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也被称为“退行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骨关节疾病,多见于老年人,但也有一些年轻人会发病。而对于这类患者,通过药物和注射等保守疗法,疗效并不明显,而且很可能会引起疾病的复发。基于此,需要寻找更好的疗法,在强化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疾病的复发率。中医认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与肾虚、湿热等因素有关,特别是肾虚会导致膝关节营养不足,导致关节组织的修复能力下降,诱发关节病变[1]。最近几年来,通过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镜等常规性治疗,疗效不是非常理想。对此,本研究探讨了加味地黄汤在此类疾病中的治疗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院从2021年8月—2022年9月期间,抽取64例患者,以随机颜色球抽取法分为两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5:17;最小年龄33岁,最大年龄78岁,中位年龄(50.26±3.62)岁。治疗组:男14例,女18例;年龄为34-79岁,中位年龄(50.98±3.37)岁。病程 3-10 年,均值(7.44±1.03)年。34例为单侧关节发病,30例为双侧。18例为关节疼痛,22例为关节痛伴活动障碍, 24例为关节痛伴有关节积液。两组资料分析对比(P>0.05)。
入选标准:①满足《中华医学会骨科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2]中的相关标准;②临床资料完善。排除标准:①存在原发疾病或是精神疾病;②自身有严重性肿瘤疾病,或是其他膝关节疾病。
1.2方法
所有患者都进行基础性治疗:(1)热敷法:我院制剂室选择苏木,红花,鸡血藤,海桐皮,艾叶,花椒等十多种药材,对患者进行了外敷,将其分为两小袋,用醋浸湿后,用布包裹,然后在笼头上蒸0.5小时,直到药液完全渗出来。其次,撒少许醋热敷在膝盖附近,对于疼痛部位进行温热,一次30分钟,1天2—3次,共7天。热敷完成后,要戴上护膝,避免着凉。(2)推拿:患肢处于俯卧位,对股四头肌(尤其是膝髌上方5 m处)进行推拿,取“鹤顶、梁丘、血海、伏兔穴”,对膝髌韧带及内外副韧带进行按、拨等方法。此外,还可以取髌骨、委中、承山三个穴位,取仰卧位,对股内侧至小腿后部位进行按摩。然后恢复到平躺的姿势,做屈膝摆动,同时做伸屈,内旋,外旋的被动运动。(3)锻炼:如果患者处于急性期,疼痛等临床症状比较严重,要先进行基础治疗,等到病情稳定后,大约两星期以后,才可以在无负荷状态下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比如躺着或者是推车运动。对于肥胖患者,在锻炼时,还要注重对饮食方案的优化,避免旧病复发。
1.2.1对照组
该组患者主要选择关节腔注射疗法进行常规性治疗,辅助其处于仰卧位,在其膝下时垫上枕头,让膝微屈曲,对膝周皮肤进行 2 遍消毒。然后用5 ml注射器自膝盖外侧向上进行穿刺,当穿过关节囊时,若有落空感,要抽出关节液,确认在关节腔中后,再应用特制注射器,进行静脉注入2 ml的玻璃酸钠,将针头抽出,应用干燥的棉球,按在针孔1厘米深,纱布包裹3天,并嘱咐患者3日后,针眼处不能见到水。
1.2.2治疗组
在常规治疗上,对此组进行加味地黄汤治疗,药物组成: 生地30 g,山茱萸20 g,山药20 g,茯苓15 g,泽泻15 g,丹皮15 g,肉苁蓉20 g,骨碎补20 g,杜仲15 g,秦艽15 g,川芎15 g,当归20 g,牛膝10 g,莱菔子10 g,甘草8 g。对关节肿痛者,要加桃仁,红花,姜黄,起到活血化瘀,利水通络的效果;痹久而引起的四肢痉挛痛者,要加用全蝎、蜈蚣、元胡等的药物,以增强其通腑、止痛的作用。上述药物每天一次,用清水煎,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患者需要连续治疗1个月。
1.3观察指标
1.3.1疗效评价:显效,治疗后疼痛、晨僵等症状的消失,且膝关节的活动度显著恢复,不会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与工作。有效,晨僵等症状显著改善,膝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无效,上述指标无变化。
1.3.2选择WOMAC工具,对患者的关节情况(疼痛、僵硬以及功能程度)进行评估,总分0-50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
1.3.3结合我国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标准,评估患者的各项症状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 20.0版本软件处理数据,以x2、“t”,核实计算变量资料、定性数据,分别以(x̄±s)、(%)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组间差异显著(P<0.05)。
表 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2.2比较两组WOMAC评分
治疗前,两组在WOMAC评分上,差异性不明显(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WOMAC评分更低,有统计学价值(P<0.05)。
表 2 两组WOMAC评分对比(x̄±s)
2.3比较两组各症状变化情况
经分析,治疗组关节肿胀等症状改善情况更优,有差异性(P<0.05)。
表3 两组各症状变化情况比较(x̄±s)
