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
黄玉莲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黄玉莲,.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J]. 化学研究前沿,2021.3. DOI:10.12721/ccn.2021.157025.
摘要: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相整合,优化了高中化学教学,激发起高中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了化学课堂的效率。随着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出来,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新的教育体系,为此,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相整合,便于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打造高效的化学课堂。
关键词: 信息技术;化学课程;整合
DOI:10.12721/ccn.2021.157025
基金资助: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化学以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为主要目的,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高中硬件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绝大部分城镇高中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建设。但在高中化学教育中,硬件设施的教育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部分教师仍然停留在简单应用层面。因此,需要对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进行深入探析,分析信息技术引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从而基于信息技术提升高中化学教育质量。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推动了高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城镇大部分学校都已经建设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如实物展台、计算机、触屏电视等重要的教育设备建设相当齐全,且平板电脑等移动教育终端的普及,使得我国高中教育已经初步完成了“互联网十教育”的要求。虽然绝大部分教师都明确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但实际拥有线上教育资源开发、网络信息资源整合能力的专业人才较少,大部分教师使用已有的教育资源,但这些资源很多都不符合自身学情,而原创的教育资源又需要教师消耗大量实践、精力,且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有极高的要求。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当前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层面较浅,只能以图片、动画,PPT、电脑课件、视频等简单的方式呈现知识,信息技术的超文本、交互性等重要教育功能还没有有效应用于教育工作中。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策略

(一)导入环节中运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导入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成功、有趣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此可见,课堂导入是至关重要的。

以“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这一教学内容的讲解为例子,本节课主要学习金属钠、铝、铁的有关化合物。教学导入环节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将饼干、蛋糕、馒头的图片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提问:我们知道,制作饼干、制作蛋糕、蒸馒头时,都会用到纯碱或者小苏打,同学们,你们知道纯碱或者小苏打的成分是什么呢?导入环节中,教师创设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高中化学知识艰涩、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再加上高中化学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高中生无法准确地认知化学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全方位地给学生讲授化学理论知识,这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形象化,还将复杂的化学知识简单化,这样一来可以快速、高效地突破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

以“化学能与热能”这一教学内容的讲解为例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概念的形成及科学能量变化观的建立。当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之后,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呈现出化学实验,让学生深入感知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从而形成吸热、放热的概念。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并开展一系列科学探究互动,此时学生能深入认识和感知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并且还能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能量观,慢慢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化学实验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高中化学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提高高中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一教学内容的讲解为例子,本节课要通过开展化学实验,便于学生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开展第一个自主探究实验,即: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本次化学实验中,学生认真观看多媒体中的相关操作和实验现象,随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得出结论: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接着,教师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开展第二个自主探究实验,即: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按照此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了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这一实验。在本节课实验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学生能直观地看到化学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后环节中运用信息技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由于受高考压力的影响,高中课时紧,学习任务繁重,每节课的课堂容量较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消化不良”的现象。通过课堂学习,部分学生产生了新的问题,这需要学生在课后时间解决这些新问题。但是,在课余时间里,学生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顺利解决这些新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积累下的学习问题会越来越多。

在此种情况下,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其要借助信息技术,创建微信交流群,课余时间里,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可以在群里交流他们的意见。当学生遇到学习问题时,可以从微信交流群中寻求帮助。此外,借助微信交流群这一媒介,高中化学教师要分享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这便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化学理论知识点。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搭建学习平台,既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还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为学生日后学习化学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虽然高中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无论是教师的信息化教育能力,还是学校的信息化技术水平,都难以实现高效率的教育工作。因此,在高中化学教育中需要通过整体性的规划设计,优化配置硬件设施资源,提升高中化学教师整体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对已有设备的利用率,避免硬件设施的限制问题,加强化学课程资源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尹欢欢、高晓莹、吴春峰.指向宏微结合观念建构的化学智慧课堂——以离子反应教学为例[J].化学教与学,2020(11):49-52+66.

[2]赵太林.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3):163-164.

[3]李娟.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性——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8):43-4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