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实际需要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利用多种方式使原本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创设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抽象定理与原理促使学生觉得物理学科学习较为艰难,很容易出现积极性被打击的情况。在教学中,物理教师若不能把当前课堂所讲知识生活化,只是不断地把理论知识灌输给高中生,就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对物理知识不能很好地消化与吸收,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高中物理具有很强的生活特性,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课堂教学中,物理教师若能创设有趣的生活化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究与学习状态,能极大地提高物理知识的消化与吸收效率。高中生在对物理问题分析中,创造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都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例如,高中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磁场”这部分知识的内容时,就可以先把实验纸板、牙签筒、橡皮筋、铁屑、钢钉、磁针、条状磁铁等实验工具准备好,而后先为学生做好实验演示:把装着磁铁的小玩具车缓慢推向磁铁,装着磁铁的小玩具车就会自主靠近磁铁。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让小玩具车上的磁铁被隐蔽起来。而后留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让其充分进行思考与探究,小车怎么会动起来?通过这一问题情境把磁场的知识导入课堂中。在课堂中,适时拿出指北针,提出为何指北针能较为准确地指向北方,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发生这一现象?是否有物体能影响到指北针的准确性?其原因是什么?教师可以在完成教学后,让学生设计出生活化的实验,如提出电梯与手机信号的问题,为何蓝牙设备或手机在电梯中,电梯门关闭后信号会有所降低?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物理知识的探索中,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中结合当前所掌握的物理知识自主探究、学习,进而理解生活中种种有趣的物理现象。
二、引入合作探究情境
传统老师讲授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学生的学习,学生也应该参与进来,要将“教”与“学”相结合。核心素养视域下,还要求学生要加强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学生在学习上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时候单靠自己是难以完成的,所以就需要同学之间进行合作,相互沟通,共同来解决。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结合授课内容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再也不能将课堂当作是自己一个人的课堂,而要在合作学习中发挥学生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例如,高中物理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曲线运动》这一章节时,首先,老师可以在课件上展示几幅有关曲线的图片,让学生合作交流这几幅图片中,物体的运动轨迹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学生交流后得到运动轨迹是一条曲线的答案。这时老师已经顺利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课题。其次,老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实验探究、交流,找寻曲线运动的方向。在热烈的讨论和探究过后,学生总结出“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沿曲线某一点的切线方向”的结论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观看钢珠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视频,让学生探讨曲线运动的条件。最后,老师可以通过习题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这节课的所学知识,对学生仍有疑惑的地方进行反馈纠正。这样,老师通过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培养了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顺利提升了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合理创设实践性教学情境
在当前高中物理教学阶段,教师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要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实际生活中的感染力,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实践学习活动当中,加强学生的物理知识的认知。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状况,我们不难发现普遍的学生对于很多物理概念都没有一个深刻的认知,而这种现象的形成也就反映出了教师对于开展实践活动的不足。现代教学改革中对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提出了具体要求,常规课堂中的那种完全依靠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的方式早已经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尤其在物理学科中,知识的变化是比较多的,单一的听课内容很难让学生完全理解相关定理,也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欲望。所以教师必须根据这一情况,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一些学习的乐趣。
举例来说,在《斜抛运动》中,就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设计。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带领全班同学到公园里,给学生带来一次趣味竞赛活动,竞赛的主题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打水漂。物理学习不是一个闭塞的过程,教师应当采取科学的手段,将学生合理地分成几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实验的方式对物理知识展开合作研究,营造出相对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氛围的带动下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并聆听他人的想法,让学生之间的不同见解能够得到互动,在相互摩擦下产生新的理论,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从而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对情境创设的教学目的。在学生进行小组打水漂竞赛的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边进行活动比赛,一边思考分析影响竞赛成绩的因素,比如石子的角度、石子飞行中遇到的阻力,以及石子的重量与距离的关系。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也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领悟更多的知识,并开拓新的思考方向,促进创新性思维的成长。高中物理教师就应注重在物理教学中开展情境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丰富学生的物理学习体验,拓展学生的物理学科视野,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还能加强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深层次理解。
结束语
在不同的课型中,由于课堂目标不同,所以往往可以采用一种或者同时采用几种不用的情境创设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科素养的观念指导下,合理地创设活化问题情境、实践情境、合作探究等情境能够有效地提高高中物理课堂的效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更加活跃、学生的参与更加积极,让更多的学生选择物理、热爱物理。
参考文献
[1]隋新.情境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2]林庆生.试析高中物理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方法[J].学周刊,2019(09):84.
[3]王明洲.情境创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