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中数学模型的建构与应用
杜献林 杨婷 张海晓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杜献林 杨婷 张海晓,. 高中生物中数学模型的建构与应用[J]. 生物学报,2022.1. DOI:10.12721/ccn.2022.157002.
摘要: 为落实核心素养,让生物学科素养入脑入心,高中生物教师需要突出生物概念的教学,并引入数学模型的教学手段,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为树立更高层次的生命观念注入最强动能。在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中,涉及许多概念的理解,教师引入数学模型,借鉴其可视化和显性化优势,可以让生物知识变得更为系统化和结构化,助推学生对概念的深层理解。高中生物教师在应用数学模型进行生物学教学时,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等方法,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模型,读懂数学模型,将生物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能力,为学科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数学模型;构建
DOI:10.12721/ccn.2022.157002
基金资助:

模型与建模是高中学科的核心素养重要内容,且已成为教育的研究热点。数学模型是常见的模型之一,就是将数学的思维、数学语言、数学公式、理论等应用到生物的学习当中。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强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练习,实现跨学科知识融合,还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科学灵活的数学模型思维的建立,需要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探索与合作,是一个耗时较长的过程,但如果做到了,这将是一个终身受益的思维数学模型模式,在这条路上,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虽然这方面的研究还在探索期,相信通过各方面的积极探索,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帮助学生养成建模思想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提高生物高考的解题能力。

一、模型与数学模型

“模型”源自阿拉丁语,是尺度、样本的意思,后来延伸为对象、观点、概念等。模型是对原型的一种抽象表述,是人们为了,进行一些专业研究,而运用的精炼的方法。数学模型一词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规范的界定,是利用数字或者数学符号构建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利用数学的专业术语、公式等对研究对象提出一些假设、概括等,从而得出一种数学表达方式,这就是数学模型。

二、生物学中的数学模型的分类

到目前为止,数学模型分类并没有统一标准,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会出现不同的分类方式。目前常见的分类有两种:一是从研究领域出发,分为人口模型、生理模型和生态模型。二是从呈现方式出发,分为随机性和确定性两种。当然学术界也有其他的分类方式,如数字模型、比例模型、方程式模型、公式模型、概率模型、集合模型、曲线模型、线段模型、表格模型、几何图模型等。

三、数学模型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生物这门学科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容易将其混淆,看似简单的题却无从下手。生物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自然学科,除了具有生命性的特征外,还具有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生物的知识点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数学的语言具有更强的准确性和抽象性,同时也更简约化更形式化,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生物知识以建模的形式直观呈现出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当下,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数学模型来教学的频率越来越高,受应试教学和自身理论素养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往往局限于传统的生物学教学模式,对生物学中数学模型缺乏研究。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教学和检测,而忽略了数学模型的构建、应用,这难以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也无法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营养。核心素养视野下,数学模型是学生掌握生物学概念以及拓展科学和理性思维的关键,构建生物学数学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学概念,深入思考和研究生物知识。

(一)激发兴趣,读懂数学模型

人们常说:“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读懂数学模型的来龙去脉,就必须先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生物学数学模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生物学实验和科学资料向学生说明生物学概念,使学生认知数学模型的内涵,进而培养学生读懂、应用数学模型的能力。

比如,在《细胞的增殖》一课中的有丝分裂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单一地介绍细胞在不同时期的特点,这样的话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无法形成连贯的静态图像,学习的知识不成体系,也没有连贯性。教师可以将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的数量与形态变化作为重点讲解部分,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模型来构建细胞的分类,将这部分知识做个归纳,搭建相关的知识体系。利用定义来建立数学模型,帮助学会说呢过更加轻松的学习,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创造情境,引入曲线模型

曲线模型在酶活性中应用广泛,也是高考高频考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的重难点,对于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变化,学生掌握的普遍模糊,经常出错,借助坐标图来理解它们三者的变化,是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但教师普遍在黑板整体绘图讲解,学生不主动绘制,是这个板块常见的问题,放开手,学生为主,自己体会曲线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会更好,分泌蛋白合成、运输过程中膜面积的变化用曲线模型理解也很形象;种群的数量变化中对“J”型、“S”型曲线的理解是更形象的曲线模型,函数模型很典型的是种群的数量变化中对“J”型曲线的理解,这个函数模型的考核变式也很常见;

集合模型在生物学分类中常有所涉及,在它的帮助下,看似杂乱无章的概念和知识点,变得条理清晰,如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分类,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对比分析;几何模型在生态学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镜金字塔中应用广泛,在种群年龄组成上的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的展示上也颇为常见;排列组合模型可以解释DNA的千变万化,可以解释为什么二十种氨基酸就可以构成多种蛋白质;概率模型在遗传学中用得最为广泛,遗传学是高中生物中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点,往年的高考复习中耗时长,但效果不佳,学生在考试中遇到遗传题,甚至直接放弃,其与模型概率的构建能力有直接关系,故在学习遗传学前,巩固模型概率的知识点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公式模型最为熟知的就是哈代温伯格定律了,同时在解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题型中,利用公式模型,可以明显缩短解题时间。

四、数学模型对生物高考的影响

数学模型构建对生物学学习很有指导意义。高中生物学的课程内容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生物学科概念群,形成了诸多概念关系。理解生物概念,建构一定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将生物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自主构建数学模型,解决生物学习中的问题,更进一步来说希望学生可以摆脱老师的辅助,摆脱学科的束缚,自由应用数学模型解决学习,甚至生活的问题,真正达到核心素养的升华。可以帮助师生拓宽学习思路,强化科学思维,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提高学习的效率。高考背景下,学生通过数学模型的建构、分析和演示,才能渐进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提高生物学科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傅永强.高中生物学习中知识模型的构建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9(13):162.

[2]魏丽萍.构建数学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9(5):32-33.

[3]杨祥睿.数学模型构建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考试周刊,2019(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