而变动的趋势不可撼动。顺势者昌,相应巨量的属性因此形成被认知、进而完成变存在。顺势推算,生命最珍贵的自由如此水到渠成。类比、不断推算、量度质互变,从局部趋势中把握全部。

本质就是有效结构,存在的认知离不开有效结构,思维过程始终围绕有效结构,逻辑活动其实是有效结构的称谓变动。个别一般、抽象具体、归纳演绎、灵感顿悟、唯物辩证等一切哲理概念,只有基于有效结构才能说得通、用得上。有效结构是思维的魂。

同类事物的部分结构相同——这是事物的根、思维的据、逻辑的源。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