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激发高中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以往高中生物教学以教师为主导,课堂采用教师全程授课模式,让学生盲目“吃下”生物知识,良好的教学氛围自然不能形成,也不利于学生吸收知识,导致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大大降低。对高中学生而言,他们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程度同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生物学习的有效性。
2.应试导向导致学习压力大,对生物缺乏兴趣
对于当前新时代背景下,许多教师仍然没有跟上时代的进步。他们仍然使用旧的教学方法来教学,他们仍然通过考试导向来对学生进行指导,这与大的时代背景是矛盾的。在这种类型的教学下,学生通常会对作业和考试感到很大的压力,然后他们会逐渐失去学习生物的兴趣和自主性,甚至对学习感到厌倦。
3.教学理念不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身为教育者,教师不应盲目、片面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以自身为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身为高中教师,很少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知识水平。只能让学生感到老师的遥不可及,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1.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
在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科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是热情还是冷漠,是快乐还是悲伤,是自信还是自卑?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进行核心素养培养需要关注的问题,同时也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而非像一台传输机去机械的指导学生们进行课题的学习。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互通有无,会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提升和帮助。身为一名高中生物老师,一踏进课堂,就必须充满激情和活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将被感染,积极参与课堂的情绪也会增加。反之,如果教师存在倦怠感,那么学生的学习情感就会受到挫折。的确,从笔者的教育经验来看,高中生同样是很有“向师性”的。如果你很友善,学生会把你当成朋友,跟你聊天。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会变得很活跃,很好的学习了所教的课程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其核心素养。
2.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体现学生主体性
教学理念对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互动式教学方法为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生物教师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那么也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因此,生物老师要及时改变老旧的教学理念,积极学习并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到生物教学中去。要使学生具有主动性,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学习,有问就提,积极探索新知识。
3.生物教学方式多样化
3.1趣味化教学
在趣味化教学中,大多高中生能够保持聚精会神和积极的精神,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可加入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比如,教授“细胞的结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安排学生做一些比赛小游戏,到黑板上画一些关于细胞结构的简单示意图。同学们对游戏教学很感兴趣,会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课堂教学。当然,课下学生也可以发明各种游戏与同学们一起玩,这能在一定程度帮助学生确认和整合知识。
3.2多媒体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会使课堂教学变得很不一样,对于学生的思维创新发展非常有利。这样不但使教学简单化,把复杂抽象化的知识变成直观的形象,而且给学生以视、听、触觉等多种外在刺激,给学生更多的学习途径。投影仪大屏幕的使用丰富了学生的直观感知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获得更加开阔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创造力。信息技术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识和感受更加具体和深刻。
3.3实验教学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育也是同理。在实施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在教学中逐步进行相应的实验教学。当前,通过比较简单、经典的生物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比如,老师可以通过洋葱根尖实验进行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的途径之一,这种实验相对简单和经典,学生能在实验过程中很好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培养相关实验能力。该实验所包含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都是基本的,因此更适合初学者使用。利用洋葱的根尖实验,教授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怎样漂洗、染色、制片、显微镜下怎样正确观察等等。透过这个实验,同学们能对生物实验的整个流程、注意事项、使用显微镜的方式有较好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在显微镜下观察和欣赏这个神奇的世界,并使他们能够很好地练习自己的实验技能。
3.4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的实施,使传统的生物学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将“支架式教学”引入高中生物学教学,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确立,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消化。在实施“支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构建“支架式教学”的体系,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建立长效的学习机制,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当前发展领域的有关理论,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条件,进行“支架式教学”的探究活动。比如,在教授“遗传”相关知识点时,老师就可以设计出一套有效的研究框架,并用一条有问题的路径来引导学生去思考。在“伴性遗传”中,老师们运用各种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更为专注的思考与研究。比如,红绿色盲中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遗传,该基因是在 X染色体上,还是在 Y染色体上?该基因是在性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假设、推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培养其学科核心素养。
4.培养学生批判思维
相关调查显示,很多高中生不再像中小学那样会在课堂上对各种问题提出质疑,高中生更多地出现了“沉默学习”现象,这是由于在中国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强权”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学科核心素养。再也不喜欢对各种问题提出疑问,很少辩证地思考,而一味地听老师讲解,这对培养学生独立思维非常不利。运用批判性思维可以使学生有很好的独立思考能力。缺少批判性思维,学生就不能深入研究问题,不能独立创新地提出问题。所以,辩证思维对学生很重要,教师可以教育学生:“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老师也会犯错误,权威知识未必正确。你们不必完全相信书和老师。要主动发现问题,敢于批评,敢于否定。”
结语
总之,高中生物教师要在生物课堂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就必须把握学生目前的学习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力求在课堂上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习的重要性。唯有如此,才能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玉东.高中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32(06):146-148.
[2] 陈柳清.探析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生物科学思维培养策略[J].华夏教师,2018(35):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