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许海欧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许海欧,.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 生物技术研究,2021.9. DOI:10.12721/ccn.2021.157082.
摘要:
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其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技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在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品格和能力的发展,认真完成更深层次的教育引导工作。基于此,本文就从增强学生生命观念、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深化学生综合能力几个方面论述了高中生物课堂上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有效性;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7082
基金资助:

引言:高中生物的教学随着教改的深化也发生着变化,那种轻视能力重视识记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学生的素养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高中生物而言,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课堂上的积极发言,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教师的问题就是创新;也体现在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上、做实验的创新步骤上,以及合作学习的讨论上。一言以蔽之,创新既体现在学生的思维上,也体现在具体的活动上。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促进课堂的深入。

一、立足生命观念的培养,加强生物基础概念的教学

“生命观念”的培养,应该建立在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生物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只有学生了解生物生命的本质、生物现象的发生规律,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科学地看待生物生命,解释生命的复杂性、多样性。所以,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生物基础概念的内容教学,让学生能够串联生物生命知识,构建多维度的知识链,丰富学生的生物认知,提升学生的生物生命意识,发展学生的生命观念。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的信息技术,设计一些图文并茂的微课视频,提高学生理解生物学理论知识的效率,尤其是生物学微观生命现象、规律等,这类知识点抽象,是学生肉眼无法观察到的,通过设置的微课,可以将抽象的微观生物理论知识转化为形象的解释,方便学生的掌握,同时加深学生的记忆。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有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教学中,这一课时中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过程和概念的教学是重点,但是精子和卵细胞的产生、受精作用的过程都是生物生命的微观现象,学生在学习时,会因为重要知识点概念的抽象性,造成一定的理解困难,致使学生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知识点的理解上,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设计多彩的图文微课视频,将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受精作用的过程以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示,减轻学生的理解学习的困难,让学生通过视频能够对本课时知识点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之后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之后,教师可以适度地提供一些自由的时间,让学生谈一谈微课学习后的感受,对减数分裂的本质和规律有怎样的看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人类生命的诞生的本质,促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站在科学的角度解释生物生命的形成,这种教学措施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学科核心素养,还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记忆深刻。

二、结合现实生活,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高中阶段的理科教学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不论是物理、化学还是生物。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时,也应当采取反向推演的模式,将知识内容返还到日常生活的各种现象之中,以此提升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推进科学研究以及知识学习的基础,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带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满足学生自身的心理要求。

在家长以及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要树立科学的认知观念,将现实生活与所学内容相结合,理解知识科学性对生活的影响,在建立正确的科学认知与科学研究观念基础上,提升社会责任感。当前生物课程在课堂教学之中采用的是联系实际的模式,教师要将知识充分融合进实践过程中,在掌握理论性生物知识内容的前提下,有效避免学生由于学习知识而与社会生活脱节的情况。以理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再以实践能力反作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实现两者之间的互相促进。

三、在生物实验中促进学生科学探究

实验是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地利用实验教学可以带领学生共同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认识生物形成的过程,让知识在学生脑海中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比如,在学习到高中生物“显微镜”相关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显微镜是生物实验中最常用的设备,带领学生正确认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为学生后续顺利借助显微镜完成实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指导其更加灵活、正确地完成实验仪器的操作。如,当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对糖类、蛋白质、脂肪等物质进行检测和实验的过程中,在检测脂肪时就需要利用到显微镜这种仪器。此时,教师要让学生更好地学会自主使用显微镜,让学生能够在共同交流讨论中学会简单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更准确地总结实践经验。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给予学生更多专业且具有针对性的指导,让每个学生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为学生科学探究生物课堂的奥秘做好准备和铺垫,有效推进全新的教学理念的形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推动高中生物教学取得更加明显且显著的教学效果。

四、立足社会责任的培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高中生物涉及生物生命、自然生物知识点,而有关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较为广泛,它与农业、医学等各个领域发展息息相关,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是发展学生情感态度,是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价值观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生物学的社会问题,触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增强个人的社会体验,更深一步感受到生物学知识的运用,并在参与实践活动中逐渐反思和沉淀自己,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能够运用生物学的知识解决一定的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观念,促使学生健康的生活,能够自觉地提升个人的素质。

结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促进其他能力发展的有效路径。当前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教学方式的问题。但是教师要引领学生打破他们创新能力发展的瓶颈,使他们在创新上获得长足的发展。教师要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创新火苗,以便让他们得以持续;同时教师要建立相应的教学机制,让创新成为学生的追求,成为他们学习的重要目标。当创新的意识占据学生的思维,整个生物课堂必然充满创新的气息,必然会看到学生精彩的展示。

参考文献:

[1]曹立平.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教学的科学构建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No.1180(01):36-36

[2]桑格格、周艳华、芦荣胜.基于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课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9(20).

[3]孙巧玲.课堂教学中落实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教学为例[J].生物学教学2020年45卷5期,23-24页,PKU,202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