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临床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法越发成熟与自如,但受患者个体差异的影响,治疗效果不尽理想。要想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前提是对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和疾病演化特点、中西医治疗方案等有着深入的研究。实际上,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仍处于摸索性前进阶段,有较大的完善空间,值得深入研究。
一、帕金森病概述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帕金森病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1.7%。帕金森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肌肉强直、运动迟缓、肢体震颤、步态障碍等运动症状,伴随着负面情绪、感觉异常、认知障碍、排便障碍、睡眠障碍、精神病性症状等多种非运动症状。其中非运动症状常出现在PD临床前期、前驱期,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
二、中西医对帕金森病的认识
1.西医认识
帕金森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认为是环境、遗传和进展性老化等多种致病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促使选择性黑质多巴胺神经元逐渐发生变性或缺失,纹状体多巴胺的含量降低,引发乙酰胆碱系统功能相对亢进,从而产生锥体外系一系列症状。在西医发病机制的研究方面,主要存在基因假说、多巴胺和5-HT假说、生物学因素等研究结果。如认为帕金森抑郁的发生与神经递质转运体基因变化有关;多巴胺和5-羟色胺系统功能障碍相互作用,药物治疗影响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的分泌,也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治疗效果;生物学因素包括年龄与健康状况等个人生物学特征,也包括遗传学病史、病原微生物等。帕金森病的特异性治愈方法相对缺位,通常采取左旋多巴制剂为代表的西药替代疗法干预。但现有的西医疗法无法减慢疾病的进程,随着药物的积蓄和疾病的演变,治疗效果随之弱化,不良反应率不断增加。尤其是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要素,极易出现精神障碍和症状波动、运动障碍等不良反应。
2.中医认识
中医对帕金森病的认识全面,认为帕金森病属于“颤证”的范畴,也称“震掉”或“振栗”等。最好可追溯于《黄帝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后汉·华佗《中藏经·论筋痹第三十七》的“行步奔急”与“不能舒缓”等。中医认为帕金森病多属于本虚标实,虚在肝肾脾三脏,其中肝肾亏损、气血不足是其本,风、火、痰、瘀为其标。气血盈少亏多,筋脉失荣而虚风内动,发为颤振。实际上,气血两虚、阴阳两虚、血癖动风等病机,都与内风关系密切,且内风痰火癖影响的共同通路是经脉,最终的病理结局是筋脉失养。如周仲瑛的现代学者认为帕金森病的病机,主要为肝肾阴虚、内风痰瘀。而肝肾亏虚有中年之后肝肾自亏的生理性虚损、高龄或久病及肾的病理性肝肾虚损这两种。如王永炎的现代学者认为帕金森病的病机,多由年老体弱,肾精渐亏,或因外感毒邪等因素影响有关,促使肝、肾、脑髓受到损伤,病机属于本虚标实。中医治疗多从脏腑辨证出发,忽视了调神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该病形神俱病的本质特征。“神本论”是《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强调“神”在养生、诊病、治病中的重要意义。脏腑虚衰、脑髓空虚、风火痰瘀阻滞经络是帕金森的形病;而神失统帅,不能主宰脏腑及生命活动为神病。脑为元神之府,脑神失职会出现震颤、行动迟缓等肢体症状。心神失主会出现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需从中医学形神一体观出发,从脑神入手,治疗帕金森患者的震颤等运动症状;从心神入手,治疗帕金森患者的抑郁、失眠等症状;从五脏藏神入手,治疗帕金森患者的非运动症状[2]。
三、帕金森病疗法的临床研究
随着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的不断完善,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不再是治疗帕金森病的唯一目标,提倡注重全面综合治疗与长期管理,有效改善症状的同时,提高患者的工作能力与生活质量[3]。
1.西医疗法
临床治疗帕金森病的西医疗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方法。实际上,西医疗法通常无法减轻患者的非运动症状。一是在药物治疗方面,《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指出,对早期帕金森病分为早发型、晚发型两类,并采取不同的疗法干预。早发型患者,在不伴有智能减退的情况下,可有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DR)激动剂、MAO-B抑制剂、金刚烷胺、复方左旋多巴、复方左旋多巴+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等选择;对于震颤明显而其他抗帕金森病药物疗效欠佳者,可选用苯海索等抗胆碱能药;伴有前列腺增生、青光眼、认知障碍的老年人群,应慎用或禁用此类药物。晚发型或有伴智能减退的患者,首选复方左旋多巴疗法。随着症状的加重,疗效减退时可添加DR激动剂、MAO-B抑制剂或COMT抑制剂治疗。二是在康复治疗方面,主要针对肌肉强直、活动迟缓、姿势平衡异常、言语吞咽障碍等症状进行康复介入,发挥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综合康复疗法的优势协同效应。对出现面具脸的患者,即面部表情少,可做皱眉等面部表情的功能锻炼训练;对出现行动迟缓、平衡障碍的患者,可进行游泳、太极拳、舞蹈等平衡训练,维持关节的活动度,减少继发性损伤,纠正或训练平衡协调能力,再去改善步态。