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生命世界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大自然蕴含着无数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发现不是停留在观察事物表面的现象这个层面,而是要主动去探索现象背后的事实基础,以及这些事实基础所蕴含的本质规律,说得更直接一点,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生物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平时比较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于人固然重要,因为连观察能力都欠缺的话,你就不会去关注大自然一些常见的生命现象,更别说一些特殊的生命现象了。有时即使观察到了一些生命现象也会熟视无睹,进而视而不见。如果已具有了很强的观察能力,也还是不够的。因为观察到的只是现象,而现象只是表面的东西,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现象背后所支撑的事实,并挖掘出事实背后所隐藏的规律。所以生物教学中引领学生学会发现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他不但可以激发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还极大的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为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
在“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这部分内容中,教材在介绍“细胞学说”的创立过程时,期间隐含了一条重要的认知规律:观察现象—发现事实—找到规律—修正和改进—学说和理论。自17世纪虎克把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木栓薄片中的小室称为“细胞”以来,不少学者对许多动、植物的显微结构都进行过描述,但并未引出规律性的概念。施莱登根据他多年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组织结构的结果,认为在任何植物体中,细胞是结构的基本成分;低等植物由单个细胞构成,高等植物则由许多细胞组成。1838年,他发表了著名的《植物发生论》一文,提出了上述观点。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将此概念扩展到动物界,从而形成了所有植物和动物均由细胞构成这一科学概念即“细胞学说”。
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观察了大量生物的结构组织,他们没有停留在仅仅关注现象这一层面。高大的动植物是由什么构成的呢?透过现象,他们发现了“所有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动植物体的基本单位”这一事实。这样他们才创立了“细胞学说”的理论。但是细胞本身又是怎么来的呢?德国的另一生物学家魏尔肖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在其他生物学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从而完善和发展了“细胞学说”的内容。他们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使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了细胞生物学时代。
遗传规律的发现,也是基于这一认识过程,孟德尔观察到生物性状遗传的现象,思考性状为什么会遗传?通过什么方式遗传?遗传过程中有规律可循吗?通过科学设计实验,研究了大量的性状遗传现象,终于发现了遗传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高中生物教材还有很多这样的素材,比如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中:激素调节的发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等。当初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都是从观察现象入手,再通过科学的方法,一步步揭开产生某一生命现象背后的事实基础及找到相应的生命规律。
人与人的差距主要是认知能力的差距。认即观察,知即发现。发现也是有层次的,先发现某一事实,然后才能发现事实背后的一些规律。如果连事实都发现不了,事实背后规律的发现就更无从说起,因为事实是规律的载体,规律是通过事实来体现的。
同观察能力一样,发现能力也是有高低之分的,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要不断的培养训练学生的发现能力。以问题为导向,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要有不断探求本源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