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安全帽集成AI视觉识别系统在建筑工地违章行为监测中的应用
王毅1 王雷2 王钧3
1.乐山协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614800;2.江苏省镇江市新区永隆城市广场慧景湾4幢206室 212000;3.重庆市九龙坡区红育坡70号附3号5 400039

复制成功

摘要:

建筑工地安全事故频发,违章行为是重要诱因,因此违章行为监测对保障工地安全至关重要。智能安全帽集成AI视觉识别系统作为一种创新解决方案,其硬件主要由摄像头、传感器、通信模块等组成,AI视觉识别系统通过数据采集、传输与处理流程,利用目标检测、图像识别等算法实现违章行为识别。该系统在高处作业、安全帽佩戴、机械操作等违章行为监测场景中应用广泛,具有提高监测效率、精准预警、降低人力成本等优势,但也面临环境干扰、数据隐私安全、系统成本与推广难度等挑战。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验证了其有效性,未来该系统有望在技术优化、与其他智能设备融合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进一步提升工地安全管理水平。

关键词: 智能安全帽AI视觉识别系统建筑工地违章行为监测
DOI: 10.12428/zgjz2025.10.337
基金资助:

1. 引言

研究背景:建筑工地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根据相关统计,2019年超过1000名职工死于工地不安全行为,其中许多事故由违章行为引发,如不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未系安全带等[1]。违章行为不仅直接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引发停工整顿,进一步影响工程进度和企业声誉。因此,实时监测和纠正违章行为对于保障工地安全至关重要,能够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提升施工安全管理水平[7]

传统监测方式及不足:传统的工地违章行为监测主要依赖人工巡检和视频监控。人工巡检虽然能够发现部分违章行为,但存在效率低下、主观性强的问题,且难以实现全天候覆盖[3]。视频监控则受限于摄像头的视野范围和环境因素,如光线不足、遮挡物等,导致监测准确性不足。此外,传统视频监控需要人工查看录像,实时性较差,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5]。这些问题表明,传统监测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建筑工地复杂环境下的安全管理需求。

智能安全帽集成AI视觉识别系统的重要性:智能安全帽集成AI视觉识别系统作为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为建筑工地安全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该系统通过内置摄像头和传感器,结合先进的AI算法,能够实时采集施工现场数据,并自动识别违章行为,如未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未系安全带等[2]。相比传统监测方式,该系统具有高效、精准、实时等优势,能够显著提升工地安全管理水平。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和反馈,系统还能帮助管理人员制定更科学的安全管理策略,从而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推动工地安全管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10]

2. 智能安全帽集成AI视觉识别系统概述

2.1 智能安全帽的构造

智能安全帽作为集成了AI视觉识别系统的核心设备,其硬件组成主要包括摄像头、传感器和通信模块。摄像头负责捕捉施工现场的实时图像或视频流,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原始数据[6]。传感器则用于采集环境信息,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这些数据可以辅助AI算法在复杂环境下更准确地识别违章行为[13]。通信模块则通过无线网络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云端或本地服务器,确保信息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此外,部分智能安全帽还配备了SOS呼救功能和一键召回功能,以应对紧急情况,进一步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13]

2.2 AI视觉识别系统的原理

AI视觉识别系统的技术架构主要包含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三个关键流程。在数据采集阶段,智能安全帽上的摄像头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监控,并将视频流抽帧转化为静态图像,以便后续分析[6]。传输阶段则通过通信模块将采集到的图像数据上传至云端或本地服务器,这一过程通常采用高效的编码转换技术以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和带宽占用[4]。在数据处理阶段,系统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图像进行分析,其中目标检测算法(如YOLO V3)被广泛应用于识别图像中的特定对象,例如工人是否佩戴安全帽、安全带是否系紧等[14]。通过对这些算法的优化训练,系统能够实现对违章行为的精准识别和实时预警,从而显著提升工地安全管理的效率与准确性[4]

3. 智能安全帽集成AI视觉识别系统在建筑工地违章行为监测中的应用场景

3.1 高处作业违章行为监测

智能安全帽集成AI视觉识别系统通过内置摄像头实时采集高处作业场景的图像数据,并利用AI算法对图像进行分析处理。针对未系安全带的行为,系统基于目标检测算法定位施工人员的位置,并结合图像特征判断其是否佩戴安全带;对于安全带佩戴不规范的情况,系统通过深度学习模型识别安全带的佩戴状态,如是否松弛或未正确固定。一旦检测到违章行为,系统立即发出预警信号,提醒相关人员及时纠正,从而有效降低高处坠落事故的风险[3][8]

3.2 安全帽佩戴违章行为监测

该系统能够精准识别不正确佩戴安全帽的行为。通过AI视觉识别技术,系统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逐帧分析,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等算法模型提取安全帽的特征信息。例如,当检测到帽带未系紧时,系统通过分析帽带的形态和松紧度进行判断;若发现安全帽破损,则依据图像的纹理和形状特征识别异常情况。这种实时监测机制确保了施工人员始终正确佩戴安全帽,显著提升了工地的安全防护水平[1][6]

