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新课改理念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相结合。讨论式教学法充分契合上述教学改革要求,十分适合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开展应用。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自主思维能力和知识底蕴,保证了讨论学习的可行性,教师需要将研究的重心放在如何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谈论研究上。
一、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
讨论学习不是“一小撮人”的学习,也不是只针对优等生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恪守全体性原则,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讨论议题的时候必须体现出层次性,遵循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地梯次配置规律,让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学习中去。此外,在分组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成绩和能力,一个小组必须分布不同能力特长的学生,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并且取长补短。如果教师为了讨论的效率,常常将成绩优秀的学生分为一组,那么生物知识薄弱的学生显然会降低学习积极性。
(二)平等性原则
讨论式学习的重要环境就是平等,试想教师如果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学生的讨论必然会沦为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观念,在学术交流以及人格尊严上与学生保持平等,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不能让组长或者优等生掌控整个讨论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即便是错误的思考也值得尊重。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讨论式教学法的策略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做好讨论教学准备
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思,充分做好讨论教学的课前准备。在完成教案设计后,教师可以提前预测学生的兴趣点以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制订好课上的引导启发策略。举例而言,在学习《细胞膜和细胞壁》这节课时,教师要认识到本节课的重点是:1.质膜的结构和功能;2.膜中各种组分的作用;3.质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本节课的难点是:1.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2.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质膜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为了让学生意识到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存在,教师可以提前设置讨论内容“科学家用显微注射器将一种叫做伊红的物质注入变形虫体内,伊红很快扩散到整个细胞,却不能溢出细胞,为什么伊红不会溢出细胞?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在设置完讨论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进度和结果进行预测,如果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要提前想方法进行引导启发,如通过微课、教辅材料等内容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如果,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应该进行评价总结还是进一步设置讨论点,这些问题都应该在教学准备环节思考周到。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
教师要结合所学知识,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对晦涩的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讨论兴趣。举例而言,在学习“糖类”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视频情境,视频中的高中生在跑操的时候忽然晕倒,教师和学生将他急忙送到校医室,医生检查之后表示问题不大,摄入一点葡萄糖就好了,以后要按时吃早饭。在紧张而又贴近生活的情境下,学生的注意力会被迅速吸引。这时候教师可以提问“视频中的男孩为什么会晕倒?糖类对于人体有哪些作用?”并鼓励学生进行相互讨论。通过这种自由的讨论,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探知新知识的兴趣。等到学生讨论完毕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能够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物质很多,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接下来,教师可以就糖的分类、分布、功能等知识进行深入讲解。
(三)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深度讨论
讨论式教学主要依托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教学的优势,鼓励学生进行深度讨论。举例而言,在带领学生学习《细胞概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用任务来驱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实现对问题的解决。任务一,通过观看细胞学说发现简史视频,说出细胞学说内容和建立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以及他们的观点主张。任务二,通过图片上显示的不同生物体细胞,说出细胞的大小、形状和种类之间的关系。任务三,请说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并举例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在布置完讨论任务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探究资料和思路,然后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最后要求学生借助教材和教辅资料来展开独立探究。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当各个小组都完成探究任务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并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四)科学预留课后问题,课下延伸讨论学习
教师在完成课上教学内容后,要科学地为学生预留课后讨论问题,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课上学习到的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课下讨论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了保证学生课下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布置讨论任务的时候一定要兼顾趣味性、开放性以及可操作性,以引导学生在脱离教师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自觉地开展讨论探究。举例而言,在学习完《生物变异的来源》这节课后,学生对基本的概念性、原理性知识已经有所了解,教师可以在课下布置讨论话题供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继续保持课上的小组就“诱变育种为什么可以改良某种性状?”这一问题进行继续讨论,形成对课上知识的巩固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完课后讨论任务后必须进行及时跟进,就学生的讨论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课下能够切实展开讨论,避免“教师不在,学生便不学”的情况出现,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为学生提供分享和交流的平台,以便更多学生形成课下讨论学习的习惯。
结论: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调整教学组织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共同探究,来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深度掌握的。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以及预留课后问题等方面开展教学工作,以保证讨论式教学与生物学科融合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肖云擎. 巧用问题教学法 打造高效生物课堂[J].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1):146-147.
[2]刘光江. 德育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融合[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03):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