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课程建设出现形式化、简单化,重理论,轻应用,严重缺乏职业教育特色。职业教育中心理学课程受到的重视不够、理论研究薄弱等因素成为职业教育中心理学课程建设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因此,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困境
1、课程地位边缘化,缺乏应有重视。在学科体系中,职业教育心理学生处境艰难,基本处于职业教育学“奴婢”和教育心理学“附庸”的尴尬位置。相应地,作为职教教师教育模块的核心课程,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地位也未得到应有体现。一些高校在遴选重点、精品课程时,往往优先选择专业课程,忽略公共课程,极少关注教师教育类课程。在安排教学任务时,通常优先安排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讲授专业课程,只安排教学经验与教学水平一般的教师讲授职业教育心理学等公共课程。任课教师往往也认为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似乎“低人一等”,对课程教学的准备、实施与评价投入精力不足,不重视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一些学校通常将授课时间安排在下午或晚上等“边缘”时段,另外,很多学生认为职业教育心理学等课程“没有用处”,导致在课堂上出现诸多问题现象或消极行为。
2、教材体系庞杂化,缺少课程特色。①内容庞杂缺乏特色。有的教材内容就像一个“大杂烩”和“拼盘”,在共性的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基础上,体现“个性”和“特色”,各取所需地加入学生心理、管理心理、心理测量、心理健康、教师心理等章节,使教材内容“大而全”。②形式单一难显活力。部分教材文字叙述多,直观形象的图表较少,不符合心理学认知规律,难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③理论晦涩难以应用。有的教材偏重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文字表述晦涩难懂,即使吸纳一些认知实验研究成果,但可能限于篇幅而断章取义。④取材陈旧脱离实际。有的教材体系仍是“新瓶旧酒”,对心理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吸收不足,并脱离当前职校教育教学实际。
3、教学内容普教化,忽视学生所学专业。①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只重视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忽视学生特点。若忽视学生因素,备课必然会降低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有的教师备课时即使“备学生”,但未能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征,可能导致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脱节。②教师教学时重“基础理论”轻“职业实践”。大多教师熟悉普教、高教系统而对职教系统较陌生,缺乏对职校教育教学和学生情况的了解,往往“想当然”地教学。有的教师重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功能、影响因素等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理论的实际应用。③教学内容重“学习”轻“教学”。受普教心理学课程体系影响,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重“学”轻“教”,更关注学习理论、动机、迁移、策略、过程,以及知识、技能学习等模块知识,轻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管理、评价等教学模块知识。
4、教学方法程式化,忽略技能应用。①从教学方法看,由于课时少、学生多,加上部分教师缺乏经验,缺少充分的课前准备,使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难以做到多样化,可能表现为程式化教学,形式单一,以灌输式、讲授式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中,缺少心理测验、心理实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与形式。②从教学手段看,教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课件制作仍表现为翻版讲稿,缺少图表、音频、视频等信息载体,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③从实践教学环节看,职业教育心理学实践教学还较薄弱,很多心理测验、心理实验难以安排到位,观摩教学、微格教学、现场教学等组织起来较困难。④从考核形式来看,为引起学生的重视,课程考核通常采取闭卷考试形式,但考题多为考核识记、理解等较低认知目标的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等,表现出重基础理论,重记忆能力,轻问题解决能力,特别是解决职业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策略
1、提高重视程度,突出课程地位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将职业教育心理学从课程体系边缘拉到中心地带,在政策制定、经费投入等方面向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适当倾斜,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教材编写、实践教学环节的扶持力度。学校要在保证课程基本学时前提下,精心选择教学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在此基础上,成立课程组或教学团队,相关负责人领导并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加强集体备课、组织教学观摩和研究。
2、体现职教特点,凸显教材体系的先进性。职业教育心理学教材编写应以“研究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为出发点,坚持立足本土,放眼国际;立足职教,创新体系;立足职校,指导实践等编写原则,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思想性、体系的科学性和内容的先进性。①内容精练。对教材内容加以高度凝练,适当整合、精简和优化部分章节与内容,避免过多介绍基础理论知识,使教材尽可能“薄”而“精”。②知识新颖。内容选取尽量体现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国职校一线教师成功案例和经验,及时充实和更新职校生心理特征、学习心理、心理教育等内容。③形式生动。图表的呈现效果通常优于大段抽象文字,因此要尽可能采用图表、提要、专栏等形式概括教材内容,使学生阅读教材时能赏心悦目,对教材内容能“一目了然”。④讲求实效。围绕职校学生学习与活动,加强针对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体现实用、注重实效。
3、以学与教为主线,注重教学内容的职业性。课程教学内容应以职校学生学习与教学心理为主线,在重点关注学习心理基础上,还需关注教学、职业心理等模块知识,特别要加强学习、教学心理的有效衔接,体现“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职业心理”间的有机融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继承课程稳定、公认的一些基本内容,并增加一些与职业教育改革关系密切,更好地贴近职校教学实际,贴近企业行业生产实际内容,从而使课程具有较好的职业性、应用性。在加强知识教学的同时,要设法将学生知识转化为学习与教学技能。此外,课程教学在理论应用、问题解决等方面还需考虑学生不同专业和未来职业的特点,并把握当前学生个性特征与心理需求因材施教。
4、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方法的实践性。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既要重视理论教学,还要关注实践教学,既有理论讲授、练习讨论,还可增加影视观摩、尝试教学、心理测试、心理实验、案例分析、微格教学、现场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今后心理学的最重要特征是,关注将从已积累的心理学知识得到的解决方案投入实际应用。教师要突出课程教学实用性和操作性,关注职业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解决,可组织学生到职校去参观考察、教学观摩,给学生增加了解职校生的机会,增强感性认识,为理论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可要求学生应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分析与解决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②课堂教学与计算机网络教学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互动方式,进行教师团队与学生的在线答疑与交流讨论,使教学由课堂拓展到课外。③传统课堂教学与开放教学密切结合。教师要努力改变单一的课堂化教学环境,把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教学,创设尽可能与职业岗位实际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室与车间、课桌与岗位、学校与工厂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卢少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开发[J].科教文汇,2015(02).
[2]蒋波.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职业技术教育,20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