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碳中和背景阐述: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国际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大背景下,碳中和已成为应对环境危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标[1]。2020年,中国明确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这一承诺不仅彰显了大国责任,也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了新动力[7]。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旨在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优化能源结构以及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在工程项目领域,这一目标带来了深刻的变革需求,传统的高能耗、高排放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亟需构建更加环保、高效的绿色供应链体系以应对挑战。
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碳中和背景下工程项目绿色供应链的构建与多目标优化问题,其核心目的在于为行业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2]。具体而言,研究将聚焦于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与策略,在工程项目中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碳排放的有效控制以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工程项目的环境友好性,还能增强其在全球化市场中的竞争力[9]。此外,研究成果对于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2. 工程项目绿色供应链内涵剖析
2.1 绿色供应链涵盖环节
工程项目绿色供应链涵盖多个关键环节,其中绿色采购是起始点,旨在选择符合环保标准的原材料与设备,优先选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品[4]。绿色生产则强调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同时优化资源配置以提高效率[8]。绿色物流作为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优化运输路径、使用新能源车辆等方式降低物流过程中的碳排放,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这些环节共同构成了工程项目绿色供应链的核心内容,推动整个供应链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
2.2 与传统供应链的区别
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传统供应链主要关注成本效益和经济效益,往往忽视对环境的长期影响,而绿色供应链则将环境保护纳入核心考量因素,追求经济与生态的双重效益[5]。在资源利用上,绿色供应链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减少浪费;在环境保护方面,通过采用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6]。这种转变不仅符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也为企业带来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绿色供应链的独特优势。
3. 工程项目绿色供应链的构建
3.1 构建原则
构建工程项目绿色供应链需遵循环保性、经济性与协同性等原则。环保性原则要求在供应链各环节中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例如通过采用可再生资源和清洁能源来实现低碳排放[1]。经济性原则强调在追求绿色化的同时,确保供应链的运作具有成本效益,避免因过度环保投入而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6]。协同性原则则关注供应链各参与方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包括供应商、制造商、物流服务商等,通过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1]。这些原则共同构成了绿色供应链构建的基础框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3.2 关键要素分析
影响工程项目绿色供应链构建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供应链各参与方的绿色意识、技术水平以及政策法规环境。首先,绿色意识的提升是推动供应链绿色转型的重要前提,只有当企业和管理者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主动采取措施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排放[9]。其次,技术水平决定了绿色供应链的实施能力,例如先进的低碳技术和数字化工具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管理能力[12]。最后,政策法规环境为绿色供应链的构建提供了外部驱动力,政府通过制定碳减排目标、环保标准和激励政策,可以引导企业向绿色化方向转型[9]。这些要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绿色供应链的构建进程。
3.3 构建策略研究
构建工程项目绿色供应链的具体策略包括选择绿色供应商、优化绿色物流网络以及推广绿色金融等。选择绿色供应商是构建绿色供应链的首要环节,企业应优先选择具备环保认证、低碳生产能力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的供应商,以确保供应链源头的绿色化[4]。优化绿色物流网络则通过合理规划运输路线、采用新能源车辆和改进仓储管理等方式,减少物流过程中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5]。此外,推广绿色金融工具如绿色债券和碳信用交易,可以为绿色供应链的建设和运营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激励更多企业参与绿色实践[4]。这些策略的综合应用有助于全面提升工程项目绿色供应链的构建水平。
4. 工程项目绿色供应链的多目标优化
4.1 优化目标确定
在碳中和背景下,工程项目绿色供应链的多目标优化需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及资源利用等多方面因素。成本最小化是供应链优化的基本目标之一,旨在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流程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2]。与此同时,碳排放最低化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指标,要求供应链各环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3]。此外,资源利用率最大化体现了绿色供应链的核心理念,即通过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目标共同构成了工程项目绿色供应链优化的重要方向。
4.2 目标相互关系分析
上述优化目标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成本最小化与碳排放最低化可能存在冲突。例如,采用低碳技术和设备通常需要较高的初始投资,这可能增加短期成本,但从长期来看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并提升企业形象[3]。另一方面,资源利用率最大化与碳排放最低化具有协同效应,因为高效利用资源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从而间接降低碳排放[14]。因此,在优化过程中需权衡各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整体最优。
4.3 优化模型与方法探讨
为应对多目标优化问题,线性规划和层次分析法等模型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工程项目绿色供应链优化中。线性规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多个目标转化为单一目标函数,并在约束条件下求解最优解,适用于处理复杂的线性关系[13]。层次分析法则通过分层结构模型,将定性问题定量化,帮助决策者在多个目标间进行优先级排序,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优化方案[14]。这些方法的有效应用,为工程项目绿色供应链的多目标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5. 案例分析
5.1 成功案例分析
在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工程项目绿色供应链的构建与优化已成为行业实践的重要方向。以某大型建筑项目为例,该项目通过引入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成功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和碳排放量的显著下降[7]。具体而言,项目团队在供应链上游选择了符合环保标准的绿色供应商,确保了原材料生产过程中的低碳化;同时,在施工阶段采用了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如智能化监控系统与可再生能源设备,进一步降低了能源消耗[10]。此外,项目还通过优化物流网络,减少了运输环节中的碳排放,并建立了全流程的碳排放核算体系,为后续改进提供了数据支持。最终,该项目不仅提前完成了预设的碳减排目标,还在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证明了绿色供应链在工程项目中的可行性和价值。
