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是学生首次系统地接触化学知识的学习阶段,在之前各学科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化学不仅在初中阶段具有重要地位,在学生认识世界、个人成长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化学教师在展开课堂教学时,通常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上就某些重点化学公式、定理一一灌输给学生,缺少学生学习真实体验的关注与了解。最终呈现的化学课堂形态便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在座位上表现得十分木讷,导致化学课堂成为化学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归咎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存在很大问题,仍在以应试思想为中心,过于关注学生成绩提升,而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建设。落后的教学思想加上单调的教学方法,导致化学课堂气氛枯燥,学生很难提升起化学学习兴趣。所以,随着化学教学新时期的到来,教师应当积极加强教学方法创新,试图让学生真正对化学产生学习兴趣,才是当下课改的重点内容。
二、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的趣味化学实验策略
(一)开展趣味化学实验,优化课堂教学导入
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开展趣味化学实验是课堂导入的重要方法之一。相较于常规实验而言,趣味化学实验充分体现了化学的魅力,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探究“浓硫酸的腐蚀性和脱水性”的课堂上,教师在导入环节为学生演示了“白糖变黑面包”的实验:往烧杯中倒入蔗糖和少量水,再注入一定量的浓硫酸,用玻璃棒迅速搅拌,可观察到蔗糖迅速变黑,并逐渐膨胀成“面包”状,同时烧杯壁明显发烫并有大量水雾。面对实验中激烈的反应现象,学生发出了惊叹,同时也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激烈的反应”产生了好奇。教师则趁机导入新知,让学生认识浓硫酸的强腐蚀性和脱水性,进而理解实验原理:白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蔗糖属碳水化合物,遇到具有脱水性的浓硫酸,会失水炭化变黑,同时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能将炭氧化为二氧化碳,这两个反应都是放热的,使糖形成多孔膨松的“面包”,并释放出大量的水雾。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利用一个简单有趣的化学实验为学生带来了直观且激烈的视觉效果,这样接下来的新知导入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二)开展趣味化学实验,突破课堂学习重难点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有效学习,教师必须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明确教学重难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趣味实验,提示学生哪里是重难点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解化学原理。
例如,在“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学指导中,教师明确教学重难点,即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中和反应以及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对比:向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稀硫酸,出现明显的实验现象;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的实验现象。这样的实验差异,激起了学生对酸和碱反应的探究兴趣。接下来,引导学生重点探究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分析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并通过课堂练习和微观演示,进一步引导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
(三)开展趣味化学实验,促进学生巩固知识
复习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课型之一。从课堂的开展情况来看,由于课堂所学知识已经是旧知,加上学模式单一沉闷,许多学生学习兴趣不足,难以在复习中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针对此,在初中化学复习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趣味化学实验来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回顾、梳理所学知识。
例如,在复习“二氧化碳”相关内容时,教师在课堂上首先明确展示问题任务:(1)二氧化碳是谁?(2)二氧化碳从哪里来?(3)二氧化碳到哪里去?学生在问题中了解本节复习课的重点,并提高复习的目的性、针对性。接下来,教师通过趣味实验“仙境”引出固体二氧化碳(干冰),激发学生的学习、复习兴趣,促使学生分析实验中“仙境”效果背后的化学原理。在实验的启发下,学生通过宏观现象到微观辨析,了解了二氧化碳的微观表示和化学用语,回答了“二氧化碳是谁?”这一问题。接下来,进入探索“二氧化碳从哪里来?”的环节。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和工具,如小苏打、白醋、石灰、蜡烛、矿泉水瓶、塑料杯、打火机、铁丝、空瓶、软吸管、剪刀等,组织学生展开趣味实验,并制取二氧化碳。在实验过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背后的化学原理,回顾反应化学方程式,理解二氧化碳的来源。
(四)开展趣味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化学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在初中阶段,学生在接触化学后,对这门学科的内容有很大的好奇心,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随着知识的积累,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已不仅仅停留在课本内容,而是开始联系现实生活,希望在生活中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了“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相关内容后,为了让学生理解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化学的无限魅力,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师组织学生回归生活,展开趣味实验,即应用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原理制作手工皂,并将制作过程用视频记录下来,进而在课堂上加以展示。学生在课后积极探索,利用植物皂基、色素、香精、基础油、加热装置等器材,展开探索,制作出色彩、造型各异的香皂,同时也梳理了制作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并在课堂上分享、互动,体验了化学的魅力,也感受到了用化学创造生活的乐趣。
三、结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是教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式。初中化学教师要构建高效课堂,就要从师生互动的角度出发,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关注、了解学生,优化教学设计,设置合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验、学习学科知识。
参考文献
[1]杨代军.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2021(14):184.
[2]闵忠林.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中的思维教学策略初探[J].学周刊,2020(35):35-36.
[3]徐克荣.初中化学高效课堂实验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下),2019(1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