3.3 机械操作违章行为监测

智能安全帽集成AI视觉识别系统在机械操作违章行为监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系统借助机器视觉技术,对施工现场的机械操作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对于无证操作行为,系统可通过人脸识别技术验证操作人员的身份信息,判断其是否具备相应资质;针对操作不规范的情况,系统利用预设的行为模式库,对比实际操作动作与规范动作的差异,一旦发现违规操作,立即发出警报,保障机械使用安全,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事故[8][15]

4. 智能安全帽集成AI视觉识别系统在建筑工地违章行为监测中的优势

4.1 提高监测效率

智能安全帽集成AI视觉识别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和自动识别违章行为,显著提升了建筑工地的安全管理效率。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依赖于安全人员的经验与注意力,不仅耗时耗力,还容易因人为疏忽或主观判断差异而导致漏检[2]。而基于AI视觉识别技术的智能系统能够全天候运行,利用摄像头和传感器采集施工现场数据,并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快速分析图像与视频内容,实现对未穿戴安全帽、高空作业未系安全带等违章行为的即时捕捉与预警[5]。这种高效的自动化监测方式大幅减少了人工干预的需求,同时避免了传统视频监控中需要人工逐帧查看的繁琐流程,从而将有限的人力资源重新分配到更复杂的任务中,整体提升了工地安全管理的响应速度与执行力。

4.2 精准预警

AI算法作为智能安全帽视觉识别系统的核心,赋予了其在违章行为监测中的高精度与可靠性。通过对海量图像数据进行训练,系统能够准确识别各种复杂场景下的安全隐患,例如帽带未系紧、反光衣缺失以及机械操作不规范等行为[3]。一旦检测到潜在风险,系统会立即触发预警机制,通过蜂鸣器、显示屏或移动终端向相关人员发送警报信息,从而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10]。此外,该系统还能够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进一步优化预警模型的灵敏度与准确性,确保即使在光线不足、背景嘈杂等不利条件下,也能保持稳定的性能表现。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化预警手段,不仅提高了安全管理的科学性,也为工地构建了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

4.3 降低人力成本

智能安全帽集成AI视觉识别系统的应用,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在降低人力成本方面表现突出。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通常需要大量专职人员进行现场巡检与监督,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薪酬支出,还可能因人员流动性大而影响管理效果[7]。相比之下,智能化系统的部署能够减少人工巡检的频率与规模,使企业得以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技术升级与业务拓展中。例如,在胶州市智慧工地建设项目中,部分规模以上工程已通过智能化监控平台实现了对重大风险源的实时管理,显著降低了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与数量需求[13]。从长远来看,这种以技术替代人力的模式不仅有助于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还能为企业创造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5. 智能安全帽集成AI视觉识别系统在建筑工地违章行为监测中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5.1 环境干扰对识别准确率的影响

建筑工地环境复杂,光线、灰尘、复杂场景等因素会显著影响AI视觉识别的准确率。例如,强光或弱光条件下,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质量下降,导致目标检测算法难以准确识别违章行为[4]。此外,灰尘和颗粒物可能遮挡摄像头镜头,进一步降低图像清晰度。复杂场景中,多目标重叠或背景干扰也会增加识别难度。为应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优化算法,如引入抗干扰的深度学习模型和图像增强技术,提升系统在恶劣环境下的适应能力[15]。同时,改进硬件设计,例如采用防尘、防水摄像头和自适应光线调节装置,也能有效提高识别准确率。

5.2 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

智能安全帽集成AI视觉识别系统在采集、传输和存储数据过程中面临隐私与安全隐患。例如,系统需要实时采集工人的行为数据和个人信息,这些数据可能存在泄露风险,一旦被非法获取,将严重侵犯个人隐私[11]。此外,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可能被篡改或截获,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决策准确性。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用加密技术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12]。同时,引入访问控制机制,限制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访问和处理数据,进一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

5.3 系统成本与推广难度

智能安全帽及AI视觉识别系统的研发和生产涉及高技术含量,导致其成本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推广难度。一方面,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设备和维护系统,这对中小型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7]。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和工人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较低,存在观念上的障碍。为应对这些问题,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鼓励企业采用智能化安全管理系统[13]。此外,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共同研发和推广系统,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能提高系统的普及率和应用效果。

6. 智能安全帽集成AI视觉识别系统应用案例分析

6.1 案例介绍

本研究选取了杭州市江干区某大型综合建筑项目作为案例,该项目涵盖四星级酒店、办公楼、商铺及停车场等多种施工类型,总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由于工程规模庞大且施工环境复杂,工地安全管理需求尤为突出,特别是在高处作业、机械操作及人员密集区域的安全监控方面。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难以满足实时性和精准性的要求,因此引入了智能安全帽集成AI视觉识别系统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5][10]

