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属于女性常见的癌症之一,比较简单的分法可以分为导管原位癌以及浸润性癌两种[1]。导管原位癌临床上主要以手术为主,不需要后续治疗,而乳腺浸润性癌除了手术外,还需要后续的化疗或者放疗,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免疫组化检查进一步明确癌症的组织学类型,指导临床进一步的治疗。临床认为,发现乳腺癌后,应尽早明确诊断,确定肿瘤组织学类型,采用针对性治疗,改善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日益升高,乳腺癌治疗效果逐步提升,死亡率日益下降,生存时间逐步延长。但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由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体积大小等指标决定[2]。对病理医生来说,想要做出明确的病理学诊断,除了通过苏木素-伊红溶液(HE)进行染色外,还需要联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法辅助鉴别诊断。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乳腺癌诊断中的几种常用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20年2月至2021年5月,选取在本院确诊乳腺癌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检查结果将患者分组,其中阳性患者35例设为阳性组,年龄最小、最大分别为29岁、76岁,均值(52.65±8.39)岁;患病时间10d-4月,均值(2.02±0.47)月。阴性患者35例设为阴性组,年龄最小、最大分别为30岁、76岁,均值(52.89±8.45)岁;患病时间14d-4月,均值(2.06±0.45)月。上述资料比较分析,显示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1)患者均确诊乳腺癌,符合《乳腺病理学》中的诊断标准;(2)临床相关资料完整,且愿意根据研究提供相关资料;(3)可进行正常沟通交流患者。
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贫血、出血倾向或是凝血功能异常患者;(2)存在肝肾功能障碍;(3)并发严重并发症,或是转移癌患者。
1.2方法
收集两组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若患者不进行手术切除,则通过穿刺活检获取活体标本,若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则在术中获取肿瘤病灶组织标本。穿刺活检流程如下,平卧位,局部麻醉,充分暴露乳房,尤其是患病乳房,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明确患者的肿瘤病灶部位,并做好标记。应用 14G穿刺针以及配套穿刺进行穿刺,获取病变乳腺组织作为样本。获取病理标本后,依次送到病理科完成常规固定、脱水以及包埋等处理。处理完毕后将样本制作成厚度为4μm的病理切片,并一部分进行常规HE染色处理,而另外一部分按照相应检测试剂盒相应操作规范进行免疫组化化学染色。判断免疫组化染色:若ER,PR中任一种抗体阳性即判读为激素受体阳性,阳性表达部位是细胞核,表达数量大于1%,则可判断阳性;HER-2的判读为强阳性(3+)直接判读为阳性,一般强度(2+)需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测若阳性,判读为阳性,若基因检测为阴性则判读为阴性(所有基因检测经患者同意到上级医院检测),阴性为(0-1+)。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激素受体,腋窝淋巴结转移率、 HER-2情况由病理诊断医生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析
阴性组30例中有18例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组40例中有10例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小于阴性组(P<0.05)。详见表一。
表1 两组淋巴结转移率(n/%)2.2患者的 HER-2 情况分析
阳性组35例的 HER-2 (+)占比大于阴性组, HER-2 (-)占比小于阴性组(P<0.05)。详见表二。
表2 两组 HER-2 情况(n/%)3.讨论
乳腺癌是一种由多种致癌因子共同作用形成的疾病,属于乳腺异常增生性疾病。疾病发生后,患者有乳腺肿块、乳头溢液以及腋窝淋巴结肿大等多个不适症状。随着疾病逐步发展,患者的癌细胞逐步转移,可导致多器官损伤,继而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临床发现,多数乳腺癌确诊时已经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现象,尤其是疾病早期,会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现象,淋巴结质硬并可推动[3]。随着疾病逐步发展,淋巴结会出现融合现象,和皮肤组织、附近组织形成相应的固定粘连。癌细胞转移至淋巴液与血液,甚至是全身的时候,则会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准确了解患者的肿瘤组织分期情况,了解淋巴结转移情况,辅助临床有效治疗乳腺癌,评估患者预后情况,是非常有必要的。有研究指出,激素受体可在乳腺癌治疗与预后评估两方面发挥重要功效,获取患者的激素受体数值,可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如疾病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等情况[4]。任玉琳[5]等研究发现激素受体阳性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更低,生物学行为更好。本次研究中激素受体ER,PR阳性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更低,HER-2的阳性率更高与前者研究一致。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准确定位患者的乳腺肿瘤病灶部位,有效检验相关蛋白,明确患者的乳腺肿瘤分期,辅助临床确诊乳腺癌,检测敏感性极高[6]。 HER-2是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的成员之一,属于癌基因蛋白,阳性表达提示预后差,目前有靶向药物赫赛汀可以治疗。阴性表达预后相对好,同时结合激素受体检测可以进行内分泌治疗和常规化疗。尤其对于激素受体阴性的患者可以利用靶向药物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由此可见,在乳腺癌病理诊断中常规应用各项免疫组织化学指标进行检测,可以更加精准的做出病理诊断,可以为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 范振龙. 乳腺癌病理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临床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44):290,292.
[2] 赵振刚.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1,21(24):226-227.
[3] 李杨. 探讨乳腺癌病理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临床价值[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14):54,57.
[4] 刘俊芳,杜丽新,李凤莲,等.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癌病理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A1):213,215.
[5] 任玉琳,张丽,佟仲生等. 不同激素状态的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复发转移特征及生存分析[J] . 肿瘤防治研究,2019,46(1): 37-44.
[6] 王玉,付刚. 印片细胞学联合快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学检测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J]. 河南医学研究,2020,30(10):182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