另一典型案例来自制浆造纸行业的绿色建造项目。该项目通过调整能源结构,采用生物质原料和热电联产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中的低碳化转型[12]。同时,项目团队在设计阶段即融入“双碳”目标,将绿色理念贯穿于咨询、施工、运营全过程。例如,通过改进蒸煮技术和无元素氯漂白工艺,项目大幅减少了化学品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此外,数字化“双碳”管理平台的引入使得项目能够实时监测碳排放情况并进行动态优化。这些措施不仅帮助项目实现了显著的碳减排效果,还为其赢得了多项绿色认证,提升了市场竞争力[7]。以上案例表明,通过科学规划和协同实施,工程项目绿色供应链能够在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之间实现平衡。
5.2 经验教训总结
通过对上述成功案例的分析,可以总结出若干经验教训,为其他工程项目的绿色供应链构建提供参考。首先,明确的目标设定和系统的规划是成功的关键。例如,建筑项目通过建立全流程碳排放核算体系,为后续优化提供了清晰的方向;而制浆造纸项目则通过将“双碳”目标融入全过程管理,确保了绿色理念的一致性和连贯性[10][12]。其次,技术创新在绿色供应链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智能化监控系统的应用,还是数字化“双碳”管理平台的开发,都体现了技术进步对提升供应链效率和降低碳排放的支撑作用[7]。
然而,案例分析也揭示了若干挑战和不足之处。例如,部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面临技术成熟度不足的问题,导致某些绿色技术的应用效果未能达到预期[10]。此外,资金短缺和市场不确定性也是常见的障碍,特别是在初期投入较大的情况下,如何平衡成本与收益成为一大难题[12]。对此,项目团队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合作、拓宽融资渠道以及提高市场预测能力等措施,有效缓解了这些问题。这些经验教训表明,构建绿色供应链不仅需要科学规划和技术支持,还需在政策、资金和市场等多方面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9]。
6. 实施障碍与应对措施
6.1 实施障碍分析
在构建与优化工程项目绿色供应链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技术难题是首要挑战,例如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较高的技术积累与创新投入,而当前部分企业的技术水平难以满足绿色供应链的要求[2]。此外,资金短缺问题也较为突出,绿色供应链的构建往往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包括绿色设备的采购、技术升级等,这对企业的资金实力提出了较高要求[9]。同时,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尚不稳定,市场需求波动较大,导致企业在绿色供应链实施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市场压力[2]。
6.2 应对措施提出
针对上述障碍,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首先,加强技术研发,企业应加大在绿色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等方式,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以解决绿色供应链构建中的技术难题[9]。其次,拓宽融资渠道,除传统的银行贷款外,企业还可探索绿色债券、碳交易等新型融资方式,缓解资金短缺问题,为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12]。最后,提高市场预测能力,企业应加强对市场动态的监测与分析,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精准预测市场需求变化,降低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从而推动绿色供应链的稳定发展[9]。
7.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7.1 新技术应用趋势
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工程项目绿色供应链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收集、分析供应链各环节的数据,实现资源利用的精准优化和碳排放的实时监测,从而提升供应链的绿色化水平[4]。人工智能则可以通过智能算法对供应链网络进行优化设计,提高物流效率并降低能源消耗。此外,人工智能在需求预测和供应链风险管理方面的应用,也将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影响[14]。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实现供应链的智能化转型,还能为碳中和目标的达成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7.2 全球化协作趋势
在碳中和背景下,工程项目绿色供应链的全球化协作成为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势。全球化协作能够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推动绿色技术和经验的共享,从而提升全球供应链的绿色化水平[1]。例如,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技术转移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绿色供应链建设能力,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可以为全球供应链提供更多的绿色资源。此外,全球化协作还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增强供应链的韧性和可持续性[7]。因此,加强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构建全球化的绿色供应链体系,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和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卜云峰;蓝式贤.“双碳”背景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J].中国储运,2023,(2):138-139.
[2]邹霞;冯子洋;郑月龙;王琳.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供应链碳中和融资策略研究[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3,(5):91-100.
[3]邵举平;周将军;孙延安.“碳中和”背景下基于演化博弈与双层规划的供应链减排动力研究[J].运筹与管理,2023,32(12):79-85.
[4]无.构建现代绿色智慧供应链,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J].电力设备管理,2021,(6):142-145.
[5]范建昌;陈双双;陈威;万娜娜;李余辉.供应链绿色低碳审查与激励策略研究[J].供应链管理,2021,2(12):36-49.
[6]曹伟.努力推动绿色供应链高质量发展[J].华北电业,2022,(10):1-1.
[7]于晓辉.绿色供应链为电力行业低碳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J].华北电业,2022,(10):74-75.
[8]翁成波.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J].质量与认证,2021,(8):38-39.
[9]刘欣.“双碳”目标背景下供应链社会责任协同治理研究[J].福建商学院学报,2021,(5):52-58.
[10]周俊;徐新卫;谢尚金;邓佳佳.基于三方博弈建筑绿色供应链演化路径与仿真分析[J].农业与技术,2022,42(24):97-103.
[11]林博.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应用研究[J].智能城市应用,2023,6(7):48-50.
[12]张志;张恒来;章慧群.“双碳”目标下工程行业助力制浆造纸行业绿色建造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造纸,2022,41(3):92-96.
[13]李红镝;周韵梓.公路工程绿色低碳施工方案评价——基于“碳中和”与造价双目标[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2(7):106-112.
[14]李煜华;袁亚雯.碳中和目标下制造企业闭环供应链低碳转型机制研究——基于DEMATEL-ISM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3):226-234.
[15]魏际刚;温明月.中国特色供应链发展理论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技术,2024,43(6):65-75.
作者简介:辛旭峰(1972—),男,汉族,山东青岛人,大专,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