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高中生物的教学随着教改的深化也发生着变化,那种轻视能力重视识记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学生的素养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高中生物而言,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课堂上的积极发言,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教师的问题就是创新;也体现在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上、做实验的创新步骤上,以及合作学习的讨论上。一言以蔽之,创新既体现在学生的思维上,也体现在具体的活动上。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促进课堂的深入。
一、立足生命观念的培养,加强生物基础概念的教学
“生命观念”的培养,应该建立在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生物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只有学生了解生物生命的本质、生物现象的发生规律,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科学地看待生物生命,解释生命的复杂性、多样性。所以,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生物基础概念的内容教学,让学生能够串联生物生命知识,构建多维度的知识链,丰富学生的生物认知,提升学生的生物生命意识,发展学生的生命观念。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的信息技术,设计一些图文并茂的微课视频,提高学生理解生物学理论知识的效率,尤其是生物学微观生命现象、规律等,这类知识点抽象,是学生肉眼无法观察到的,通过设置的微课,可以将抽象的微观生物理论知识转化为形象的解释,方便学生的掌握,同时加深学生的记忆。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有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教学中,这一课时中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过程和概念的教学是重点,但是精子和卵细胞的产生、受精作用的过程都是生物生命的微观现象,学生在学习时,会因为重要知识点概念的抽象性,造成一定的理解困难,致使学生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知识点的理解上,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设计多彩的图文微课视频,将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受精作用的过程以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示,减轻学生的理解学习的困难,让学生通过视频能够对本课时知识点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之后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之后,教师可以适度地提供一些自由的时间,让学生谈一谈微课学习后的感受,对减数分裂的本质和规律有怎样的看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人类生命的诞生的本质,促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站在科学的角度解释生物生命的形成,这种教学措施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学科核心素养,还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记忆深刻。
二、结合现实生活,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高中阶段的理科教学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不论是物理、化学还是生物。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时,也应当采取反向推演的模式,将知识内容返还到日常生活的各种现象之中,以此提升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推进科学研究以及知识学习的基础,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带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满足学生自身的心理要求。
在家长以及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要树立科学的认知观念,将现实生活与所学内容相结合,理解知识科学性对生活的影响,在建立正确的科学认知与科学研究观念基础上,提升社会责任感。当前生物课程在课堂教学之中采用的是联系实际的模式,教师要将知识充分融合进实践过程中,在掌握理论性生物知识内容的前提下,有效避免学生由于学习知识而与社会生活脱节的情况。以理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再以实践能力反作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实现两者之间的互相促进。
三、在生物实验中促进学生科学探究
实验是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地利用实验教学可以带领学生共同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认识生物形成的过程,让知识在学生脑海中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比如,在学习到高中生物“显微镜”相关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显微镜是生物实验中最常用的设备,带领学生正确认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为学生后续顺利借助显微镜完成实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指导其更加灵活、正确地完成实验仪器的操作。如,当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对糖类、蛋白质、脂肪等物质进行检测和实验的过程中,在检测脂肪时就需要利用到显微镜这种仪器。此时,教师要让学生更好地学会自主使用显微镜,让学生能够在共同交流讨论中学会简单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更准确地总结实践经验。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给予学生更多专业且具有针对性的指导,让每个学生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为学生科学探究生物课堂的奥秘做好准备和铺垫,有效推进全新的教学理念的形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推动高中生物教学取得更加明显且显著的教学效果。
四、立足社会责任的培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高中生物涉及生物生命、自然生物知识点,而有关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较为广泛,它与农业、医学等各个领域发展息息相关,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是发展学生情感态度,是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价值观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生物学的社会问题,触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增强个人的社会体验,更深一步感受到生物学知识的运用,并在参与实践活动中逐渐反思和沉淀自己,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能够运用生物学的知识解决一定的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观念,促使学生健康的生活,能够自觉地提升个人的素质。
结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促进其他能力发展的有效路径。当前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教学方式的问题。但是教师要引领学生打破他们创新能力发展的瓶颈,使他们在创新上获得长足的发展。教师要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创新火苗,以便让他们得以持续;同时教师要建立相应的教学机制,让创新成为学生的追求,成为他们学习的重要目标。当创新的意识占据学生的思维,整个生物课堂必然充满创新的气息,必然会看到学生精彩的展示。
参考文献:
[1]曹立平.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教学的科学构建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No.1180(01):36-36
[2]桑格格、周艳华、芦荣胜.基于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课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9(20).
[3]孙巧玲.课堂教学中落实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教学为例[J].生物学教学2020年45卷5期,23-24页,PKU,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