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研究
徐杨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徐杨,.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研究[J]. 工程与技术研究,2024.1. DOI:10.12721/ccn.2024.157840.
摘要: 随着建筑工程的发展,混凝土裂缝问题对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提出了严峻挑战。混凝土裂缝的形成不仅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还可能导致结构破坏。因此,深入研究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如何有效控制混凝土裂缝的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通过对常用控制技术的研究,分析现有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以提高混凝土裂缝控制的可行性和效果。
关键词: 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方案
DOI:10.12721/ccn.2024.157840
基金资助:

引言

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材料,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和耐久性。然而,混凝土裂缝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常常出现,给建筑物带来了诸多隐患。因此,研究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混凝土裂缝形成原理、常用控制技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以提升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效果,保证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和耐久性。

1.混凝土裂缝问题的重要性与原理

混凝土裂缝问题在建筑工程中具有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混凝土裂缝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裂缝的存在会导致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下降,进而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结构破坏事故。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理多种多样。内部应力的积累、温度变化、湿度变化、荷载作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深入理解裂缝形成的原理,可以为选择合适的控制技术和改进方案提供依据。因此,混凝土裂缝问题的研究对于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保证其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常用的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2.1预应力与后张拉技术

如图所示:

微信图片_20250212140428.png


2.2裂缝宽度控制技术

裂缝宽度控制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混凝土裂缝控制方法,旨在限制混凝土裂缝的宽度,从而维持结构的稳定性和美观性。该技术通过合理设计和施工方法来控制裂缝的扩展,以满足规定的裂缝宽度限制。裂缝宽度控制技术的原理是在混凝土结构中引入裂缝控制材料或结构措施,以吸收或分散由温度变化、荷载作用等因素引起的混凝土应力,从而减小裂缝的宽度。常见的裂缝宽度控制技术包括:(1)裂缝宽度控制剂:在混凝土中添加特殊的填料或添加剂,改善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和膨胀特性,有效控制裂缝的宽度。(2)钢筋布置和约束:合理布置混凝土中的钢筋,通过钢筋的连接和约束作用,分散混凝土的应力,减小裂缝的宽度。(3)压力调节装置:通过设置压力调节装置,如橡胶垫、沉降节流阀等,在混凝土结构中达到一定的预应力,从而控制裂缝的宽度。(4)结构刚度设计:通过合理设计结构刚度,如增加墙体或梁柱尺寸、改变结构形式等,减小混凝土的变形,从而控制裂缝的宽度。

2.3控制背面应变技术

控制背面应变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混凝土裂缝控制方法,旨在通过控制混凝土背面的应变状态,减小或阻止裂缝的形成和扩展。该技术主要通过改变混凝土结构的应变特性或引入应变补偿材料,以控制裂缝的背面应变,从而限制裂缝的产生或扩展。具体来说,控制背面应变技术常见的应用方式包括:(1)粘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通过在混凝土背面粘贴FRP片材,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张能力,有效控制裂缝的背面应变。FRP的高强度和高延伸性能能够吸收混凝土的收缩或变形,减小裂缝的产生和扩展。(2)弹性背垫板:在混凝土背面设置弹性背垫板或使用橡胶材料,能够分散混凝土内部的应力,减小背面应变,从而控制裂缝的形成和扩展。(3)背部压浆:通过向裂缝的背部注入特定的压浆材料,如聚氨酯泡沫、水泥浆等,可以填充背部空隙,增加混凝土的紧密性和背面支撑,从而控制裂缝的背面应变。(4)前张拉: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在结构正面施加张拉力,从而在混凝土背面产生压力,控制裂缝的发展。

2.4降低内外温差技术

降低内外温差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混凝土裂缝控制方法,旨在通过控制混凝土结构内外温度的差异,减少或阻止裂缝的产生和扩展。该技术主要通过改变混凝土材料的热性能或引入温度控制措施,以降低内外温差对混凝土的影响,从而控制裂缝的生成和发展。具体来说,降低内外温差技术常见的应用方式包括:(1)温度控制剂:在混凝土中添加温度控制剂,如固化剂、缩孔剂等。这些控制剂能够调节混凝土的凝固过程,减慢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速率,并降低内外温差对混凝土的影响,从而控制裂缝的产生。(2)热绝缘层:在混凝土结构表面或内部设置热绝缘层,如隔热板、保温材料等。这些绝缘层能够减少混凝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热交换,降低内外温差的影响,从而控制裂缝的形成。(3)控制施工温度:通过调整施工时期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可以避免混凝土过早或过晚的收缩和膨胀,减少内外温差对混凝土的影响,有效控制裂缝的产生和扩展。(4)温度补偿装置: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温度补偿装置,如伸缩缝、金属补偿器等。这些装置能够吸收混凝土的变形和收缩,减小内外温差对混凝土的影响,从而控制裂缝的发展。

