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会遇到许多涉及到实验教学的内容。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选择与日常教学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科中有很多相对抽象的知识,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最终很难真正让学生明白学习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开展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许多教师依然存在着教学吃力等情况。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策略进行探究。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
(一)老师重视程度不高
在以往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老师在对学生进行生物实验教学时,往往都更加注重学生对实验操作流程的掌握,很少让学生去主动思考,也不会给学生一定的引导。并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生物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都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目的,所以很少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老师认为在考试中考的最多的还是书本上的知识,所以只要让学生好好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就够了,一切都以提高成绩为主。受这种错误教学观念的影响,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会忽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
(二)师生交流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
在高中学习时期,学生学习的课程变多,课下的时间也比较少,这样就会导致学生没有时间与老师进行沟通,所以学生在学习生物实验课程中产生的问题也就不能及时地反馈给老师,从而使自己不会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并且老师在高中时期教学压力也比较大,他们的教学任务量也很重,所以就会导致老师很少去主动找同学交流学习上的问题,而且就算老师找同学进行交流,但由于高中时期的学生都比较多,老师没有办法顾及到所有学生,所以就会使老师只能与一部分学生进行沟通,而那些没有与老师沟通的同学,他们学习上的问题就会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学习的问题也就会越来越多,使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学习的主体也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开展的,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对学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就要求教师充分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脱离传统的教学观念束缚,以全新的教学观念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进行力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对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实践,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对课本的理论知识进行反向验证,最终得出相应的结果。教师需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现象后的科学本质,提出解释的假说,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在高中生物学必修模块中,教师可应用好教材,选择丰富生物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背景材料,采用新的方法设计实验;也可将实验在课前用微课的形式在线上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将要讲述的课本内容进行预习和思考。这样,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激发了学习的好奇心,将更有动力地寻找实验现象后的科学本质和原理。例如,必修一模块第二章第2节“细胞中的无机物水”内容涉及无机盐是细胞中含量很少的无机物。学生会产生疑问:它们在细胞中有什么作用?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喜欢饮用各种饮料的现象,教师用矿物质饮用水设计一个小实验,组织兴趣小组的学生在课前预先进行实验探究,然后把实验过程拍摄下来,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无机盐对细胞的作用。
(二)转变试验方式,培养探索意识
传统的生物实验是以课本知识内容为主,学生主要依靠课本知识中所讲述的各种实验教学方式进行试验,通过反复的试验后进行实际验证,推理论证其理论知识内容是否符合国际标准的。但是这种以课本教学实验为主的试验活动,依旧不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导致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缺失,因此通过让学生自己进行研究实验,发现各种生物学知识,在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选择性必修1的“植物生长素的两重性”中,教师组织兴趣小组的学生设计实验理解证明生长素的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教师向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说明实验探究的原理和目的,引导学生分析对照组和实验组,设计实验。学生上网搜寻实验材料和实验试剂,做好实验准备;课后实施该实验,并拍摄实验视频和记录实验数据。将生理状况基本相同的天竺葵枝条分别置于100mL的蒸馏水、低浓度生长素溶液和高浓度生长素溶液中,记录扦插枝条生根数或生根长度。
(三)利用多种设施,提升教学质量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也应当充分结合当前的教学要求,通过以新型的教育教学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生物实验也存在一定的危险系数,为了减少教学所带来的教学危机,就要求教师结合新型的教育教学设备,将生物实验以信息化教学内容公布出来,让学生以多媒体学习的方式观察和学习,进而提升生物学习的实践练习,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生物教学实验中的创新意识的养成,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不断提升。例如,必修一第六章第1节“细胞增殖”中学习有丝分裂知识点后,教师提出疑问: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如果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对细胞分裂有影响吗?长期的手机辐射会不会影响细胞分裂呢?为了解答这个疑问,教师引导学生课后设计实验来证明。教师引导探究小组的学生思考,课后独立地把实验方案写出来。学生展示彼此设计的实验方案,相互评价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教师指出方案不当之处,学生进行修正、完善实验设计方案。学生在课后时间进行实验探究“手机辐射对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培养洋葱若干个,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备用,选取生理状况基本相同的洋葱,分为对照组(空白)、手机待机组、手机上网组3组实验,每组约2个洋葱。采取不同的手机辐射程度(等量的时间处理,处理3d、7d、10d);记录、计算每组洋葱的根的数量和长度的平均值;观察每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中期的图像。实验结果显示手机辐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根尖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手机待机组和上网组的细胞与正常细胞形态有一定的异常变化。另外,从3组根的数量和长度的数据曲线来看,手机辐射组的根生长明显减慢,尤其是手机上网组的生长速度更缓慢,根的长度和数量平均最低。教师引导探究小组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得出结论,及整理撰写实验报告。
结束语: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老师也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调整,所以生物老师在对生物实验进行教学时,不能只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掌握,还要让同学自主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拓展。
参考文献:
[1]陈艳.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239.
[2]高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科技风,2019(10):51.
[3]林佳.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研究[J].现代交际,2019(05):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