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育。因此,寻找一种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性、促进知识内化与应用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迫切。任务驱动法作为一种以任务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质效。本文旨在探讨任务驱动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任务驱动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任务驱动下,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会围绕具体的化学任务展开学习,并主动思考、主动探索,通过完成任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化学知识,掌握化学技能,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这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培育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不断地面对问题和挑战,学生能够逐渐学会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三)提升教学实效性
通过设计具体的化学任务,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更具针对性,提升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问题所在,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升教学质效。
二、任务驱动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明确目标,合理设计任务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是设计有效任务的前提。教师需制定精确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实现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探究。以“乙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首先对教材进行解读,明确教学目标,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以及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方面。在目标确定之后,教师应依据这些目标,精心策划教学任务,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任务的完成。例如,教师可以引入“水果催熟与保鲜”这一生活现象,将其作为任务设计的切入点,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开展对乙烯性质的探究。任务的设计应体现层次性和递进性,由易到难,逐步深入。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些基础性的任务,如探究熟香蕉对青香蕉的催熟作用,或者研究长途运输中水果的保鲜方法。然后,教师可以逐渐引入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如分析乙烯的氧化性,辨析乙烯和乙烷在结构上的异同,以及思考乙烯在石化工业中的价值等。这些任务将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促进他们对乙烯性质的全面理解。通过精心策划的任务设计,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富有探究性和导向性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将能够积极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他们的化学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循序渐进,创新活动形式
在实施任务驱动法时,教师应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探索过程,紧密围绕具体的任务,通过创新活动形式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旨在引领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实现对化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例如,在探究乙烯的氧化反应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验要求,对活动形式进行细致的规划和优化。对于“乙烯燃烧”这一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准备实验器材,有的负责点燃乙烯并观察实验现象,有的负责记录实验数据。在完成了“乙烯燃烧”实验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引领学生思考高锰酸钾在乙烯吸收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表现出来的性质。随后,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展示这一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和现象,从而加深对乙烯氧化反应的理解。在完成上述实验探究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任务,引领学生探究乙烯和乙烷在结构上的异同。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球棍模型等教学工具,搭建乙烷和乙烯的分子结构模型,并比较它们的原子连接方式、分子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模型认知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的任务,如让学生探究乙烯聚合为聚乙烯的过程和条件等,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应用,提升他们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反馈评价,总结反思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评价环节至关重要,它不仅是衡量教学质效的标尺,更是促进学生深入反思、优化学习策略的契机。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评价活动,确保评价过程开放、主体多元,并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始终。当学生完成实验探究任务后,教师应积极营造开放、包容的氛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引领性的话语激发学生的思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大家一定遇到了不少挑战和困惑。请大家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验,我们一起深入探讨。”其次,在评价手段上,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结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如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等,还要重视学生在任务中取得的成果,如搭建的分子模型的质效、反应理解的深度等。通过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教师可以判断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以此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更精准的指导。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通过明确目标、合理设计任务、循序渐进地创新活动形式以及进行反馈评价和总结反思,教师得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定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新课程(下旬).2019,(8).
[2]郑春燕.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9,(32).