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在教学要求当中指出,初中生物作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内容,必须能够全面提升教学效率,改变以往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在创新驱动的教学方式下才能够保障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这样的发展目标不仅仅是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人类作为生物学中的一环,必然需要了解生物学中的相关知识,才能够促使学生作为基础的人类在社会当中实现全面发展,在我国逐渐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环境下,实现更为民主的人本主义教学,促使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学的社会意义,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构建情境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一、生物课堂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
(一)紧扣教材内容,突出核心关键
高中生物教材编排内容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针对各部分生物知识在整部教材中所占地位和比例的不同,教师投入的教学精力也应呈现出相应的差别。对重点和难点部分,教师可以重点讲解,多举一些鲜活的实例,或以实验教学相辅助;而对一般性的内容,则可简单略过,或选择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这里所说的情境教学法,通常都是针对难度较高的生物知识而言。
(二)贴合课堂氛围,自然引人入境
内容决定形式。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组织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本节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运用情境法教学,然后才能考虑以何种方式将学生带入相应的教学情境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要十分熟悉,并且善于思维牵引,能够找到生物知识与学生兴奋点的关联之处。
(三)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
在生物教学中开展互动式教学是围绕某个话题展开交流和讨论,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充分发挥群体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生物知识,让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在开展互动学习时,因为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互相沟通,学生有疑问时可以及时得到解答,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二、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情境教育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践,直接设置
“直接设置情境法”是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方式。教师通过联系学生所经历过的真实生活经验进行直接情境代入,引导学生将理论问题代入到真实情境中进行思考探究。此类情境的设置方法能够使得学生快速进入到情境中。
例如,“在花卉农作物成熟过程中,要进行施肥,并且一次性施肥过量,会出现烧苗现象”“蔬菜大棚上有水蒸气出现”等现实情境问题,引导学生带着情境问题展开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通过将塑料袋套在豆苗上,放在阳光下的操作方式,联系到生活情境中蔬菜大棚上的水蒸气,判断出植物中含有水分,并通过晒枯萎的菠菜判断出水分还利于植物维持形态。之后,学生又通过在两个萝卜上打一个2~3厘米的小洞,分别向两个洞内注入清水和盐水,并使用中央插有细玻璃管的橡皮塞封住洞口的实验方式,发现盐水液面上升,清水液面下降,并联系到为何萝卜干会出现水分,以及炒咸肉前为何要先用清水清洗,并触类旁通地分析认知到施肥过多为何会出现烧苗现象。采用“直接情境”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综合己有的全部知识以及社会认知,通过知识内容贯穿成为知识链,组建起个人的知识框架体系,从而促进学生整个知识框架的建构。
(二)寻找知识联系,间接设置
所谓“间接设置情境法”,主要用于理论性教学内容的学习。其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之间并无直接联系,而是需要教师从中点拨,发掘教材中知识点和情境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
在“血液的组成与功能”这一章节的内容学习时,笔者便充分运用间接设置法,来引导学生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笔者根据教学内容自制了动画,引导学生间接体会血液的组成。在动画中,有三种不同的船在淡黄色的水中航行,其中最大的深黄色的船上载有的白细胞,但船数量最少;其次深红色的船上载的是红细胞,数量最多;最小的浅蓝色的船上载有的是血小板,三艘船依次航行在水中。通过这一动画,笔者向学生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进入到这一章节的知识内容中,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究中获取到,白细胞的形态结构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但数量少,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是最小的,且形状不规则,红细胞则是数量最多的。通过联系情境中的三艘船,学生分析得出,其中“淡黄色的水”就是血浆,因此,学生认知到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且血浆占很大比重。通过此,学生综合认知到关于血液的理论知识。
较好地应用间接情境的设置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将理论知识中的“点面关系”代入到动画、图像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由表及里地分析到背后所隐藏的知识内容与知识联系,从而完成知识内容的建构。
(三)选择典型事件,分解设置
“分解设置”即是要求教师在情境设置方面,选择具有一定实际的典型事件作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代入探讨,同时也作为主题探究的大背景,从不同侧面进行分解设置,使其与教学内容相对接。在“传染病及其预防”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时,笔者便充分应用“选择典型事件,分解设置教学情境”的教学方式。
如“关于新冠疫情的肆虐传播,我们是通过何种方式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学生在回想过程中,便首先建立起关于传染病的背景,从而进入到一个大的教学情境中。进而,通过分解设置,让学生充分感知到三个不同的侧面,即“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染人群”,因此,笔者适时分解教学情境,将大的教学情境分为三个情境问题:“如何控制传染源”“采取哪些形式可以切断传播途径”“如何保护易感人群”。学生通过对往事的回顾,了解到当时的防控疫情的措施主要有“不外出、戴口罩、勤消毒”三种方式,通过小侧面情境问题的探索,学生将知识的综合和局部统一协调联系起来,更加全面地对问题进行了细致研究。
(四)引导自主实验,活动设置
生物作为理科类学科,实验探究是根基。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教学,通常也要以自主实验探究作为探讨过程中解决问题的途径。活动设置情境策略,就是在教学时,教师创设不同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利用工具,进行实验探究,从而完成对于知识的掌握。
例如,在对“酶”这一章节的有关教学中,笔者便主要应用“活动设置”教学法,来展开相关内容的教学。课堂教学前夕,笔者便为学生分发了实验相关的器具,之后向学生列举出生活中与“酶”相关的事迹,并向学生抛出问题“酶”具有哪些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进行研索。学生利用教材中所展示的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对猜想得出“酶”的性质进行了实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验证出酶具有催化作用;酶具有高效性;酶具有专一性;且酶的活性受温度与酸碱度的影响。在活动情境中,学生通过自主实验的方式探索得出了酶的相关性质。
三、结语
总之,初中生物作为带领学生认识世界、探索生命奥秘、探索自然现象的学科,在初中素质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完善初中生知识结构的重要因素。情境教育实践与现代初中生的学习需求、接受方式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所以,建议教师深入理解初中生物学教学、全面解析情境教育实践,借助多元化实践方式,开展关于初中生物课程的情境教学活动,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鹏.注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效率[J].家长,2018(25):101-102.
[2]王秀芸.重视初中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效率[J].新课程(下),2015(10):147.
[3]盛瑜强.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初中生物情境教学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2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