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解释性AI在自动驾驶决策中的可视化路径研究——从黑箱到透明决策
DOI10.12428/zgjz2025.10.314,PDF 下载: 14  浏览: 63 
作者石志中1余凯2温建3
摘要:

1. 引言

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背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驾驶技术在交通出行和物流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目前,许多欧洲国家、美国和加拿大已大幅增加部署到道路网络的自动驾驶汽车数量,百度第六代自动驾驶汽车Apollo RT6也已在十多个城市提供出租叫车服务[9]。此外,自动驾驶技术在物流运输中的潜力同样不可忽视,其能够显著提升运输效率并降低人力成本。然而,尽管自动驾驶技术展现了巨大的应用前景,但其决策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仍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尤其是在复杂交通环境下,自动驾驶车辆需要实时处理大量传感器数据以做出即时决策,这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提出了极高要求[5]。因此,确保自动驾驶决策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仅是技术发展的关键,也是推动其产业化应用的重要前提。

可解释性AI在自动驾驶中的重要性:自动驾驶系统的决策过程通常依赖于深度学习模型,而这些模型因其高度非线性特性常被视为“黑箱”,其内部逻辑难以理解[2]。这种“黑箱”问题不仅带来了安全隐患,还引发了用户对系统的信任危机。例如,Uber自动驾驶汽车在公共道路致路人死亡、特斯拉Model S在高速公路追尾消防车等事故,均凸显了深度学习模型不可解释性所带来的风险[9]。在此背景下,可解释性AI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工具。通过提供透明且可理解的决策过程,可解释性AI能够帮助人类理解自动驾驶系统的行为逻辑,从而增强对其决策的信任[3]。同时,可解释性AI还有助于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为系统优化提供重要参考,进而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向更安全可靠的方向发展。

2. 自动驾驶决策的“黑箱”问题

2.1 “黑箱”问题表现

自动驾驶系统中AI模型的决策原理和过程往往难以被理解,这主要体现在深度神经网络等复杂模型的广泛应用上。深度神经网络通常包含上百层网络和亿级参数,其高度非线性的特性使得内部逻辑不明晰,难以通过直观的方式揭示决策过程[2]。例如,在环境感知和目标检测任务中,尽管深度学习算法能够提供较高的预测精度,但其决策依据却隐藏在复杂的计算过程中,用户无法直接理解模型为何做出特定决策[9]。此外,AI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可能受到数据分布不均或噪声的影响,进一步增加了其决策过程的不透明性。这种“黑箱”特性不仅限制了自动驾驶技术在高风险领域的应用,也为后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评估带来了挑战。

2.2 “黑箱”问题影响

“黑箱”问题对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用户信任度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由于AI模型的决策过程缺乏透明性,当事故发生时,责任界定变得异常困难。例如,Uber自动驾驶汽车在公共道路致路人死亡以及特斯拉Model S在高速公路追尾消防车等事故,均暴露出自动驾驶系统在决策过程中的不可控风险[3]。这些事故不仅引发了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安全性的质疑,也使得法律和监管机构在制定相关法规时面临诸多难题。其次,“黑箱”问题直接导致了用户对自动驾驶系统的信任危机。用户无法理解AI模型的决策逻辑,自然难以对其行为产生信任。研究表明,缺乏透明性的AI系统会降低用户的接受度和使用意愿,从而阻碍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和应用[10]。因此,解决“黑箱”问题不仅是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提升用户信任和社会接受度的关键所在。

3. 可解释性AI概述

3.1 可解释性AI概念

可解释性AI(Explain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XAI)是指通过技术手段使人工智能系统的决策过程及其结果能够被人类所理解和判读的一类人工智能技术[3]。其核心在于提供透明性,确保AI模型的决策逻辑可以被解释,从而帮助用户理解模型为何做出特定决策。可解释性通常分为可理解和可判读两个方面:可理解性要求模型内部的工作机理透明,能够对决策结果给出合理的解释;可判读性则强调用户能够清晰地掌握模型的行为边界和结果预测能力[6]。在自动驾驶领域,可解释性AI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因为其决策过程直接关系到乘客和行人的生命安全。

3.2 可解释性AI技术手段

可解释性AI的主要实现途径包括视觉解释、扰动解释、知识解释和自身解释四种方法[1][2]。视觉解释通过可视化手段直观展示AI模型内部结构,例如利用热图显示神经网络中神经元的功能和权重强度,从而揭示模型的运行规律和工作原理。扰动解释则通过对输入数据进行微小调整,观察模型输出的变化,以此探索数据对决策过程的影响。知识解释借助知识图谱等符号化工具,将决策结论与原因之间的因果关系路径化,帮助用户理解模型的决策流程。自身解释则侧重于研发全新的可解释模型或模仿者模型,例如使用具备可解释性的传统模型来“模仿”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从而实现对后者的解释[1]。这些技术手段为自动驾驶决策的可视化提供了多样化的工具和方法。

