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究性实验应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并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与质疑,有效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能让学生更深入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有效奠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且化学实验的实践性与趣味性较强,符合初中生学习的需求,能有效激发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往往会伴随着现象的产生,而实验现象通常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好奇。学生会发挥出主观能动性投入实验,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答案。所以,化学实验能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生成。同时,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时,教师会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发学生质疑。在情境与科学思维的引导下,学生会在自主探究中验证自身想法是否正确。且在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的情况下,学生能集中交流与讨论,达到思维碰撞的效果,也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
不管是任何一门学科,在学习中都应具有对应的思维方法,才能更好地对问题实质进行深入探究,达到全面理解问题的效果。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实验教学,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
二、化学探究性实验案例及应用效果评价
(一)增强实验丰富性,调动学习积极性
初中生自控能力较弱,课堂上容易分散自身的注意力。且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学起来较为困难。对此,化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地投入课堂教学中[4]。教师可以通过适当补充一些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丰富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研究物质的溶解时,可以通过自制“鸡尾酒”吸引学生注意力,上层为黄色碘的乙酸乙酯溶液,中间为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底层为紫红色碘的四氯化碳溶液。通过颜色丰富的实验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实验。紧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溶液会分层吗?”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揭示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具有不同的溶解能力,此为物质的溶解性。此种形式的化学实验有效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能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化学实验。此外,化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并丰富实验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庭小实验,并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让学生动手操作,如软水和硬水的检验、醋祛水垢等,让学生能在实操中体会化学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学科,从而自觉地参与化学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通常借助多样化的教学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在教学中创造轻松、民主、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教学目标。而要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教师可以积极应用情境教学,设置相对应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化学探究性实验的兴趣。且对化学探究性实验来说,问题是探究的前提条件。通过提问与研究问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增强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教学“应用广泛的酸、碱、盐”中关于“盐”的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营造实验氛围,如提问:“同学们知道古代的食盐是怎样制作的吗?现代的食盐又是怎么制作的?”以此将学生吸引到问题情境中,从而围绕食盐的制作进行深入探究,进一步探讨食盐的发展历史。食盐最初需要通过海水晒干,形成粗盐,接着通过蒸馏、过滤,再进行提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了解食盐制作步骤的基础上展开探究性实验,尝试从身边常见的水中提取食盐,并引导学生探究现代制盐工业与古代制盐有何不同,以此实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探究性实验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借助生活经验,增强学生探究意识
化学源于生活,而又回归到生活中,借助生活中的实例,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实验中。初中化学知识较为抽象且深奥,致使学生不愿主动学习,甚至会出现厌学情绪。在面对化学问题时,学生常常会出现畏惧心理,表现在教学中过分依赖教师,无法脱离教师而学习。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符合的事例,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案例激发学生对化学探究性实验的兴趣,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探究,从而主动地参与化学学习,认识与掌握更多化学知识。
(四)创新化学实验,认真探究实验本质
实验是问题探究过程,教师要学会创新化学实验的方式,以此更好地突破教材对实验内容的束缚,继而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的乐趣。教师要不断挖掘实验中新的知识点,以此达到创新、丰富化学实验内容的作用,让学生能学会利用多样化的实验对同一知识点进行探究,以此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推动学生化学思维的发展。例如,将固体的氢氧化钠溶解在水中会放出热量,但由于其放出的热量并没有浓硫酸溶液稀释时多,学生难以看见反应,用手触摸烧杯也并未有明显的感觉,因此给予学生的印象较为浅。对此,教师要创新化学实验,如可以在具体操作中先把烧杯中的水烧沸腾,并将酒精灯移除,在移除后能发现水立马停止了沸腾。此时,教师可以将少量固体的氢氧化钠投入烧杯中,停止沸腾的水立马重新沸腾。通过此创新实验,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学生因此加深了对实验的印象。且教师通过实验的调整和创新,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合理制订实验方案,优化实验过程
要想落实素质教育中的各项要求,化学教师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就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能力,如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让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化。因此,教师要在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后再进行教学。如有的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是实践能力较弱,此时教师就要适当地调整与优化实验流程。初中化学的内容都是依据单元划分的,单元与单元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对探究性实验的开展有阻碍。基于此,化学教师要深入研究相关材料,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合理制订实验方案,优化实验过程,以此增强不同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完成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结语
总之,探究性实验对化学学科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改进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积极引入探究性实验,以此推动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崔晓润.浅谈实验探究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家长,2020(05):175-177.
[2]陶成曦.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教学方法研究[J].家长,2020(02):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