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优势
首先,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较为呆板,教师习惯于墨守成规,依照教材内容安排授课,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使得学生所获取的知识呈现出碎片化状态。虽然教师也会指导学生将各个单元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化的连接,然而因为教学方式的先天性不足,学生很难找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无法让知识结构化。主题式教学完美地解决了这一固有问题,它可以系统化地将点状知识串联成线、连接成片,使之融为一体。这种融合不但可以在学科内进行,还可以实现跨学科应用。更为重要的是,其整合过程包含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过程等,涵盖了教学的各个层面。
其次,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必须要将学习深度结构化,即教学当中常说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进行学习过程的层次化,也是学生获得价值和意义的过程。深度学习的大前提是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学会应用知识,并且在实践过程当中得心应手地进行运用。获得了这一前提,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深度学习,对知识进行迁移,并且发挥创造性。如何改变自我固有的思维模式,掌握所学学科的知识并将之系统化,构建完全认知模型是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当中所要努力完成的任务。主题式教学可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自我学习历程,透析学科本质,找到正确的方法和策略,助力学生深度学习。
最后,推动综合发展的价值传统的化学教学往往注重知识传授,单一的教学目标不仅局限了教学发展,还限制了学生的成长。核心素养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认知、思维、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实现更加全面的发展。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验设计能力非常重要。通过设计和实施化学实验的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化学领域的发展,也为其在其他领域的综合发展提供基础。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需要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等活动,前提是具备仔细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反复实验、详细记录实验结果和仔细观察现象,学生能够培养准确性和细致性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不仅在化学学科中有益,还可以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积极影响。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信息素养、创造思维、批判思维和人际交往能力等。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和职业发展中更全面地展示自己。总之,核心素养可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
二、高中化学主题式教学的开展策略
(一)系统化构建知识体系来优化主题
创新和实践是现代社会对于人才不可或缺的要求,因此,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全方面能力的过程。学生需要被引导,在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当中学会迁移和创新,把流动和活化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为此,在主题式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全面整合学科知识,系统化构建知识体系,优化主题,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创新。
高中化学各个章节之间虽然独立,但是有许多内在的联系。这些联系点为教师明确课堂主题提供了思路,教师可以依据各个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起系统化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对原有知识进行巩固,优质提升学习效果。
(二)生活延伸,落实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
化学是一门关于生活的学问,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中都存在化学的影子。在强化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引导分析,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化学,在探究中实现素养与能力的双重提升。
以“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生活环境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如“酸雨”这一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对“酸雨的形成和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酸雨的概念和形成原因以及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工业活动、汽车尾气和燃煤等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硫氧化反应和氮氧化反应的基本知识,结合多媒体动画或者模型指导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酸雨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比如,引导学生研究并讨论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的技术措施,如燃煤净化、汽车尾气控制等。还可以了解国际合作和政府政策在酸雨防治方面的作用,如跨国减排协议和环境法规的制定等,拓展学生思维。通过生活延伸的方式,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目标。
(三)时事热点,落实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素养
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其中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担忧。作为化学教学改革中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关注这一时事热点,落实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素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与社会问题之间的关联,提高其对科学研究和社会责任的认识。
首先,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如“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可能带来哪些安全隐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其次,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如食品生产商、政府监管部门、消费者等,讨论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与安全问题,并对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进行辩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有关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食品添加剂研究设计相关实验,评估其安全性,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通过以上活动,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与安全问题,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探讨相关的社会责任,可以使学生意识到科学知识与社会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培养其对食品安全等社会问题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关系到每一位学生的自我发展。主题式教学可以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自我探究的道路上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因此,主题式教学应当得到有效和充分的利用。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信心,增强其竞争合作意识,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当中掌握化学知识,在实践应用当中学会运用知识,构建起自己的学习体系,在化学学科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 魏真真,刘山虎,谭蕾,等.基于主题式教学发展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以“糖类”为例[J].化学教与学,2022(1).
[2] 李俊英.主题式情境教学在化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索[J].成才之路,2021(29).
[3] 宗汉.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思考——以“漂白粉”一课为例[J].化学教与学,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