4. 可解释性AI在自动驾驶决策中的应用

4.1 实现透明决策的必要性

自动驾驶决策的透明性对于保障行车安全、提升用户信任以及满足法律法规要求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首先,透明的决策过程能够显著降低因AI模型复杂性导致的安全隐患,例如在紧急情况下提供清晰的可解释性信息,有助于避免潜在风险[7]。其次,决策透明性能够增强用户对自动驾驶系统的信任,尤其是在事故责任界定方面,透明决策可以为司法机构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减少争议并提高公众接受度[10]。此外,随着各国对自动驾驶技术监管力度的加强,透明决策已成为满足法规要求的必要条件。例如,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强调算法决策的透明性,要求企业向用户提供清晰的解释[7]。因此,实现自动驾驶决策的透明性不仅是技术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接受度和法律合规性的重要保障。

4.2 可解释性AI技术应用

将可解释性AI技术应用于自动驾驶决策,能够有效破解“黑箱”问题,提升决策过程的透明性。其中,视觉解释技术作为一种直观的手段,在自动驾驶环境感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可视化神经网络中神经元的功能与权重强度,可以清晰地展示自动驾驶系统如何识别道路、行人及其他障碍物[1]。此外,扰动解释技术通过对输入数据进行微调,并比较调整前后模型输出的变化,能够帮助研究人员理解哪些数据特征对决策过程影响最大[9]。知识解释技术则利用知识图谱等符号化工具,绘制决策结论与原因之间的因果路径,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解释。例如,在自动驾驶场景中,知识图谱可以展示车辆决策背后的逻辑链条,如“因检测到前方行人而减速”[1]。最后,自身解释技术通过研发全新的可解释性模型,能够从本质上提升AI系统的透明性。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为自动驾驶决策的可视化路径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9]

5. 自动驾驶决策的可视化路径

5.1 可视化方法类型

在自动驾驶领域,可视化方法主要包括图像和图表等形式,这些方法在展示自动驾驶决策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图像可视化通过热力图等方式突出显示影响决策的关键区域,例如Bojarski等人提出的VisualBackProp方法能够展示哪些输入像素对卷积神经网络(CNN)的预测贡献最大[9]。这种方法不仅帮助调试模型,还增强了用户对决策过程的理解。此外,图表可视化则通过结构化数据呈现决策逻辑,如利用雷达图或时间序列图展示传感器数据的变化趋势,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决策依据[12]。这些可视化手段共同构建了从“黑箱”到透明决策的桥梁,提升了自动驾驶系统的可解释性。

5.2 可视化路径实现

实现自动驾驶决策的可视化路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以直观展示AI决策的依据。首先,通过融合多层次决策信息的视觉解释方法,可以挖掘特征图中高细粒度局部层次的决策信息,并生成与决策结果相关性强的加权特征图[13]。其次,利用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器(AR-HUD)等交互界面,将可视化结果嵌入到驾驶环境中,使用户能够实时感知车辆的行为决策。研究表明,采用图标作为视觉解释类型时,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和行为意愿显著提升,这进一步验证了可视化路径的有效性[12]。此外,通过显示影响决策的关键传感器数据,如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的输入信息,可以帮助用户理解车辆如何感知周围环境并做出相应决策[3]。这些技术的结合不仅提高了可视化路径的实用性,还为自动驾驶系统的透明化决策提供了可靠支持。

6. 可视化路径面临的挑战与解决策略

6.1 技术难题

实现自动驾驶决策的可视化路径面临诸多技术难题,其中数据融合与处理的复杂性尤为突出。自动驾驶系统需要整合来自多传感器的异构数据,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等,这些数据具有不同的时空特性和分辨率,对其进行高效融合与处理是一项巨大挑战[5]。此外,深度学习模型虽然在感知与决策任务中表现出色,但其复杂的网络结构和高维特征空间使得中间过程难以解读,从而增加了可视化设计的难度[13]。因此,如何在保证模型性能的同时,提取并可视化关键决策信息,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瓶颈。

