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生殖器官良性肿瘤,由于增生的子宫平滑肌组织及少
量纤维结缔组织而发生。绝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不明显,伴随疾病发展,患者常发生慢性盆腔痛、白带异常、月经量增多、腹部包块等症状[1]。育龄期女性若罹患子宫肌瘤,会影响其生育功能,而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者极易出现产科并发症,引发不良妊娠结局。多数子宫肌瘤为良性肿瘤,但存在恶变的可能性,临床早诊断、早治疗是促进患者病情恢复的重点。临床治疗子宫肌瘤包含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治疗效果各不相同,本研究现将两种治疗方式的应用效果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1手术治疗
1.1腹腔镜手术
1.1.1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LM)
LM术式适合具有生育要求、需要保留子宫的子宫肌瘤患者,该术式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王均琴[2]研究指出,LM治疗较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更短,且会改善患者LH、FSH、E2水平,改善卵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LM术式存在如下缺点:(1)在腹腔镜下无法触及病灶在肌壁间、浆膜没有变化的小肌瘤,同时针对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者,应于术前预测子宫破裂的风险级别。(2)该术式粉碎肌瘤操作过程中易引起血管、肠管等部位受损,并易出现细小的肌瘤残留腹腔等情况,致使术后肌瘤发生转移扩散、复发等。具有恶变风险的肌瘤,术后该病灶仍具有传播性,从而增加恶性肿瘤发生率。但术后复发率、肌瘤残留率升高的与否的观点不一,仍需大量研究证实。(3)LM术式对主刀医师技术熟练度、操作技巧等具有较高要求。
1.1.2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LH)
LH术式适合无生育需求、无需保留子宫,同时无宫颈浸润癌、重度宫颈糜烂、年龄>50岁的患者。其对肠道副作用小、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疼痛感低、美观度高等[3]。LH术式可减少宫颈癌的患病率,避免因子宫次全切除术而造成术后阴道出血、肌瘤复发等情况。王运萍等[4]研究指出,LH手术较传统开腹手术,术中出血量、术后患者苏醒及恢复时间更短,下肢DVT发生率更低(P<0.05)。表明LH术式安全有效。
1.1.3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UAB)
腹腔镜手术在妇科疾治疗中疗效显著,临床证实,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前实施子宫动脉阻断术,可增强疗效。郭攀等[5]研究指出,腹腔镜下病灶切除+UAB治疗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术后经期、子宫体积、VAS、复发率均优于单独腹腔镜下病灶切除者(P<0.05);两组生育功能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腹腔镜下病灶切除与UAB治疗子宫肌瘤,能缩小子宫体积,改善经期和痛经,减少复发率,不影响卵巢功能。
1.2宫腔镜下肌瘤切除术(HM)
临床针对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通常进行HM治疗,需排除子宫肌瘤及内膜恶变患者。该术式在体表无创伤,无需进腹腔操作,手术用时短、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同时因该术式无子宫切口,极大减少术后患者剖宫产率。HM术式疗效显著,但其易引起一系列并发症,故行HM治疗应注意:HM术中应将膨宫压力限制在最低,手术时间尽量1h内完成,以预防经尿道前列腺切除综合征(TuRP);HM术中需排净膨宫液内气泡,减少空气栓塞的发生。
2非手术治疗
2.1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
HIFU术式适合肌瘤直径<4cm、保留子宫的患者。其经超声波的能量可透入性、聚集性,在MRI及超声引导下,将低能量的超声波聚集在病灶位置,发生瞬态高温效应,在0.5-1.0 s促使病症温度高达65℃~100℃,导致病灶受损、变性、死亡,从而被机体吸收。该术式无创无辐射,无需麻醉,只需治疗前行镇静镇痛处理,有效降低麻醉不良事件,保留患者生育功能,对内分泌影响甚微。但少数患者术后会产生阴道出血、腹胀、腿部发麻、腹部隐痛等症。
2.2子宫动脉栓塞术(UAE)
UAE术式通过介入栓塞肌瘤位置的血供,引起肌力缺氧、缺血、死亡,最后发生瘤体萎缩,从而消除肿瘤,可保留女性卵巢、生育功能,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无需全麻。但少数患者术后会产生恶心呕吐、发热、盆腔疼痛、过敏等情况。
2.3射频消融术(RFA)
RFA术式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该术式是将高频率交流电转化为热能,使局部组织温度达到80~100℃,然后将射频刀穿刺至病灶,消融病灶,且不会引发盆底功能障碍。且RFA术后,能削弱患者子宫肌瘤的ER、PR及EGF受体表达,引起肌瘤细胞灭亡。
2.4药物治疗
2.4.1米非司酮
米非司酮是孕激素受体(PR)拮抗剂,其经拮抗孕激素阻碍肌瘤细胞的增殖,加速肌瘤组织萎缩直至消亡。但部分患者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初始阶段,可能产生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但均会在治疗1个月后消失。王瑞[6]研究指出,米非司酮与醋酸曲普瑞林治疗相比,米非司酮对肌瘤体积、月经总量、月经时长、子宫体积、FSH、P、LH及不良反应情况等治疗效果更佳。表明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改善卵巢功能。
2.4.2三苯氧胺
三苯氧胺是ER拮抗剂,临床常用该药治疗乳腺癌、卵巢癌、子宫肌瘤等病,
其能对抗雌激素受体,削弱雌二醇对子宫肌瘤的促进作用,从而缩小肌瘤体积,抑制肌瘤生长。
2.4.3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
GnRH-a主要包含亮丙瑞林、曲普瑞林等,会产生骨质疏松、出汗等副作用,不适合长时间应用,临床多用于术前预处理,旨在减少出血、纤维瘤大小等。GnRH-a不仅可以缩小子宫及肌瘤体积,还可预防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粘连,其机制与增加腹膜纤溶活性有关。
3总结
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临床治疗该病的方法较多,本研究着重分析了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每种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各不相同,且均有利弊,临床可根据患者生育需求、年龄、肿瘤性质、病变可能、经济情况、手术风险、术后预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减少治疗不良反应,降低疾病复发率,加速病情恢复。
参考文献
[1]刘鑫.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0):66-67.
[2]王均琴.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及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2,9(6):41-44.
[3]武丹丹. 子宫肌瘤微创治疗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J].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21,30(4):148-152.
[4]王运萍,徐佳,张潍,等.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的效果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 血栓与止血学,2019,25(6):992-993.
[5]郭攀,张芬,张彦平,等. 腹腔镜下病灶切除与子宫动脉阻断术对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 实用癌症杂志,2022,37(3):485-487.
[6]王瑞.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2):191-193.
作者简介:陈瑞青(1981.12),女,汉族,河北省廊坊市人,大学本科,副主任医师,长期从事妇科临床工作,擅长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中大型手术操作,对于急危重症、疑难病例有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