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师必须意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将其科学、合理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努力借助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教学价值,真正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认知程度比较低
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制约了信息技术与课堂的融合效果。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融合效果不佳,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相关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初中化学教师一直束缚在“以考试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认为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只会扰乱学生的注意力,而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却非常小。在这一教学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师更青睐于知识灌输,认为融入信息技术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难以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网络资源运用不够充分
在信息化背景下,不论是什么形式的资源,均可在网络上找到。但部分化学教师在搜集和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时,依然存在欠缺的现象,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搜集和利用。还有部分教师在筛选化学教学资源时,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制约,并未对其进行辨别和剔除。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化学课堂教学方法
实验性与探究性是化学学科的明显特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不仅要从本学科的宏观层面上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课程,也要兼顾微观层面,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受传统教学模式长期影响,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对教材上的化学知识的教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及相应的辅助教学工具,让学生重新认知化学学科,使其更好地接收与理解抽象性的化学知识,并将之有效转化,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例如,学习“物质的溶解性”这一章节的化学知识时,鉴于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学科,在学习与理解化学知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可根据现阶段的教学情况及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课前准备好的物质溶解过程视频,并为其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及溶液乳化现象等,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进行简化,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其次,展示“物质溶解时温度变化”的实验动画,让学生观察各个固体溶解过程中所构成固体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如何脱离固体,其中一部分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而扩散到液体中,水合离子的颜色也是溶液大部分颜色的显现,因物质溶解过程中需要吸收与放出量,具体是吸热还是放热,则要根据双方的能力来决定。相较于传统课堂中单调的知识讲解,动态性的化学教学可让整个化学教学过程更加生动与形象,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与掌握化学知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在优化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针对性
初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面临着“任务重、学习时间短”的情况。对此,以往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基本上都是按照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化学课堂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使化学课堂教学常常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相符,难以真正提升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面对这一现状,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可灵活借助信息技术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明确学生在当前化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点。还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平台,针对学生化学学习情况、日常考试等数据进行分析,明确学生当前化学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点。教师只有明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