6.2 数据隐私问题

在可视化过程中,数据隐私保护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自动驾驶系统收集的大量环境数据和个人行为数据包含敏感信息,如车辆位置、乘客身份及行驶轨迹等,一旦泄露将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10]。特别是在可视化路径中,为了提升决策透明度,部分中间数据或原始数据可能被用于展示,这进一步增加了敏感数据暴露的风险[14]。因此,在实现可视化路径的同时,必须平衡透明性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避免因过度披露而导致用户信任危机。

6.3 解决策略

针对上述技术难题和数据隐私问题,可采取多种策略加以应对。首先,在技术层面,采用先进的数据融合算法和特征选择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数据处理的复杂性,并突出关键决策信息[5]。其次,在隐私保护方面,加密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可以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有限度的可视化[10]。此外,建立严格的数据访问控制机制和匿名化处理流程,也能进一步减少数据泄露风险,从而为可视化路径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14]

7. 可解释性AI在自动驾驶决策可视化路径的未来展望

7.1 新兴技术推动

随着5G、物联网(IoT)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驾驶决策的可视化路径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5G网络以其高带宽和低延迟的特性,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了实时数据传输的能力,这使得车辆能够快速获取并处理来自外部环境的大量感知信息[14]。同时,物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车辆能够与其他智能设备实现无缝连接,从而构建更加复杂的交通生态系统。这种高度互联的环境不仅提升了自动驾驶系统的决策效率,还为可视化路径的实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数据支持。例如,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收集的实时路况信息可以被用于生成更加精确的决策解释模型,从而增强用户对自动驾驶系统的信任度。此外,边缘计算作为5G和物联网的重要补充,能够在靠近数据源的位置进行数据处理,进一步减少延迟并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这对于需要快速决策的自动驾驶场景尤为重要[14]

7.2 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可解释性AI在自动驾驶决策可视化路径中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高效化。一方面,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Transformer等新型模型的应用,自动驾驶系统能够在多模态轨迹预测任务中实现更高的精度和更强的可解释性[5]。例如,基于Transformer的模型能够通过长距离建模能力和并行计算能力,更好地捕捉复杂交通场景中的不确定性,并为用户提供更加直观的决策解释。另一方面,可视化方法本身也将朝着更加智能和高效的方向发展。未来的可视化工具可能会结合增强现实(AR)技术,将决策过程以三维形式直接叠加到现实世界中,从而使用户能够更清晰地理解系统的决策依据[1]。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可解释性AI的研究重点也将逐步从单一模型的解释转向整个系统的透明化设计,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动驾驶决策的安全性和可靠性[5]

参考文献

[1]王梓屹;简萌;李彬;孙新.2023年可解释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发展动向分析[J].无人系统技术,2024,7(2):113-120.

[2]孔祥维;王子明;王明征;胡祥培.人工智能使能系统的可信决策:进展与挑战[J].管理工程学报,2022,36(6):1-14.

[3]郭炜炜;王琦.人-无人车交互中的可解释性交互研究[J].包装工程,2020,41(18):22-28.

[4]赵延玉;赵晓永;王磊;王宁宁.可解释人工智能研究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23,59(14):1-14.

[5]黄峻;田永林;戴星原;王晓;平之行.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驾驶多模态轨迹预测方法:现状及展望[J].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2023,5(2):180-199.

[6]张林超;周树德;朱宇晴.可解释人工智能的军事应用前景分析[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23,18(8):690-696.

[7]张永忠.论人工智能透明度原则的法治化实现[J].政法论丛,2024,(2):124-137.

[8]王晶昱.基于可解释性人工智能的软件工程技术探究[J].家电维修,2024,(5):65-67.

[9]陈冲;陈杰;张慧;蔡磊;薛亚茹.深度学习可解释性综述[J].计算机科学,2023,50(5):52-63.

[10]陈兵.人工智能应用的科技伦理与法治化建设[J].人民论坛,2024,(12):66-70.

[11]姜婷婷;许艳闰;傅诗婷;陆伟.人智交互体验研究:为人本人工智能发展注入新动力[J].图书情报知识,2022,39(4):43-55.

[12]李卓;童先顺;田慧溢;刘星辰.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器视觉解释类型对自动驾驶系统用户接受度的影响[J].图书情报知识,2023,40(2):40-48.

[13]杨传栋;钱立志;孙子文;陈栋;凌冲.融合多层次决策信息的视觉解释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24,60(3):246-254.

[14]谭敏.人工智能及其发展应用[J].葡萄酒,2024,(3):209-211.

[15]吕雯瑜;曹康康.走向道德人工智能(AI)——赋予人工智能系统道德人格和构建可解释人工智能[J].学术探索,2023,(12):24-34.
作者简介:石志中(1983—),男,汉族,河北衡水人,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