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是把繁杂、枯燥、不利于大脑记忆的信息,通过图文并用的形式层层展开,变成形象、富有逻辑关系、易于被大脑接受的信息模式的一种学习方法。思维导图具有可视化、系统化、发散性、创新性等特点,能够有机串联知识、高效整合知识、清晰架构知识、科学呈现知识,是学生学习的有力帮手[1]。教师在教学生物知识时,可以充分挖掘思维导图的教育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让学生高效学习生物知识。
一、增加思维导图的使用频率,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思维导图
教师应该多次使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让学生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思维导图,从而提高思维导图的灵活性。引导学生自主制作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组成小组,对同一学科的知识进行思考和梳理,然后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制作一个思维导图,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更加灵活地运用思维导图。也可以让学生在家里或者自习室制作思维导图,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思维导图的灵活性和生物知识的整合性。例如,在教学“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时,教师就指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做课堂笔记。首先,以整个章节的标题作为中心点,以每个课时的标题作为第二分支进行拓展。接下来教师重点讲述第一部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知识点的构建方法,根据教材下的标题内容可知,这个知识点由两部分组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和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前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科学家通过伞藻移接实验证明遗传现象及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细胞核中。第二部分就是对于细胞核的探索,发现染色体的组成(蛋白质和DNA—携带基因—控制性状,由此整个小节的内容便清晰了起来。随后教师让学生通过相同的方法,完成其他小节的思维导图建构,帮助学生掌握运用思维导图做课堂笔记的方法。通过使用思维导图做课堂笔记,不仅让学生快速明白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和差异,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和整理归纳的能力,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运用思维导图学习的便捷和高效,促进了学生对思维导图的使用和创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借助思维导图进行课后巩固训练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知识比较零碎且有些知识点对学生来说较抽象且容易混淆,学生需要高度集中精力,才能够跟上老师的节奏。教学结束之后,我们需要对于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检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老师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进行知识巩固,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倒推,绘制思维导图,并填充所学知识,在导图的分支中设计相应的综合性习题,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检验本节课是否已经理解掌握老师所讲解的知识,是一个倒推学习的过程[2]。当我们完成《生物的遗传》这一节课的学习时,老师则可以要求学生依据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思维导图绘制,其绘制的主要内容包含性状的概念,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基因的遗传过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等内容。学生需要将该内容融入到思维导图当中,由学生亲自绘制,随后在思维导图绘制结束之后,老师还需要提出一定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以更好地检验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效率。基于课后复习或期末总复习的要求,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要注意三点。第一,思维导图必须有大框架,可以按照课本的目录绘制思维导图。第二,各章以及各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必须清楚地呈现,便于后续梳理知识点,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第三,学生要善于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互联网收集和补充各分支的知识点,有效延伸思维导图。做好这三点,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课后复习或期末总复习,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三、绘制思维导图深化学生感受与认知
例如,在进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思维导图的绘制活动渗透到教学和作业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双向的培养,在绘制的过程中得到更有意义的提升。在具体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集合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植物的生殖”“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鸟的生殖和发育”、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人的性别遗传”“生物的变异”、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中“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原因”进行思维导图的有效搭建,并且细化出各个小节的分支,使学生能够在绘制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并且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逐渐学会说明植物的生殖方式,描述昆虫、两栖动物、鸟类的生殖发育过程和特点,论述说明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等。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比较、分析和综合的科学能力,最终明确生物生殖和发育多样性的意义,初步形成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四、结论: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工具,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掌握生物学科的知识,更加系统和有逻辑地学习生物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同时提高学生的整合和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最终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思维导图,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到思维导图带来的积极效果。在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动手性、思维性,鼓励学生不断地提问、思考、创新。只有这样,思维导图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学生在生物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忠福.素养导向下的初中生物情境教学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22).
[2]李世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导向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