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是利用多元化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原本零散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探究知识关联性,构建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体系的教学形式。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引入微课,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现有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究实际生活中的物质变化规律,逐渐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由此可以看出,初中化学教师需要利用新颖有效的微课教学方式,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及趣味性,为学生进行化学学习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一、微课教学模式概述
微课具有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短小精悍、用途广泛、交互性强、使用方便等特点,微课中还包括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素材、教学方案、测试题、师生点评反馈等辅助性的教学资源。微课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能将枯燥的知识鲜活起来,难以理解的微观世界变得触手可及,引人入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有了微课,学生可以借助手机和平板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根据需要自主学习。这种打破了时空限制的学习,必将对未来的学习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二、初中化学中微课的有效运用
(一)借助微课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能够对整节课产生直接影响。在以往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新课导入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大多是直接导入,有时甚至忽略了导入环节,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微课形象地导入新课,揭示新课主题,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精彩的课堂生成做铺垫。
例如,在讲授“运动的水分子”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播放了下雨、下雪的视频,并由情境引出问题:天空中的雨与雪都来自哪里?它们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观看视频,结合物理知识展开讨论,以此培养他们的读图与识图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初步导入课题。接着,教师设计了衔接语:今天,我们要通过“水的三态变化”解答以上问题,同步展示了一个封闭在针筒中的水。并问学生:“将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成水蒸气,体积也会明显增大,这一过程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当冰变成水或水变成冰时,水分子又有什么变化?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后总结道:“一定量的水,当它由液态变成气态时,水分子的质量不会发生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水分子体积的大小,这些变化是水的三态变化。”由此可见,这种导课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二)利用微课开展自主探究
在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利用微课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还要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微课实现深入探究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微课课件时应当确保所选择的素材内容及表现方式满足本节课教学大纲的需求,突出教学主题及任务。基于此,学生可以在化学学习中逐渐提高思想深度,将枯燥的化学知识转变为形象生动的知识,进而更加深入地探索知识点内涵。
例如,在教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课件向学生展示同一金属在不同环境或试剂中出现的化学反应,由此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微课视频内容提出如下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其一,金属是否能与氧气发生反应?其二,金属能否与酸性试剂发生反应?会出现什么反应现象?其三,金属还可与哪些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之后,教师鼓励学生结合已有反应现象对化学知识点进行深入探究,以提高教学知识动态性,开阔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可以由表及里、由点及面地展开化学探究实验,从而进一步实现微课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内容、教学问题的有机结合,进而确保初中化学教学课堂的优化升级。
(三)利用微课提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实验操作,比如,为什么浓硫酸要慢慢地从容器壁上滴入,而不是往浓硫酸里滴?在使用高锰酸钾配制氧气的实验中,为何要首先把管子从水里抽出来,然后再把灯熄灭?当铜被一氧化碳还原时,为什么要先通一氧化碳再加热,而不是先加热再通一氧化碳……在教学时运用微课,可以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因误操作造成的后果,加深对实验操作的认识。
例如,在“溶液的形成”教学实践中,教师拿出了五种不同颜色的溶液,分别是无色的氯化钾溶液、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黄色的氯化铁溶液、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红色的晶红溶液。让学生观察后说出各自的想法,如想知道它们的味道吗?想知道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可能是由不同颜料与水混合而成的,它们颜色各不相同可能是混合物等,借此活跃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此外,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让学生分别将适量的食盐、蔗糖加入两个烧杯中,再分别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直至完全溶解,这说明蔗糖、食盐都能够溶于水中。接着提出问题:“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学生相互讨论后,得出“蔗糖微粒、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的结论。这时,教师借助微课为学生展示了蔗糖与食盐分子在水中扩散的情形,使微观现象变得宏观了,学生直观地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并结合教师给出的几种化学试剂得出溶液的概念,他们对实验原理理解得更加深刻了。
三、结语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更新教育理念,主动接受新事物,要充分认识微课的作用与价值,并根据需要及学情将微课灵活应用至各个教学环节中,如课前、新课导入、重难点知识讲解、实验操作等,以此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化学课堂中高效学习,收获更多的知识及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方新宗.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2(12):12-13.
[2]邵军.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试题与研究,2022(1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