贺新源等[4]提出了老年帕金森病功能障碍全周期康复疗法,康复管理模式具体涉及“疾病”全周期、“参与人员”全周期、“机构”全周期、“地域”全周期的四个方面。“疾病”全周期是指将疾病分为早期(Hoehn-Yahr分级为1~2.5期)、中期(分级为3~4期)、晚期(分级为5期)的三个阶段。“参与人员”全周期是指临床专科医师提供药物治疗的指导,康复科医师负责评定患者功能障碍和制定康复治疗方案,护理人员负责健康教育及日常护理,康复治疗师负责运动训练、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等康复治疗干预。“机构”全周期是指在三级综合性医院或康复专科医院进行康复评定与制定康复方案,二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早期筛查、长期康复干预、护理和随访等。“地域”全周期是指患病率高的地区加大行动力度,通过远程医疗为其提供专业护理,切实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三是在外科手术治疗方面,主要采取毁损手术、脑深部电刺激术的外科疗法干预。毁损手术是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手术,主要是通过电极,将相应的脑组织进行一定的损伤,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术式有一次性治疗和无需反复程控的优势特点,但也存在损伤患者脑组织的不足。脑深部电刺激术是通过将相应的电极,放入固定的核团,通过电刺激,达到治疗的目的。该术式不会损伤脑组织,有可调节性与可逆性等优势特点,也逐渐取代了毁损手术,成为了国内外治疗帕金森病的主要术式。
2.中医疗法
帕金森病在进展的过程中,会累及肾、肝、脑,肝风内动为本病之标,髓海不足为本病演化的结果。治疗上以熄风止颤为基础,重在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和阴阳,填精益髓。中医在治疗方面更注重关注患病的人,而非单纯关注疾病本身。临证时发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中医特色,即一个处方在改善运动症状的同时非运动症状也可得到改善[5]。如气血亏虚型患者,采取抗颤宁方的疗法干预;对脾虚痰淤互结型患者,采用保和丸加味的疗法干预;对肝肾阴虚型患者,采用龟羚帕安丸的疗法干预,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除此之外,针灸与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的干预价值理想。
3.中西医结合疗法
3.1中西药结合治疗
药物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但对于西药治疗不耐受的患者,为避免西药引发的副作用,建议先给予2-4周的中药治疗,再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从小剂量开始添加西药,提高患者对西药的耐受度,减轻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由于左旋多巴类药物的蜜月期短暂,大部分患者在治疗3-5年后会出现异动症或开关现象等各种类型的运动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中医认为长期服用左旋多巴制剂等药物,随着药毒蓄积会直中脾胃,加上帕金森为慢性起病,中老年患者居多,此类患者的脾胃虚弱,随着药量的增加,更伤脾胃。建议联合使用中药治疗,发挥滋补肝肾、通络解毒、增效减毒的作用,延长西药的作用时间,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抑郁患者运动症状的效果理想,可改善帕金森患者的抑郁等其他非运动症状,降低患者的痛苦,减少西药产生的不良反应,提高其生活质量,为疾病的治疗开拓了新的方向。如平颤解郁汤联合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艾司西酞普兰等西药,本着调理肝脾、理气解郁的治疗原则,从情志不舒、肝郁气滞的发病机制入手,多靶点治疗帕金森抑郁。如从抑制THr-34磷酸化表达的治疗靶点入手,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运用止颤汤颗粒剂,可有效改善运动并发症。如从调节Bcl-2、DA、Bax、CytC等因子水平以及神经保护作用等机制入手,采取苁蓉舒痉方联合rTMS的疗法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能够降低并发症率,改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
赵东升等[6]研究发现米氮平联合逍遥散合柴胡疏肝散治疗肝郁脾虚型帕金森病抑郁患者的效果显著。米氮平口服15mg,每日1次。逍遥散合柴胡疏肝散方剂包括柴胡15g,香附12g,白芍15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6g,川芎10g,当归10g,枳壳10g,生姜6g,薄荷6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治疗后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帕金森病评定量表、中医症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比单纯西药组下降的更明显,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3.2西医联合中医传统疗法
