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疗法在脾胃虚弱型消化不良患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黎艳庄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黎艳庄,. 捏脊疗法在脾胃虚弱型消化不良患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医学杂志,2024.1. DOI:10.12721/ccn.2024.157007.
摘要: 目的:探讨捏脊疗法在脾胃虚弱型消化不良患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我院收治的97例脾胃虚弱型消化不良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其中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49例在此基础上给予捏脊疗法,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及干预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评分、实验室各指标。结果:干预后,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主症、次症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研究组N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胃动素、瘦素、神经肽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捏脊疗法可有效改善脾胃虚弱型消化不良患儿临床症状,提高其血清胃动素、瘦素及神经肽Y水平,护理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消化不良;脾胃虚弱型;护理;捏脊疗法
DOI:10.12721/ccn.2024.157007
基金资助:

消化不良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多由脾胃虚弱引起,患儿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1]。目前,西医治疗消化不良多采用药物治疗,虽然可缓解症状,但副作用较大[2]。中医治疗消化不良具有显著优势,其治疗包括口服中草药和非药物治疗,如针灸、拔罐和推拿(中式按摩、捏脊)等,其中捏脊疗法是一种常用的中医外治法,具有健脾和胃、调畅气机的作用[3]。常规护理的工作中心通常集中在幼儿服药依从性方面,而小儿多数抗拒服药及侵入性治疗,如针刺等。本研究旨在探讨捏脊疗法在脾胃虚弱型消化不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已经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批准文号:2022082。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我院收治的97例脾胃虚弱型消化不良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其中对照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2~6岁,平均年龄(4.17±1.35)岁;病程1个月~6个月,平均病程(3.15±0.63)月;体重8kg~28kg,平均体重(13.97±1.64)月。研究组49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2~6岁,平均年龄(4.64±1.52)岁;病程1个月~7个月,平均病程(3.27±0.71)月;体重9kg~27kg,平均体重(14.12±1.52)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均符合西医《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4]和中医《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关于消化不良及脾胃气虚证的诊断标准;(2)年龄2~6岁,消化不良症状至少6个月;(3)患儿可耐受捏脊,无皮肤过敏现象;(4)患儿家属配合,知情同意并签字。

排除标准:(1)先天性疾病儿童;(2)药物、医源性因素和/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消化不良;(3)中重度营养不良、器质性疾病儿童;(4)精神类疾病或严重并发症儿童。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父母健康知识宣教、饮食护理、心理护理、腹部按摩等。首先对家长进行健康知识宣教,使其了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症状及治疗,不能以各种方式强迫进食,使其建立良好的家庭用餐习惯,并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关注患儿心理状况,避免给患儿过大的压力。院内确保孩子每天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素,饮食清淡易消化,应以谷物、蔬菜、水果、动物性食物为主,保持营养均衡,拒绝给孩子零食,如消化不良症状严重,遵循医嘱额外摄入营养品。出院后时刻关注孩子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帮助家长建立健康、轻松的成长环境,共干预4周。

研究组在以上基础上给予捏脊疗法:患儿置于俯卧位,责任护士两手半握拳,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指抵于背脊,同时用力,提起皮下脂肪层,从长强穴(尾骨部)向上捏、 提、 搓、 推、 捻至大椎穴,每捏3次提起脊背皮肤1次,重复3~5遍,以局部皮肤发红发热为度,后按揉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 0.5min,1次/d,连续5d后休息2d,共干预4周。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症状积分:主症包括餐后腹胀、脘腹满闷、神疲乏力3条,每项评分0分、3分、6分、9分,次症恶心呕吐、纳呆少食、大便溏薄3项,每项评分0分、2分、4分、6分,主症、次症评分均分别表示正常、轻症、中度、重症[6]

(2)尼平消化不良指数( Nepean Dyspepsia Index,NDI):该量表包括15个评分项目,每项0~5分,得分与消化不良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分别于干预前后由患儿主要照护人完成[7]

(3)实验室指标:分别于干预前后采集患儿空腹外周静脉血4 mL,高速分离后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胃肠激素胃动素,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瘦素、神经肽Y水平,检测试剂盒均由上海信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严格按照说明进行操作。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x̄±s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发生数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其中研究组主症、次症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x̄±s,分)

1.png

注:①与干预前比较,P<0.05。

2.2两组NDI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N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NDI评分均下降,其中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两组NDI得分比较(x̄±s,分)

