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具体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大学生正处于校园学习向社会工作转变过渡期,其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建立健全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接受智育教育同时应积极引导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至关重要。金融类课程已然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阵地,一直在探索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路径,挖掘与课程内容紧密关联的思政元素,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理想信念的精神指引,从而加深学生对学好专业知识报效祖国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2.金融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一直以来,我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爱国精神的培养是非常重视的,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
金融业领域的工作,普遍具有高风险和巨大的利益诱惑的特点,违法犯罪行为屡见不鲜,例如银行从业人员利用银行业在地位、业务和资金配置方面的便利优势展开寻租行为,进行违规放贷、违规开展理财业务和套取高额资金进行高利转贷等。这些行为扰乱了国家的金融秩序,加剧了国家的金融风险,同时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因此,学生秉持高度的道德素养和意志品质,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法律意识、文化自信、理论自信显得尤为重要。
3.金融类课程思政建设改革路径的发力点
金融类课程思政改革建设旨在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具备职业素养的金融人才,通过探索金融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进而把思政元素深度融入课程之中,并有助于将相关经验应用到其他经济类课程之中。
“课程思政”体现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要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金融类专业课程是金融专业教学赖以开展的依据,也是推动金融专业长足发展的核心要素。“金融模拟实验”、“投资学”、“商业银行实操”等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将学生在学校的理论转化为未来工作实践的纽带,这就需要思政理论将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教学过程仅停留于重视理论讲解,忽略专业实践性操作的训练、忽略职业素养与金融法律法规的强化,学生将容易陷入空有一身技术理论而无法快速投身于金融行业施展才能的困境,金融专业发展必将逐步与金融业实际发展相脱节。因此,在实操课程中厚植“思政育人”的理念,就是在专业课程中输入了鲜活的血液,在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下,使学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正确的意识形态、职业价值观、不断提升解决金融专业问题的素质与本领,胸怀祖国,用中国梦激扬起自己的青春奋斗之志,助推金融改革持续更深远、金融行业发展脚步更稳更快。
4.金融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探究与实践
本文以“四融通模型”从明确思政目标的定位、深入挖掘金融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加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这四个层面,将思政元素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师资队伍建构等角度,探索高校金融专业课程思政路径。
4.1 明确思政目标定位
金融专业课思政目标,即“以金融强国为己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专业课程内容与其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最大程度发挥同向同行,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作用[2]。培养学生国兴我荣、为祖国奉献的家国情怀;铸造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工匠精神;增强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培养学生用发展、辩证的观点探索人的投资心理规律,与时俱进;提升学生诚实守信,遵守金融职业道德规范的良好素养,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成为具有职业规范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金融类专业课将这些思政教育目标贯穿于课前预习、课程授课、实战演练等各环节,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指引。
4.2 深入挖掘金融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在遵循课程建设规律的前提下修订教学大纲,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充分体现本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实施过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将教学大纲中梳理整合的理论知识与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标准进行归类,深挖思政元素,形成专业知识与思政要求相呼应的教学方案设计。表1设计了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结合的教学内容。此外,如在“外汇与汇率”模块下,让学生通过分析“亚洲金融危机中的香港保卫战”来自主学习香港联系汇率制。引导学生通过在真实谈判情景,感悟中国大国担当,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向学生传递精神共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中国优良传统美德滋润于心,坚持文化自信。再如,教授“外汇交易实物”的专业知识时,可以加强“诚实守信,认真严谨”的职业态度教育,教师将出口企业无风险套利贸易融资的案例与从业员在对待设计套利交易条件时应认真谨慎,升华至在工作中应具备精益求精的业务素养。
表1 金融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结合
4.3 重建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
金融专业教师在教授金融知识体系的同时应融入我国经济问题和思政教育,结合“互联网+”智慧教学环境以及网络平台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方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过程可视化、学生学习成果反馈时效高等。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师通过“专业课+思政元素”、“实践+思政元素”、“创新+思政元素”、“课内+课外+思政元素”等融通路径建设,将课程思政润物无声地渗透在“基础课程、专业课、实践课、创新教育、第二课堂、校企实践”四维度课程体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多元化视野。在实现混合式跨界合作,引入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和资源,拓宽课程内容和线上线下教学形式的同时,融合思政理念,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兴趣激发、以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讲授、以培养能力目标的互动式交流、以培养情感能力的探究式讨论”的课堂教学内涵,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其在实践中亲身感受思政进课堂的魅力。
4.4 加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
建设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水平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首先,思政教师团队成员应涉及专业内不同课程或者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知识体系涉及的领域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共同探索不同课程间的交叉德育理论,实现多课堂、多维度、高频次地“讲好思政课”的内涵延伸。引导学生不断提升的课程思政学习体验、加强德育学习效果。其次,课程思政团队中成员之间应互相支持和协作、建立密切有效沟通,以确保每个成员同频理解课程思政的目标和意义,并能够在教学中通过故事模式、研讨模式、专题课程相结合的路径有效地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
5.结束语
教育强则国家强,为祖国培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新时代主力军,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双轨同步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需要不断保持活力,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后备军,金融类专业大学生应熟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规律,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用思想政治沁润自己,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实力的长远飞跃[3]。
参考文献
[1] 胥文政.国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评析[J]. 山东省团校学报,2013,94(2):19-21.
[2] 张申,万静,高倩然.金融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21(16):81-84
[3] 顾晓英.教师是做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J]. 中国高等教育,2020(6):19-21.
作者简介:
本人樊宇,生于1990年7月,女,天津籍,现就职于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 经济贸易系,2015年毕业于美国杜兰大学,获金融学硕士学位。
个人电话:13920971636邮箱:yfan15Gra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