如口服盐酸多奈哌齐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症状的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相关症状。温针灸是一种发挥艾灸和针刺双重作用的中医特色疗法,而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从医学角度上讲是逐渐进展,不可治愈,但温针灸治疗可有效控制震颤、走路强直等症状,以及睡眠不宁、大便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可以少用西药,避免西药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这是温针灸最主要的目的之一。要求医护人员明确把握患者的症状特点与温针灸治疗的要求标准,规范医护行为,促使临床操作得以顺利进行和发挥效用。如电针联合美多芭的西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5-HT、DA及BDNF水平,明显减轻临床不适症状,缓解患者焦虑情绪,维持其生活质量。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与恢复情况,动态性的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确保整体疗法的安全可靠性。中医的按摩、拔罐、推拿等诸多治疗方法,都可以对帕金森病的症状产生不同程度的疗效,促进症状缓解。如推拿手法联合康复锻炼的疗法干预,推拿手法可疏通四肢经络,以缓解患者肌肉僵硬,防止关节挛缩。推拿包括头部推拿、四肢推拿的两方面,对患者受累肢体施以放松手法,再对肌肉关节进行持续牵伸,对关节活动度受限的患者有效改善关节挛缩,增加关节活动度。康复锻炼可改善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增强肢体的灵活性,纠正患者的异常姿势和步态。康复锻炼包括头部运动、表情训练、上肢与肩部运动、手指训练等,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和坚持锻炼,本着循序渐进等原则进行康复锻炼。这也对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在推拿疗法的干预中,要求施行手法柔和并力求每穴得气,每穴点、按、揉持续2-3分钟,患者以酸胀感为主,减少对患者的再次伤害。如术后的生理护理与负面情志的护理同样重要。在生理护理方面,要求患者按时服药,学会按摩运动,经常按摩面部,去运动颜面部的肌肉,按摩四肢腹部的肌肉与足底的肌肉。长期的病痛给患者心理上也蒙上了一层阴影,负面情志易引起生理层面的变化,需加强对患者的情绪管理与心理护理,为其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心情放松,达到理想的运动辅助疗法干预效果。如术后的抑郁症患者,可采取语言开导、以情移性、以情胜情、暗示疗法等中医情志护理法,去调动其体内的积极因素,唤起患者的乐观情绪,改善其负面情绪,帮助其摆脱心理应激和生理应激,在良好的身心状态下接受治疗和自我护理管理。中医认为“喜则气和志达”,表示营利通利使脏腑功能活动正常,气血正常条达;“人身万病多生于郁”,也解释了帕金森抑郁与情志之间的关系。缓解患者的情绪障碍,更利于调动其参与康复等治疗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延缓病情的发展,有效改善预后。
3.3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不足与展望
从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的不足入手分析,目前应用的中西医治疗手段,只能改善症状,无法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受患者体质或药剂控制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中西医疗法干预后,患者也会出现睡眠障碍、倦怠乏力、头昏、口干等不良反应,但比单纯应用中医疗法或西医疗法的发生率低,中医证候积分及其治疗有效率更高。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抑郁确有疗效,但并未充分体现出中西医疗法干预的真实水平,有待做深入的研究。虽然目前对帕金森病中西医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但都没有统一明确的证据是支持各种观点,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在未来会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为临床上高效治疗帕金森病提供完整的理论体系依据支撑。在此之前,还需本着优势互补等原则去制定治疗方案,增加其治疗效果,为帕金森病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除此之外,要求患者遵循医嘱合理用药,另应积极控制血压等各项指标,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总结:
西医治疗帕金森病的针对性强,可迅速改善症状,但长期用药易出现耐药性,且不良反应率高,无法彻底地治愈帕金森病。联用中医疗法,可减少西药用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中西医结合治疗发挥相辅相成与协同作用,治疗帕金森病有着很好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春山.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不足型帕金森病便秘38例[J].福建中医药,2021,52(12):12-14.
[2]张振华,王顺.从中医“神”理论浅谈帕金森病[J].中国民间疗法,2022,30(19):20-23.
[3]庞文渊,翟利杰,刘依琳,陈鑫伟,朱斌,李静,金岩,赵志刚.全球帕金森病综合治疗指南的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2,38(21):2638-2643.
[4]贺新源,邢红霞,贾杰.老年帕金森病功能障碍全周期康复专家共识[J].中国医刊,2022,58(2):134-140.
[5]沈颀,李哲,苏巧珍,郑春叶,雒晓东.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帕金森病的理论与实践概述[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2,15(12):1112-1116.
[6]赵东升,侯志峰.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郁脾虚型帕金森病抑郁25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1,30(08):103-106.
作者简介:许卫东(1987—),男,汉族,江苏兴化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主治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