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i]。
1.教材中项目式教学简介
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2019版)已在部分省份投入使用,与旧版本相比,新版教材在每章节末增加项目式教学(即“微项目”)复习课例,全册共计共计15个。每个案例既承载了化学学科核心知识,又高度浓缩了项目式教学的精华,以此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能力,提升化学学科素养。
其中,必修上册共包括《探秘膨松剂》、《科学使用含氯消毒剂》、《重污染天气“汽车限行”的合理性》共3个微项目。
本研究采用胡红杏对项目式教学的定义。项目式教学是基于课程标准,以小组合作方式对真实问题进行探究,以此获得学科知识的核心概念和原理,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ii]。
2.学生学科素养总体情况调查
调查持续时间共一学期,分别在高一两个班级共进行3次微项目,第1次微项目开始前,对两个班级119人进行学科素养情况调查;3次微项目结束后,再次对学生进行素养调查。要求学生分别回答“有人认为食品中不应使用添加剂,你怎么看?”、“‘84’消毒液是常见的消毒剂,使用时有很多注意事项,请至少写出3条。”、“你如何看待我市实行的“汽车限行”政策?”。
经过一学期新版教材的学习,学生相关的化学学科素养有了明显提升。
3.学生学科素养调查分析
微项目开始前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催化剂、消毒液、汽车限行相关认识较为浅显,只有极个别同学能够从学科知识角度分析以上问题。其中,对添加剂认识较消毒液、汽车限行理解较深入。
3个微项目结束后,几乎所有学生都能从各个角度深入分析催化剂、消毒液、汽车限行等问题,并且能从学科角度分析原理。部分学生的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结果显示,微项目的开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开始关注生活现象背后的化学知识,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关键知识和培养必备能力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化学学科素养。
4.项目式教学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和化学学习兴趣
本学期微项目开展后,学生对膨松剂、食品添加剂、“84”消毒剂、“补铁剂”等生活常见物质有了非常透彻的了解,几乎都能从化学角度分析他们的作用原理,并能辩证且客观的看待“汽车限行”问题,化学学科素养有了明显提升。微项目的持续开展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化学角度认识、解释生活现象,真正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i]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ii]胡红杏.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活动[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5(06):16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