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国露天煤矿产量占煤炭总产量的 20% 以上,其开采规模大、作业环节多、设备密集的特点,导致安全风险较井工煤矿更为集中,边坡垮塌、车辆碰撞、机械伤害等事故时有发生。在此背景下,《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明确将露天煤矿纳入标准化管理范畴,要求通过 “岗位达标、专业达标、企业达标” 三级建设,实现安全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与精细化。然而,部分露天煤矿在标准化建设中存在 “重形式、轻实效” 的问题,如制度体系与现场作业脱节、设备维护标准执行不到位、人员安全培训浮于表面等,导致标准化建设未能充分发挥风险防控作用。基于此,本文从标准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切入,构建科学的效果评估体系,结合实际数据量化分析实施成效,旨在为露天煤矿持续优化安全管理模式、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提供可行方案。
一、露天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与关键路径
1.1 核心建设内容
露天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需围绕 “人、机、环、管” 四大要素展开,形成全流程、全要素的安全管控体系。在安全管理层面,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规程》等法规,建立 “矿长负总责、分管领导抓具体、岗位人员担责任” 的三级责任体系,明确边坡监测、爆破作业、运输调度等 12 个关键环节的安全操作规程,并将标准细化至每道工序的操作步骤与风险管控要点。例如,边坡作业需制定 “日常巡查 - 月度监测 - 季度评估” 的动态管理标准,边坡变形预警值设定为水平位移≥5mm / 天或竖向位移≥3mm / 天,确保及时发现滑坡风险。
在设备管理层面,需针对露天煤矿常用的挖掘机、自卸卡车、穿孔机等大型设备,建立 “采购 - 使用 - 维护 - 报废” 全生命周期标准。设备入场前需通过安全性能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日常运行中需执行 “日点检、周保养、月检修” 制度,点检内容涵盖制动系统、液压系统、照明信号等 28 项关键指标,设备完好率需保持在 95% 以上;老旧设备需依据使用年限与性能衰减情况,制定明确的报废标准,避免 “带病运行”。
在人员管理层面,需构建 “培训 - 考核 - 上岗 - 复训” 的闭环标准体系。新员工需完成不少于 72 学时的安全培训,内容包括岗位风险识别、应急处置技能、标准操作流程等,考核合格后签订岗位安全责任书方可上岗;在岗人员每季度需参加不少于 24 学时的复训,重点强化新增风险点与标准更新内容的培训,确保人员安全意识与操作能力持续符合标准要求。
在环境管理层面,需针对露天煤矿的粉尘、噪声、边坡稳定性等环境风险,制定专项管控标准。粉尘浓度需控制在井下作业场所≤2mg/m³、地面作业场所≤1mg/m³,通过安装喷雾降尘系统、车辆冲洗装置等设备实现达标;边坡角需根据煤层赋存条件与地质结构,制定不超过 35° 的最大允许边坡角标准,定期采用无人机航拍与全站仪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边坡形态符合安全要求。
1.2 关键实施路径
露天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需依托 “组织保障 - 技术支撑 - 监督考核” 三大路径,确保标准落地见效。在组织保障方面,需成立由矿长任组长的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技术、设备、人力等专项工作组,明确各小组的职责分工与时间节点。例如,技术组负责标准体系的制定与更新,设备组负责设备标准化维护,人力组负责人员标准化培训,形成 “分工明确、协同推进” 的工作机制。同时,需将标准化建设纳入企业年度经营目标,与部门绩效、个人薪酬直接挂钩,激发全员参与标准化建设的积极性。
在技术支撑方面,需借助智能化技术提升标准执行的精准性与高效性。例如,在边坡监测环节,引入物联网技术构建实时监测系统,通过布设位移传感器、应力传感器等设备,实现边坡数据的 24 小时实时传输与自动预警,当数据超出标准阈值时,系统可自动推送预警信息至管理人员,缩短风险响应时间;在运输调度环节,采用北斗定位系统与智能调度平台,实现自卸卡车的路径优化与车速管控,将车辆碰撞事故风险降低 80% 以上。此外,需定期组织技术攻关,针对标准化建设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如复杂地质条件下的边坡标准优化、大型设备的智能维护标准制定等,联合科研院所开展技术研究,确保标准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在监督考核方面,需建立 “日常检查 - 月度考核 - 年度评审” 的监督标准体系。日常检查由安全员按岗位标准进行现场巡查,每日记录检查结果并形成问题整改清单,要求责任部门在 48 小时内完成整改;月度考核由标准化领导小组依据各部门的标准执行情况,从安全管理、设备运行、人员行为等维度进行量化评分,评分结果分为优秀(90 分以上)、合格(70-89 分)、不合格(70 分以下)三个等级,不合格部门需制定专项整改计划并限期达标;年度评审需邀请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评估,评估合格的企业可申报省级或国家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煤矿,评估不合格的企业需暂停生产并限期整改,直至达到标准要求。
二、露天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效果的评估体系构建
2.1 评估指标设计
基于露天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构建多维度、可量化的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共包含 4 个一级指标与 12 个二级指标,具体指标设计如下表所示。指标选取遵循 “科学性、可操作性、针对性” 原则,一级指标涵盖安全管理、设备运行、人员行为、事故防控,二级指标则选取能够直接反映标准执行效果的关键参数,如制度执行率、设备故障停机率、人员违章率等,确保评估结果真实可靠。
表 露天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2.2 评估方法选择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式,对露天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估。首先,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邀请 10 位露天煤矿安全管理专家、技术人员组成评估小组,采用 1-9 标度法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打分,构建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确保权重分配的合理性。经计算,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安全管理(0.25)、设备运行(0.30)、人员行为(0.20)、事故防控(0.25),其中设备运行指标权重最高,体现了设备安全对露天煤矿生产的核心影响。