6.2 系统应用过程

在该项目中,智能安全帽集成AI视觉识别系统被全面部署于施工现场。首先,根据施工区域的分布特点,共安装了50台智能安全帽,并配备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模块,用于实时采集工人的操作行为及周围环境数据。其次,在施工现场的关键位置,如高处作业平台、机械操作区域及入口处,设置了固定摄像头以补充监控盲区。所有设备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数据传输至中央处理服务器,并结合深度学习算法对采集的图像和视频进行分析。此外,系统还与智慧工地平台对接,实现了数据的实时共享与可视化展示[2][13]

6.3 应用效果评估

通过对该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发现违章行为发生率显著下降。例如,在未佩戴安全帽或未正确佩戴安全帽的行为监测中,系统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5%以上,相关违章行为发生率从实施前的30%降至5%以下。同时,高处作业未系安全带的行为也得到了有效遏制,发生率从20%减少至3%。在安全事故统计方面,项目实施后半年内未发生因违章行为导致的重大安全事故,较去年同期减少了80%。这些数据充分验证了智能安全帽集成AI视觉识别系统在提升工地安全管理效率与可靠性方面的有效性[3][10]

7. 智能安全帽集成AI视觉识别系统在建筑工地违章行为监测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7.1 技术优化方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安全帽集成AI视觉识别系统的性能有望通过多方面的技术优化得到显著提升。首先,在AI算法方面,深度学习模型的持续优化是提高系统识别准确率的关键。例如,通过对目标检测算法如YOLO V3进行改进,可以增强其在复杂工地环境下的多目标识别能力,从而更精准地捕捉违章行为细节[14]。此外,结合迁移学习和强化学习技术,可以使算法在应对不同场景时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鲁棒性,进一步降低误报率。其次,硬件性能的提升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通过采用更高分辨率的摄像头、更灵敏的传感器以及更高效的通信模块,可以显著提高数据采集的质量与传输效率,为AI算法提供更可靠的支持[4]。同时,低功耗芯片的研发与应用将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维护成本,从而提升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与实用性。

7.2 与其他智能设备的融合

智能安全帽作为单一设备的应用虽然已展现出显著优势,但其潜力仍可通过与其他智能设备的融合得到进一步挖掘。例如,智能安全帽与智能手环的结合可以实现对工人健康状态与行为安全的双重监控。智能手环能够实时采集工人的心率、体温等生理数据,并与安全帽的违章行为监测数据进行联动分析,从而在工人出现疲劳或健康异常时及时发出预警,避免因身体状况导致的违章操作[11]。此外,智能安全帽与无人机的协同应用也将为工地安全管理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无人机凭借其灵活的机动性和广阔的视角,可以对工地全局进行巡检,而智能安全帽则专注于局部细节的监测,两者数据互补后将形成全方位的监控网络,显著提升安全管理的覆盖范围与精度[12]。这种多设备融合的趋势不仅符合智慧工地建设的整体发展方向,还将为建筑行业的安全管理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罗志轩.人工智能视觉识别技术在工地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2021,(9):3-4.

[2]王军;黄小鹏;王润东.基于差异化管理体系的智慧化监管系统研究与设计[J].中国建设信息化,2023,(18):79-83.

[3]孙伟俊;李鑫.人工智能在建筑施工安全领域的应用及分析[J].建设科技,2023,(24):22-25.

[4]佘宏彦;安长智;高佰灵;梁理.复杂工地环境下的安全帽视频AI监测算法的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22,48(12):47-50.

[5]周能兵;齐世龙;刘栋.基于计算机视觉识别的AI技术在工地安全管理的应用[J].建筑安全,2022,37(8):74-77.

[6]郑楚伟;林辉.基于百度AI智能云平台的安全帽佩戴检测系统[J].机电工程技术,2022,51(8):220-224.

[7]申伟.建筑安全管理中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J].散装水泥,2024,(2):182-184.

[8]何思聪.人工智能技术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云南水力发电,2024,40(S01):42-46.

[9]潘生华;杨周峰.基于区域检测与目标检测的施工现场违章监管平台研究[J].今日自动化,2021,(8):124-126.

[10]罗旭;肖光耀.科技创新助力安全文化建设水平提升的思路和路径[J].四川建材,2023,49(9):248-250.

[11]邵骏鹏.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工地系统应用研究[J].建筑与装饰,2023,(5):142-144.

[12]邢东亮;傅晓蕾;张超;王德利;刘俊伟;尚文昌.港口码头工程智慧化工地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4,22(2):186-192.

[13]张鹏程;王岩飞.推广智慧工地建设,推进工程管理精细化[J].中国建设信息化,2024,(3):30-35.

[14]孙利波;张明.基于目标检测算法的安全帽佩戴智能识别[J].水泥技术,2021,(2):85-88.

[15]陈勇;黄涛;张煜昊;汤啸雷;盛黎明;谢洪平;杜长青.工地现场多目标危险行为检测算法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20,37(S02):313-315.
作者简介:王毅(1976—),男,汉族,四川乐山人,本科,研究方向为安全工程。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ISSN:3079-9155 (Online)
ISSN:3008-0053 (Print)
所属期次: 2025.1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