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这个概念听起来有些抽象,需要学生慢慢仔细理解,它是指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一切与生命有关的现象,也是一种经过实践验证的科学的观念或者想法,它包括了“到底什么是生命”“带有生命特性的客体是怎样进行生命活动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活动”等命题,简而言之生命观念代表着人类对自然界生物的一种态度。在高中的生物教学过程中,将生命观念和教学活动进行融合,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生命的有关概念,生命的活动规律等,形成自身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学着理解和尊重生命,从而能够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关于“生命观念”这个概念,主要有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生命观念本身具有灵活的结构性和功能性。因此,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会逐渐调整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使之与生存环境和社会更好地相融,保证自己能够生存下去,进入到平稳的状态。第二,生命观念蕴藏着丰富的物质和能量。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不管是在调整完整自身结构的过程中(进化中),或者是进入到稳步发展的状态后,都会持续不断地吸收能量,然后将其吸收的能量再释放出来,形成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平衡自然界中的系统循环关系。第三,生命观念具有生命进化和生命适应的特点。这体现了达尔文所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任何生命只有经过不断地调整自身,学会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才能最终生存下来。第四,生命观念具有平稳与平衡的特点。整个生命系统存在的价值是让其中的生命客体得到平稳的发展,而生命稳步发展的前提又需要一个长久平衡的生态系统。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保证生命的平稳和平衡。
二、融合生命观念和高中生物教学活动的意义
高中的生物教材中渗透着很多的生命观念,这为教师能够进行生命观念的有关教育提供了优秀的素材。新课改要求生物教师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不要只是仅仅关注教材当中的内容以及过多地关注学生生物成绩的提升,而要不断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当中的知识内容,将其进行有效的扩展,以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看到生物学科中蕴藏着的生命观念,扩展学生的眼界和认知,逐步提升学生的生物综合能力。
生命观念能对学生的身心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压力非常大,需要学习的自然也不仅仅是生物这一门学科,还要在其他的学科上也付出很大的努力,平衡各个学科的学习等,这对高中生的心理状态也是一个考验。如果学生不能及时调解自己的心态,那么当他们遇到挫折或者失败的时候可能就会产生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更严重的话还会出现抑郁等有可能危及生命的严重情况。仔细分析学生身上出现过的各种问题,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生命的巨大价值和意义。针对此,教师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学科优势,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传授与生命相关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现象和生命的规律,以此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帮助学生以更好的心态迎接高中生涯中的挑战。
三、核心素养下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策略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综合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贯穿教学活动的重要原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拓宽教学的思路,讲求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不仅重视学生对教材生物知识的理解,也要重视学生对生命观念的吸收和理解,让学生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学到真正的知识,并能逐渐自主将知识进行延伸,最终走出教室,走进生活,深化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悟,也能更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提升生物学科的学习效率和综合能力。
(一)构建生物相关模型
生物模型的构建是生物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它的运用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方式创建一个符合自身个性特点的知识模型。它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将抽象的生物知识通过具象的模型展示出来,让知识更具立体性,降低知识的难度。比如DNA双螺旋结构这个模型的出现让人们能够清晰、直观地看到了DNA的结构,这不仅能让人们更易了解其特点,也有利于后来的学者发现更多关于DNA的奥秘。教师在生物教学中采用生物模型建构,首先要让学生对平面的构图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循序渐进,逐步让学生了解到二维图像的解读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解读立体模型的规律和相关知识,这样的过程既让学生掌握到了构建生物模型的科学方法,便于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生物知识点构建不同种类的模型,也能逐步增强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组织开展生物实验
生物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生物成果都是经过无数个实验、分析和不断改进得来的,因此高中的生物教学要重视实验的作用,教师通过组织生物实验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思考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生物知识,并在过程中感受到生命观念,更深入地了解到生命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教师除了要认真准备实验课题外,还要通过丰富实验材料、改进实验步骤等方式帮助学生高效完成实验,尽可能掌握到更多的实验知识原理,养成正确的实验操作习惯,树立科学的实验探索精神。
(三)梳理生物发展史
在高中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传递的不仅仅是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与生物发展史有关的知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见识,跳出教材所讲的生物知识存在的局限性,激发学生去探索生物发展史的信息,这样对于学生生命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余,尽可能了解生物的发展史,在教材的正文之后增设了很多的知识板块,如“课外补充资料”,“科学发展历程”等,这些为学生了解生物史提供了资源库,里面涉及到的生物发展史上的著名人物,也有对应的相对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便于学生对他们有清醒的认知,这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向优秀的前人学习,树立自己勇于探索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形成自己的正确的生命观。
四、结束语
总之,高中的生物学科是一门蕴含着生命观念的学科,它以科学的视角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进行了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到生物教材当中的生命观念,并将其巧妙地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相融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学会真正去理解生命、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在致力于提升自己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也要保证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朱卫峰,黄群慧.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生命观念培养策略[J].教师博览,2022(27):43-45.
[2] 何占全.基于生命观念下的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24):122-124.
[3] 杨博.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命观念渗透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2(29):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