2.png

注:①与干预前比较,P<0.05。

2.3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胃动素、瘦素、神经肽Y水平均上升,其中研究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x̄±s,分)

3.png

注:①与干预前比较,P<0.05。

3讨论

儿童时期是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保持适当的营养对促进骨骼生长至关重要,而消化不良可导致小儿发生腹胀腹泻、消化功能紊乱,导致幼儿无法获得的足够营养,出现免疫力降低、营养不良[8]。不良饮食习惯、脾胃虚弱、心理压力等均可导致小儿消化不良发生,因此早干预和早治疗对促进患儿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采用捏脊疗法应用在脾胃虚弱型消化不良患儿临床护理中,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主症、次症评分及N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证明捏脊疗法可改善消化不良患儿临床症状,帮助其恢复食欲。究其原因分析如下:首先,捏脊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小儿推拿方法,通过对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增强体质的目的。对于小儿脾胃虚弱所引起的消化不良、厌食、慢性腹泻、呕吐、便秘等症状,捏脊疗法都具有比较好的疗效[9]。其次,后背的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是身体比较长的阳经,同时具有汇聚阳气的督脉,这二者都可以使阳气振奋,进而刺激脾胃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调整脾胃功能,提高脏腑功能,帮助患儿调整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从而改善小儿的食欲和消化。此外,捏脊疗法还可以刺激人体及处两侧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能起到防遗尿止汗的作用。对于脾胃虚弱型消化不良患儿,捏脊疗法可以刺激脾胃功能的运化,来治疗肝脏和脾胃虚弱的表现,以此纠正消化不良,以此调整身体机能,促进脾胃功能恢复,改善消化功能[10]。此外,捏脊还可提高儿童免疫力,通过刺激身体的穴位和经络,激发身体自愈能力,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因此在常规护理上结合捏脊使用,可提高护理效果,且经济效益好,操作简便,方便家长在家中自行操作,推广性较高。但需要注意的是,捏脊法是一种专业的小儿推拿方法,在推拿过程中,力度和时间都需要掌握得当,以免对孩子造成伤害。通常胃动素主要负责调节胃部运动和消化过程,水平过低容易引发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能量摄入不足等问题。瘦素是主要负责调节脂肪储存和能量代谢,其可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入,并促进脂肪分解[11]。神经肽Y主要调节食物摄入和能量平衡,其可够刺激食欲,增加食物摄入[12]。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胃动素、瘦素、神经肽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证明捏脊疗法可有效改善消化不良患儿脾胃功能,帮助其恢复机体抵抗力。分析原因可能与捏脊过程可帮助胃肠壁微血管扩张,激活神经系统,加速胃肠道蠕动和局部微循环,刺激胃肠道系统,改善肠黏膜吸收功能,提升患儿食欲,继而促进其胃动素、瘦素、神经肽Y水平的分泌有关。

综上所述,捏脊疗法可有效改善脾胃虚弱型消化不良患儿临床症状,提高其血清胃动素、瘦素及神经肽Y水平,护理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Chisty A. Update on Indigestion[J]. Med Clin North Am,2021,105(1):19-30.

[2] 刘文莉,王沁,李汉群,等.香橘丸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儿童胃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1,36(8):1624-1627

[3] 陈欢,宁博,张洁,等.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系统评价再评价[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3, 45(07):898-906.

[4] 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上下)(精)[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12.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六)[J].湖北中医杂志, 2002, 24(7):134.

[6] 石丹,张亚军,杨广源,等.小儿厌食症症状积分调查表的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中医杂志,2018,59(14):1203-1206.

[7] 傅滟茹,田小平,梁繁荣.NDI量表中文版的研制与信效度检验[J].特别健康:下,2014,1(3):467-467.

[8] 孙倩,胡美娟.综合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临床效果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118-120.

[9] 康佳,黄咏欣,黄利英,等.早期喂养联合捏脊疗法在新生儿腹腔镜十二指肠梗阻术后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21,37(10):1361-1364.

[10] 杨蕾,李静.捏脊在儿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医药导报,2021,27(3):164-166,170.

[11] 龚凤英,吕枭锐.瘦素的再认识[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3):278-281.丁宇,王媛媛,阮伟清,等.人体神经肽Y的生物学研究新进展[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21,42(3):177-18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