3 讨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以膝关节疼痛和患肢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研究表明,OA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由于人体膝关节属于运动量较大、负担较重的关节,当人衰老时,很容易出现疲劳退化,进而发展为骨关节炎。OA常以关节软骨及周边软组织变形为主要特征,患者的肌肉力量会降低、关节受力失衡,且关节内部压力也会升高。从临床的角度来看,老年人尤其是45岁以上的人群更容易患病,同时在运动训练中,关节伤害亦为主要诱发因素,且以运动员及体力劳动为主;肥胖患者的关节压力随体重的增大而增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骨痹”的范畴,其病机与肝肾亏损、骨骼失养化、兼受风寒湿阻络等有关[3]。肾气亏,无法养骨成髓,所以,当水不能战胜火焰的时候,就会出现骨骼萎缩的情况。
相关学者认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与筋骨活动不畅,肝、肾两虚有密切联系。由于肝脏、肾脏本就不足,又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导致血液循环受阻,经络闭塞,日长则经络失调,导致肝、肾功能衰竭。故应以养肝肾、壮筋壮骨、活血化瘀、祛风燥湿为主要治法[4]。目前,在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多是使用一些非类固醇的抗炎药物来缓解疼痛和症状。但西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而中医药对此疾病的治疗,存在非常好的临床效果。此次研究中的加味地黄汤,以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等为君药,可以温养肝肾,益精填髓;淫羊藿、肉苁蓉、骨碎补、杜仲等具有补肾益气的功效,是补肾健脾的君药。川芎和当归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镇痛的作用;秦艽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牛膝能补肝肾,强筋骨,通药而下,可达病所,为佐之药;甘草调和诸味[5]。上述药物配伍,具有温养肝肾、强筋健骨、祛风湿、活血化瘀的功效,符合治疗原则,可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临床效果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各临床症状评分显著改善,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此次治疗中的中药热敷法,在临床上已经使用了10多年,其主要功效是活血消肿止痛,温经散寒,祛风通络;功能训练又叫“引经”,是一种利用“痿”的疗法,来预防和治疗股四头肌的萎缩,发挥病人的主动性,通过推拿的方式,可以改善微循环,增加静脉的回流[6]。尤其是与加味地黄汤治疗的联合应用,从而达到消炎、镇痛、松弛、强化关节周边柔软组织的弹力,减轻关节内部的压力,提高肌力,从而达到“促新生”的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加味地黄汤中的川芎、当归等药物,可以保护骨细胞,减轻疼痛等症状,改善骨质疏松情况,促进病情的恢复。
综上所述,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中,选择加味地黄汤对患者进行干预,不仅疗效显著,患者的关节肿胀等症状也得到了有效改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麦璧连, 黄志毅, 陈全荣. 平衡针配合易罐疗法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研究[J]. 黑龙江医药, 2023, 36 (6): 1301-1304.
[2]朱治龙, 黄国鑫, 艾金伟, 张妤晴, 裴斌. 全球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病率和患病率分析与趋势预测[J].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23, 42 (6): 647-654.
[3]张涛. 壮骨舒筋通络汤辅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3, 39 (12): 2390-2392.
[4]卢文海, 孙少松, 史思峰. UKA术中髌骨周围去神经化治疗累及髌股关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J].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3, 38 (12): 1710-1713.
[5]郭浪山, 张慧丽, 董从松, 刘洋, 陈洁. MRI在评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软骨损害程度及临床分期的应用研究[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 21 (12): 167-169.
[6]李洋, 曹向阳, 鲍铁周, 楚天首, 李萌萌, 王延雷, 贾俊雷, 郭珂珂. 基于平脊理论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异常下肢力线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 2023, 38 (23): 4612-4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