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逐渐开始向教学领域延伸。化学作为初中学生在初中三年级才开始涉及的学习领域,学生本就对这门新课程有着一定的好奇心。但是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难度自然不小,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化学的好奇心,我们任课教师应发挥好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将抽象的知识点内容一层层进行剖析,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初中化学情境
初中所学习的化学知识虽然只是学科基础,但是对于刚入门的初中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这种环境下教师继续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完全不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情境教学法的优势便得以凸显。通过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建立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探索和发现化学世界,对于不理解和不明白的地方能够有效提出问题。化学情境模式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在化学“学习时间紧、知识内容多”的特点下做到高效率地配合教师的教学过程。例如,在学习到初中化学“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这节内容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演示红磷燃烧及熄灭的过程的实验,通过实验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这些神奇的实验现象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放映视频之前,教师要带领学生认识什么是集气瓶,什么是红磷。然后演示整个实验过程。首先将红磷放置在氧气中燃烧,学生会发现在只有氧气的情况下,红磷会剧烈燃烧并且发出耀眼的白光;随后生成大量白色烟雾。然后场景转换至将红磷放在空气中燃烧,虽然红磷也会剧烈燃烧,但是在空气中会产生黄色的火焰。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红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时会产生不同的现象,等学生自行思考或者进行完小组讨论后,教师点名让学生回答,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红磷燃烧需要有一些助燃物质辅助其燃烧,氧气作为一种常见的助燃物质,氧气的浓度越高,红磷燃烧就会越剧烈。然后教师引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二、利用信息技术,增进课堂氛围
从某种层面上看,课堂教学氛围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兴致程度。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程度,激活学生的思维细胞,教师必须要巧用信息技术,不断烘托化学教学形象,从而在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首先,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刻画化学学习环境。通过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和探讨化学知识,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质疑和解答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例如,教师在讲解“氯气”时,可以依托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认识和理解气体泄漏事故。如一辆满载氯气的罐车侧翻,泄露出很多黄绿色的气体。这种气体不仅有刺鼻气味,还会使很多小动物闻后晕厥。如此通过刻画该气体的性质和效用,与学生一起研究问题,不断引导学生认识氯气,从而在调动学生思维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氯气知识。其次,教师应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通过给学生制定各种微课视频,不断激发学生研究化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中,交流和分享学习成果,促进学生提升化学能力。例如,教师在教《燃烧与灭火》时,可以依托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明确灭火的方式方法,从而在丰富学生生活常识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化学思维品质。
三、运用信息技术,解读化学细节
随着化学教学技术的提升,将化学教学深入化、细致化,已成为每个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化学素质,教师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带领学生认知化学。通过带领学生观察原子与原子之间的反应,使学生能够从化学反应的本质上学习化学。为了增进化学教学的形象色彩,教师需要借助信息技术,还原微观化学反应过程。因此,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展模拟实验,从而使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找寻化学反应的真谛。首先,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将抽象化学具体化,将化学生活趣味化。通过播放flash,给学生展示化学物质变化过程,以及新物质生成的实验。例如,教师在讲解“电解水”实验时,可以利用形象逼真的flash动态视频,帮助学生认识水分子的组成结构,从而在加深学生学习印象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水的性能。其次,教师应巧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讲述化学物质原理,帮助学生记忆化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依托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生活中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产生过程。如燃烧煤时,燃烧充分产生二氧化碳,燃烧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等,从而使学生深入认识生活,理解氧、碳等元素。
(四)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颠倒传统的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课下巩固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找出问题,在进入课堂以后,由学生共同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根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结果,判断学生学习效果,并引导学生系统地归纳知识,这对于学生综合发展有很大帮助。在实际中,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录制专门的微课,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预习微课及教材内容,并完成学习任务单。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酸碱中和反应》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以“中和反应”为主题,录制微课,让学生课前学习,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如归纳中和反应的定义及性质、分析中和反应中溶液PH变化等。在进入课堂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存在的疑惑,同时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各组学生讨论分析问题,学生在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性讲解,最后对本节课知识进行系统归纳,让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性质,初步利用中和反应对生活实例进行解释。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设置,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助于学生综合学习水平的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利用一切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固定在课堂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通过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不断加强信息教学力度,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化学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和能力,教师需要依托信息技术,创新出更多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朝甫.浅谈信息技术对初中化学教学的优化方法[J].学周刊,2018(35):140-141.
[2]史云. 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