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化学是机械、材料、卫生、农业、食品、医药、环境等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各专科学校和理工类专业的必修课。目前把人文学科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把“课程思政”与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新时期国家和党的教育教学体制的必然需求[1]。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我们要培养更多的了解新中国历史和行业科学史的人才。而研究并学习中国化学的历史,既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化学,又能让他们体会到中华文化的自信。
一 在化学教学中融入化学史的必要性
化学发展历程是化学孕育、产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让学生们在化学发展的历程中寻找发展轨迹,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了解伟大发明创造出现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研究精神和创造的意识。通过对化学发展过程中的曲折与挫折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们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并能够使他们学会面对困难、挫折时的正确态度。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学生对化学历史所知不多,但是他们却对化学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趣的事物可以对大脑产生强烈刺激,使其更加兴奋,从而有助于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2]。
另一方面,在研究物质组成、物质结构、物质性质及能量关系的过程中,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业。课本上关于化学的知识,包含了很多化学原理和法则等内容,虽然已经成为了“真理”,但也不适一成不变的。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因此很多定律或者理论都会被不断修正和完善。我们在课堂上,仅仅是向学生讲解一些关于理论和原理,而不会向他们讲述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因此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是静态的、孤立的。把化学原理和规律的产生、形成或发现的历史背景和曲折的历史过程等与之相结合,知识就不再是孤立的、僵硬的了,而是有生命的、有变化的、有意义的、有规律的、有发展的生动的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掌握。
二 中国化学史概述
中国化学历史让世人看到了中国人民是怎样发现、积累和传播化学知识的,同时还把中国化学学科由弱转强的过程与演化过程加以记载;它不仅要讲中国古代的发明和中国近代的化学工业的历史,还要讲中国的化学家们在科研上的斗争、碰撞和融合。中国化学历史是中国化学发展的高度概括、结晶和升华,是中国化学家奋发图强、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生动体现[3]。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引入中国化学历史知识,既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内容的浓厚兴趣,又能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科研意识和为科学奉献的意识,让他们学会脚踏实地、努力拼搏,即使在逆境中也能够静下心来做有意义的事情,并为建设祖国出一份力,从追逐梦想变为实现梦想。
三 化学史融入化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以学生为中心
目前,学生们身处一个信息媒介比较成熟的年代,但是他们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细节却知之甚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第一,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其学习压力较大,再加上年纪较小,因此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机会不多,阅历并不丰富。二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只关注热点新闻、娱乐八卦、网络游戏等信息,没有关注到真实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在利用中国化学历史课的教学资源时,从学生的认识层次出发,使他们能够全面、高效地投入学习,把重点放在学习的内容上。比如,中国在一些新金属和材料方面的科研成果在国际上居于前列,但是有些新材料的应用范围却比较窄,这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较远,学生们对于这些新技术、新成果并不感兴趣,也无法完全了解其中所包含的重要含义。因此化学教师应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选择类似侯德榜先生那样的中国知名学者,通过侯氏制碱法的讲解使学生们在通俗易懂的案例中感受化学的力量。
(二)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化学课堂中,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4]。学校的化学教师可以把收集中国化学历史作为“软作业”,以此来检验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和课程预习能力。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前十分钟抽一位学生上台讲述一到两个关于中国化学历史的小故事和趣闻,并将故事讲述作为平时课堂表现的一部分,并将其列入到每次考试的评价之中。这样不但能够促使学生们在课前进行预习,而且还可以在课堂上不知不觉地渗透德育教育。
(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运用现代资讯科技,化学教师可以获得中国化工历史的新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形式多样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行设计教学录像,让同学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比如,在谈到青铜知识时,可以做一集10多分钟的短片,讲述青铜“前世今生”,展现古人的聪明才智以及中华文化的浩瀚。从青铜形制的厚度到形制的逐步简化,再回顾夏、商、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的辉煌历史,不仅可以充实学生们的化学课余知识,更能体会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底蕴。在运用信息化建设中国化学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辨识“新技术恐惧论”和“新技术万能说”的错误趋势,努力把信息技术和中国化学历史结合起来,以丰富多样的化学历史故事穿插于化学课堂之中,在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化学史与化学的进一步融合。
(四)强化章节复习
化学教科书通常按照内容的连续性和系统化进行排列。教师们在授课时,通常也会按照课本所设定的系统,并根据学生的认知,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5]。在某些章节中,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化学历史的发展次序,将相关的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使之成为一个全新的体系。这样既能防止知识的机械重复;同时,这种新的、处于发展变化中的复习形式又能够形成新的刺激情境,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和复习的积极性,使其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例如在“卤素单质”的复习课程中,就可以根据发现卤素的先后次序来进行。让学生们了解,发现这几个元素的顺序并不是它们由弱到强的化学性质顺序,这是因为化学性质只是决定元素发现的本质因素,并不是决定的唯一因素。其中,氟单质是在此反应过程中最晚被制得,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氟具有最活跃的化学特性。这种复习方式不仅不会削弱学生的基础知识,反而能让学生们在复习中融会贯通,从而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和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艾奇,张颖.化学史教育在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的渗透——以中药专业有机化学为例[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8(05):54-56.
[2]秦永华.高职院校药学专业以化学为中心的选修课程体系构建[J].化学教育,2019,35(12):42-44
[3]柳意.化学史教育与高职有机化学教学[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7(31):97
[4]梁建军.高职化工专业开展化学史教育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7(04):37-39+42
[5]沈晓霞.高职化学教育应渗透化学史教育[J].考试周刊,2018(04):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