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干硬混凝土检测技术研究
张燕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燕,. 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干硬混凝土检测技术研究[J]. 工程与技术研究,2023.9. DOI:10.12721/ccn.2023.157799.
摘要: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干硬混凝土质量的检测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本论文旨在研究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干硬混凝土的检测技术,探讨现有技术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方案。通过对干硬混凝土的物理性能、强度指标等进行测定和分析,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 水利工程;干硬混凝土;检测技术;质量控制;强度指标
DOI:10.12721/ccn.2023.157799
基金资助:

引言

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干硬混凝土是承载工程结构的重要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强度和耐久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干硬混凝土质量的准确检测是非常关键的。目前,存在一些传统的检测方法,但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本论文将通过研究现有的干硬混凝土检测技术,探索出更加准确、快速和可靠的方法,以提升水利工程施工质量。

1.干硬混凝土的物理特性和强度指标

1.1干硬混凝土的主要成分

干硬混凝土的主要成分包括水泥、骨料(如砂、石子)、水和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等)。其中,水泥作为胶结材料,与水发生反应产生胶凝物,使混凝土固化;骨料作为填充物,提供力学性能;水在反应中起到活化水泥的作用;掺合料可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性能特点。这些成分经过配合、搅拌、浇注等工艺形成干硬混凝土,并在适当条件下发展强度。

1.2干硬混凝土的物理性能

干硬混凝土的物理性能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折强度、密度和吸水性等。抗压强度指材料在垂直加载下承受的最大压力,反映了混凝土的承载能力;抗拉强度指材料在拉伸状态下的抵抗能力;抗折强度指材料在弯曲荷载下的抵抗能力。同时,干硬混凝土的密度决定了其质量和体积重量,而吸水性则反映了混凝土对水分的渗透性能,与耐久性相关。

1.3干硬混凝土的强度指标

干硬混凝土的强度指标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抗压强度是材料在垂直加载下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常用于评估混凝土的承载能力;抗拉强度是材料在拉伸状态下的抵抗能力,常用于评估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抗折强度是材料在弯曲荷载下的抵抗能力,常用于评估混凝土的结构性能。

2.现有干硬混凝土检测技术的评估

2.1传统检测方法的优势和不足

传统的干硬混凝土检测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成熟可靠、经济实用。然而,其不足之处包括操作繁琐、耗时较长、无法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对于非破坏性检测能力有限,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另外,传统方法无法满足现代化施工要求和工程质量监督的需求,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检测技术,以提高检测效率和可靠性。

2.2现代化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化检测技术在干硬混凝土领域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非破坏性检测技术的应用,如声波检测、超声波检测和电子射线检测等,可以实现对混凝土内部结构和缺陷的快速、准确的评估。(2)数字化和自动化检测系统的发展,通过搭建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平台,实现检测数据的实时采集、存储和分析,提高检测效率和可靠性。(3)新型材料和传感技术的应用,如纳米材料、光纤传感等,可以更精细地监测和评估混凝土的性能和品质。(4)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混凝土质量管理的智能化和预测性,提高施工质量控制的精度和效率。

3.改进干硬混凝土检测技术的方法

3.1非破坏性检测技术的应用

非破坏性检测技术在干硬混凝土领域的应用相当广泛。其中,声波检测技术可以用于评估混凝土内部质量,并检测裂缝和空隙等缺陷;超声波检测技术可测量弹性波传播速度,从而评估混凝土的强度和结构健康状况;电子射线检测技术则可用于探测混凝土中的金属缺陷和管道位置。此外,还有红外热像检测、雷达成像和激光扫描等技术,它们可以非破坏地检测和评估混凝土结构的性能、质量和损伤状况。

3.2测量仪器和设备的选择与使用

选择和使用测量仪器和设备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检测目标和要求,选择适合的测量方法和设备类型。(2)确保测量仪器和设备具备高精度、可靠性和稳定性,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3)需要注意测量范围和适用条件,确保仪器和设备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求。(4)使用之前进行校准和定期维护,保证仪器和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5)熟悉和遵循仪器和设备的操作手册和安全规范,正确操作和使用仪器和设备。(6)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设备,可以考虑购买、租借或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测试。

3.3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系统的建设

建设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系统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能够实时收集混凝土结构的相关信息。(2)建立数据存储和管理系统,确保数据安全性和易于访问与分析。(3)开发数据分析算法和模型,以提取有用的结构健康状况和质量信息。(4)构建实时监控界面和报警系统,及时反馈异常情况和提供监测结果。(5)进行系统测试和调试,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通过建设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系统,可以实现对混凝土结构的实时跟踪和分析,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

4.案例分析及实验验证

4.1典型水利工程中检测技术的应用案例

典型水利工程中的检测技术应用案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坝结构监测:通过使用倾斜仪、应变计和位移传感器等,实时监测水坝结构的变形和稳定性,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2)水闸门运行监测:利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设备,对水闸门运动轨迹和受力情况进行监测,确保运行安全和灵活性。(3)渗透压力监测:通过渗流计、压力传感器等,监测水土压力和渗漏情况,保护工程结构的稳定性。(4)水质监测:应用化学传感器和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检测水库、河道或水处理厂的水质参数,确保供水安全和环境保护。这些应用案例表明,检测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工程管理的精度和效率,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4.2实验室实验的设计和执行

实验室实验的设计和执行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目标和研究问题:明确实验的目标和要解决的科学问题,确保实验有针对性和可行性。(2)设计实验方案:根据目标和问题,确定实验的样本、变量、控制组和实验组等设计要素,并制定实验步骤和流程。(3)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根据实验方案,准备所需的材料、试剂和设备,并确保其质量和可靠性。(4)实施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和观察结果,确保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5)数据分析与结果验证: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和结果验证,以得出结论和回答研究问题。(6)结果解读和报告撰写: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结果解读和分析,并编写实验报告,包括背景介绍、实验方法、数据分析、结论和讨论等部分。

5.结论与展望

结论应基于实验数据和分析,准确陈述研究问题的答案,揭示实验的发现和规律。同时,结论需要简明扼要、明确有力,以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实验的重要发现。展望部分可对当前实验结果的局限性进行讨论,并提出进一步探索的方向。这可能包括改进实验设计、扩大样本规模、探索其他变量或使用不同方法等。展望还可以提出实验结果的应用前景,以及可能的延伸研究方向,以促进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

结束语

在实验的结束语部分,可以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并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还可以感谢参与实验的人员、提供支持的机构或个人,并对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限制和改进方向进行讨论。最后可以再次强调实验结果对相关领域的贡献,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结束语应简洁明了、有力,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并激发其对实验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李金丽.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干硬混凝土检测技术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22,29(05):126-132.

[2]王占旺.尼龙纤维对水工砌块干硬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22,28(04):107-110.

[3]赖添生,罗永济.干硬混凝土在厂房排架柱缺陷处理中的应用[J].水利科技,1997(02):17-18.

[4]高瑞华,张宝安.超干硬混凝土的应用[J].河北水利,1994(03):116-117.

[5]黄志文.用干硬混凝土对混凝土构件进行补强[J].农田水利与小水电,1993(09):33-3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