3.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3.1排水不畅导致渗水问题

存在问题:排水不畅是混凝土结构中常见的问题,如果排水不畅会导致水分在混凝土内部积聚,引发渗水问题。渗水问题会对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造成严重影响,如混凝土的腐蚀、钢筋锈蚀等,甚至会导致结构的破坏。改进方案:为解决排水不畅导致的渗水问题,以下措施可以采取:(1)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在混凝土结构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排水系统的布置。通过合理设置排水槽、雨水管道等设施,确保雨水能够顺利排除。(2)加强施工中的防水措施:在混凝土浇注前,应施加适当的防水材料。例如,使用防水涂料、防水胶粘剂等,以增加混凝土表面的抗渗性。(3)提高施工质量: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确保混凝土在施工中不存在孔洞、裂缝等缺陷。同时,要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防止渗水。(4)定期检查并修复弱点:对已建成的混凝土结构,定期进行检查并修复可能存在的排水问题,如堵塞的排水管道或裂缝。及时解决这些问题,确保畅通的排水系统。

3.2强度不均匀引起的应力集中问题

存在问题:在混凝土结构中,由于材料质量、施工工艺等因素,可能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不均匀分布。这种强度不均匀会引起应力集中问题,进而导致结构脆性破坏和裂缝的形成。改进方案:为解决强度不均匀引起的应力集中问题,以下措施可以采取:(1)质量控制和监测: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确保混凝土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配合和浇筑。同时,对混凝土施工过程进行监测和检查,密切关注强度变化和强度分布情况。(2)增加结构的均质性: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和施工工艺,尽量减少混凝土的强度差异。例如,在施工中采用充分振捣、正确的浇筑方式和温度控制等措施,减少混凝土的空隙以提高均质性。(3)引入增强措施:在设计阶段引入增强措施,如增加钢筋的配筋密度、进行预应力加固等,以提高结构的整体强度和抗剪能力,分散应力集中。(4)合理设计结构:在进行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对于存在强度不均匀的部位,合理考虑局部的增强措施,如设置缓冲区或过渡区,减小应力集中。

3.3不当的施工操作导致的裂缝问题

存在问题: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不当的施工操作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问题。例如,振捣不均匀、过早脱模、养护不当等操作不规范的做法会引起内应力集中,导致裂缝的形成和扩展。改进方案:为解决不当施工操作导致的裂缝问题,以下措施可以采取:(1)提高施工质量控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了解正确的施工操作规范和流程。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对施工工艺进行监管和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2)均匀振捣和充分浇筑:对混凝土进行振捣时,要确保振捣的均匀和充分,以促进混凝土的密实度。同时,在浇筑过程中遵循适当的浇筑方法和顺序,防止漏浇和堆积现象。(3)控制脱模时间:合理控制混凝土的脱模时间,以避免脱模过早造成的收缩应力集中。根据混凝土配合比和环境条件,确定适当的养护时间,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发展和收缩变形的平衡。(4)加强养护管理:养护是确保混凝土性能和耐久性的关键环节。加强浇筑后的养护措施,如保湿、覆盖遮阳、控制环境温度等,确保混凝土养护的连续性和充分性。

结束语

在混凝土结构中,排水不畅、强度不均匀和不当施工操作是常见的问题,可能导致渗水、应力集中和裂缝等结构性能问题。通过采取合理的控制技术和改进方案,如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优化材料质量控制、加强施工质量监管等,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在实际工程中,始终把质量管理放在首要位置,确保施工规范和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良.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浇筑工艺及裂缝控制研究[J].居舍,2023(28):67-70.

[2]洪浩全.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研究[J].居舍,2023(23):33-36.

[3]白治琴.建筑工程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J].工程机械与维修,2023(04):158-160.

[4]吴可佳.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研究[J].居业,2023(02):10-12.

[5]黄添彬,顾跃跃,冉翠玲.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技术探究[J].建筑科技,2022,6(05):89-90+9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