其次,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指标进行量化评分。根据评估指标的实际数据,将指标完成情况分为 “优秀(90-100 分)、良好(80-89 分)、合格(70-79 分)、不合格(70 分以下)” 四个等级,构建模糊评价矩阵。结合各指标权重,通过矩阵运算得出综合评价得分,得分≥90 分为 “优秀”,80-89 分为 “良好”,70-79 分为 “合格”,<70 分为 “不合格”。该方法能够有效处理评估过程中的模糊性问题,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三、露天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效果的数据分析与验证
3.1 基础数据采集与处理
为验证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效果,选取国内 20 家露天煤矿作为研究样本,其中 15 家已完成标准化建设(建设组),5 家未开展标准化建设(对照组),样本覆盖山西、内蒙古、新疆等主要露天煤矿产区,产能均在 300 万吨 / 年以上,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数据采集周期为 2019-2023 年,其中建设组的标准化建设周期为 2021-2022 年,数据分为建设前(2019-2020 年)与建设后(2023 年)两个阶段,对照组数据为 2019-2023 年连续 5 年的数据。
数据来源包括企业年度安全报告、国家能源局事故统计平台、设备运行台账、人员培训记录等,数据处理采用 SPSS 2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t 检验等方法,对比分析建设组与对照组、建设前与建设后的指标差异,验证标准化建设的实际效果。
3.2 实施效果的量化分析
从安全管理指标来看,建设组在标准化建设后,制度执行率从建设前的 78.3% 提升至 96.5%,培训考核合格率从 82.1% 提升至 98.7%,隐患整改完成率从 85.6% 提升至 100%,三项指标均达到目标值要求;而对照组的制度执行率、培训考核合格率、隐患整改完成率五年间平均分别为 76.5%、80.3%、83.2%,无明显提升。t 检验结果显示,建设组建设后与建设前的安全管理指标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的差异同样显著(P<0.05),表明标准化建设有效提升了安全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从设备运行指标来看,建设组建设后的设备完好率从 85.2% 提升至 98.5%,设备故障停机率从 6.8% 降至 1.5%,设备标准化维护率从 72.4% 提升至 100%;对照组的设备完好率五年间平均为 84.8%,设备故障停机率平均为 7.1%,设备标准化维护率平均为 70.6%,与建设组建设前水平基本持平。数据表明,标准化建设通过规范设备维护流程、强化设备点检标准,显著提升了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减少了因设备故障导致的生产中断。
从人员行为指标来看,建设组建设后的岗位违章率从 18.7‰降至 4.2‰,应急处置技能达标率从 75.3% 提升至 96.8%,安全责任书签订率保持 100%;对照组的岗位违章率五年间平均为 19.2‰,应急处置技能达标率平均为 73.5%,安全责任书签订率虽达到 100% 但执行效果不佳。这一结果说明,标准化建设通过强化人员培训与考核,有效提升了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与操作技能,减少了违章作业行为,为安全生产奠定了人员基础。
从事故防控指标来看,建设组建设前年均事故起数为 9.2 起,百万吨死亡率为 0.32,事故经济损失年均 1200 万元;建设后年均事故起数降至 3.0 起,较建设前下降 67.2%,百万吨死亡率降至 0.08,事故经济损失年均降至 480 万元,较建设前降低 60%。对照组五年间年均事故起数为 8.8 起,百万吨死亡率为 0.30,事故经济损失年均 1150 万元,无明显下降趋势。这一数据充分印证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在降低事故风险、减少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方面的显著效果,是提升露天煤矿本质安全水平的关键举措。
结语
露天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降低事故风险的核心路径,通过规范 “人、机、环、管” 四大要素的管理标准,能够显著降低事故率、提升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本文构建的效果评估体系与数据分析结果,验证了标准化建设的有效性,同时指出了当前建设中存在的个性化不足、智能化融合度低、长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未来,露天煤矿需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建设的个性化定制与智能化升级,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从 “达标合规” 向 “提质增效” 转变,为我国煤炭行业的安全、高效、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芬. 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实施效果及测度方法研究[J]. 中国标准化, 2015, 21(4): 1-6.
2. 刘晓东, 张永胜, 王立军. 露天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实施效果评估研究[J]. 煤炭工程与安全, 2017, 44(5): 76-80.
3. 李晓亮, 张晓军, 穆三奴, 等. 露天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J]. 煤炭技术, 2018, 45(2): 1-5.
4. 张立新, 王芳, 郭瑞军. 露天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实施效果评估体系研究[J]. 煤炭技术, 2019, 46(1): 1-4.
5. 刘伟, 王立军, 李晓亮. 露天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 煤炭工程与安全, 2020, 47(3):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